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之泽 《黄埔》2010,(6):34-35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同年8月,我考上了成都军校十五期。当时军校的教育长是陈继承将军,他接替张治中策划学生总队因抗战西迁的艰巨任务。1938年元旦,我在武昌右旗入伍,编入十五期一总队。同年3月乘船到宜昌,6月抵达重庆,7月沿成渝公路行军到了西校场。升学考试后,开始分科教育,步兵第一大队包括炮、工兵各一队;步兵第二大队包括骑兵、辎重、通信各一队;步兵第三大队全部为空军。我们是1940年7月毕业。  相似文献   

2.
马贯中 《黄埔》2012,(3):77-77
编辑同志:你好!我叫马贯中,是黄埔二十二期同学.看了《黄埔》杂志2012年第一期特别策划栏目中安毓淼同学写的《在校忆往》一文,勾起了我的回忆。我和安毓森、侯廷梁都是于1948年5月份从北平考取成都军校,侯廷梁还与我是北平平民中学的同学。  相似文献   

3.
李抒望 《传承》2003,(2):11-13
“赶考”路漫漫54年前,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领导人离开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动身前往北平。临行前,毛泽东对周围的人说:“同志们,我们就要进北平了。我们进北平,可不是李自成进北平,他们进了北平就变了。”周恩来得知毛泽东睡眠不足,劝他注意休息。毛泽东兴奋地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啊。今天是进京‘赶考’嘛。进京‘赶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呀?”周恩来接茬儿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西柏…  相似文献   

4.
专访姚德垚     
苑生  曹燕 《黄埔》2012,(1):46-47
记者(下简称记):都说“好铁不打钉,好汉不当兵”,您当初为什么要考军校? 姚得垚(下简称姚):国恨家仇让我不能忘却,要保家卫国,考军校是最好的出路。 1938年我9岁,正读小学四年级,由于日本不断蚕食我领土,我和母亲来到大别山区金寨县流波疃避难,我辍学在家。一天,日本鬼子的飞机来轰炸,炸死了母亲……  相似文献   

5.
罗森甲 《黄埔》2009,(4):42-43
1932年,我参加了淞沪“一·二八”战役,当时日军装备精良。我十九路军在蒋光鼐、蔡廷锴的指挥下奋起抗战,英勇杀敌,伤亡惨重。军校教育长张治中临危受命成立第五军,辖八十七师、八十八师及军校教导总队连夜奔赴淞沪前线与十九路军并肩战斗。  相似文献   

6.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本来是说诸葛亮的。可是当我怀念孙承佩同志时,就不由得想起这两句诗,总觉得它仿佛是凭吊孙公的。孙承佩同志是文化界和统战系统的知名之士,因为当年美国新闻处的同事之间都互称为“公”,所以沿习下来,人们都一直称呼他为孙公。抗战胜利以后,他从重庆来北平美国新闻处工作,同时与朱葆光同志等主持北平中外出版社,出版发  相似文献   

7.
《黄埔》2017,(4)
正2014年,在黄埔军校建校90周年之际,我社编辑出版了大型史料性增刊《董埔军校史料汇编》(珍藏版)。内容包括:黄埔军校同学录(本校1至23期),黄埔军校本校、分校概况,黄埔军校校令、军令、宣言、公告、校规、条例汇编,董埔军校军歌集,黄埔军校大事记等。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我社编辑出版了大型增刊《抗战中的黄埔师生》《我的抗战——黄埔师生口述抗战历史》,充分展示黄埔师生在抗日战争中的突出贡献,大力宣传董埔师生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  相似文献   

8.
永久的誓言     
1935年伟大的”一二·九”学生救亡运动.增强了我的爱国心,唤醒了我不能当亡国奴。正在南宁平旦中学读书的我,在这一新形势的激励下,积极地参加了南宁学生的游行示威,响应北平学生的救亡运动。一天,南宁初中与我姐姐同班的高年级学生黄孔修到我家玩。责是我的同乡,他见我有点爱国思想,每个星期天,只要有空就来找我谈论国家大事,讲抗日救国.我与他交上了朋友,他劝我到南宁初中读书。我姐姐也主张我去南宁初中。于是1936年春我考进了该校。后来知道南宁初中的前身是广西省立第一中学,互925年就有共产党的秘密活动,校长陈勉总是…  相似文献   

9.
今年开学初,我在901班上思品课,讲到“远大理想”这个内容时,我设置了一个“同学们长大后想干什么”的问题,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同学们纷纷举手,有的说考军校,有的说  相似文献   

10.
《春秋》2001,(4)
何基沣将军曾是二十九军冯治安师中的一个旅长,1937年我在北平山东高中上学时,暑假期间北平大学高中的学生实行军训,何基沣担任我们军训的总队长。军训的场地在北平的西苑,西苑原是该旅吉星文团驻防的地方,由于我们军训,吉团就调到宛平县驻扎。所以卢沟桥的战争一开始他们就首当其冲了。军训的第一天,何基沣将军给我们作报告。我们知道他是参加过“一二·八”上海抗战的爱国将领,因此听得格外认真。他整个报告中  相似文献   

11.
《人民公安》2023,(4):38-39
<正>2003年,我大学毕业来到沧州职业技术学院工作,和早我一年来这里当老师的亚斌相识、相知、相爱。一年后,我和他步入婚姻的殿堂,我们的生活甜蜜而宁静。2005年的一天,亚斌突然告诉我,沧州市公安系统公开招考民警,他想去报考,还说,他这辈子当不了兵了,那就当警察,同样是保家卫国!我知道亚斌有个军人梦,他小时候跟着父亲在部队大院生活了13年,他就盼着像父亲和哥哥那样,穿上绿色的军装。遗憾的是高考期间突发疾病,原本是尖子生的他成绩不够理想,和军校擦肩而过,考入了河北经贸大学。  相似文献   

12.
文广婉 《黄埔》2008,(1):34-35
抗战初期,我的先夫徐志鳌在小学任教,当他看到国家被侵略,人民遭灾殃,心中无比激愤,于是投笔从戎,考进了中央军校三分校十六期,后又转入南岳干训班受训。抗战期间,他所在部队一直在第九战区(湘赣地区)和第六战区(湖北长江两岸)正面战场与日军作战,他先后参加过赣东会战、四次长沙会战、常德会战、湘西会战、鄂西会战、衡阳保卫战和桂林会战等较大规模的战役。  相似文献   

13.
《黄埔》2020,(1)
正2017年春,为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0周年,江苏省黄埔军校同学会采访慰问并拍摄了居住在南京的部分黄埔抗战老兵。我有幸认识了杨伯奇老人。杨伯奇生于1921年,湖北武汉人,黄埔17期生。见面时,老人操着浓烈武汉味的普通话,激动地握住省黄埔军校同学会赵锡南秘书长的手说:"我知道七七事变纪念日这一天之前,你们一定会来看我的……79年前弃笔从戎考  相似文献   

14.
《台声》2017,(14)
<正>1937年对于这些已经年迈的抗战老兵来说,有着格外的深意——1937年之前,他们和我们一样是个普通人;1937年后,他们成为了中国军人。今年是全民族抗战爆发80周年,7月6日上午,31位来自江苏全省的抗战老兵齐聚南京,回忆当年硝烟。为报军校,他往鞋里垫物凑身高昨天来到现场的老兵中,年龄最大的已经102岁,最年轻的也有89岁  相似文献   

15.
抗战胜利那年(1945年),我满12岁,考进了汇文中学。中学的老校歌是用一支外国歌曲曲谱填的词。歌词是准文言文,我都没记住,可有一句“万国菁华齐采撷”,因为乐句反复了一下,一唱两遍,我记住了——直到今天。  相似文献   

16.
我是1933年考入军校第十期骑兵科。每逢星期一上午,蒋介石必来军校作纪念周,率领全校官兵学员恭读“总理遗嘱”,然后大家在台下听他训活。1934年庆祝军校成立十周年那一天,我被派到校长办公楼的门口站岗,担任警卫。因校庆,特邀梅兰芳等名角来演戏,蒋介石下了手令,凡是有请柬的外宾、高级将领及军校官佐方可入内看戏,学员一律不准单独进入。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我坚决执行手令。不料竟有几个学员见我这个新学员站岗,硬要冲进去看戏。我说校长下了手令,任何人不得违犯。几个学员大声和我吵起来,硬要往里闯。我为了执行警卫任务,不得不按军规…  相似文献   

17.
袁浩 《前进》2009,(10):55-55
1949年3月23日上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乘车从西柏坡前往北平。临行前,毛泽东兴奋地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进京‘赶考’去”。周恩来笑着回答:“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相似文献   

18.
踏浪     
阿山是我军校的同学,我常常这样叫他。 在我的眼里,阿山是一个感情比较脆弱的人。有一次他跟我说起自己的身世,说着说着差点儿落下泪来。毕业前,我们到省城去实习,阿山悄悄地告诉我说,驻省城的一家大单位看中了他。我知道他很想回省城,然而,分配时,阿山出人意料地被分到了海岛。那几天,我和他散步时从不唠分配的话题,我怕自己一不小心会把他脸上的愁云扯成雨。阿山却很坚定地说:“海岛就海岛,怕啥!”  相似文献   

19.
詹蒙 《今日广西》2007,(3):53-55
丈夫有了“婚外情” 我结婚两年了,丈夫胡伟光是大连市高校的一位老师,我们的婚姻平淡却美满。我的父亲是经商的,我是他们的独生女。他们并不满意我的婚姻,说他与我的条件相差得太远:父母从小离异,他的妈妈靠开小卖店含辛菇苦地把他送上了大学。结婚没有房子,还要养活自己的母亲。但第一次见面,他已经深深地吸引了我。那时候,他就把他家里的情况如实地跟我说了。他说,如果女方不能接受他的母亲,他绝对不会结婚。就凭这句话,我就决定跟定了他。结婚的房子是我父母准备的。结婚两年来,他对我父母毕恭毕敬,但是我总觉得少了些什么。他决定考研究生,但是两次都差几分而落榜。我发现两次落榜的打击对丈夫实在是太大了。这一年来,他跟我的交流越来越少,而沉湎于网络游戏的时间越来越多。有一次,他竟忘记了去给我妈妈拜寿的时间,害得我在公交车站傻等了一个小时。最可气的是,他的手机没电了,也不知道充电。家里电话线也被拔掉了。  相似文献   

20.
陈玄瀚 《黄埔》2008,(1):31-32
抗日战争时期,我在军校通信兵科毕业后,立即奔赴抗战前线,分配在李宗仁将军的第五战区苏鲁豫皖边区总部无线电台任台长兼通信参谋。由于从事这个特种工作,我有幸最早获悉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