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自2013年习近平同志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学术界从各领域各角度对该倡议进行深入研究。其中从和平发展领域来看,"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平发展道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体而言,"一带一路"的根本旨归在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现实价值在于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根本依托在于坚持中国特色和平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坚持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坚持和平发展战略,以"四个全面"统领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文明对话"开启新型国际关系,以"一带一路"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了中国特色和平发展道路思想,促进了中国和平发展新局面的形成,有力推动了世界的和平发展。  相似文献   

3.
《实践》2017,(6)
<正>"一带一路"建设是构建我国开放型经济新体系的顶层设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举措,是中国为世界提供的一项充满东方智慧、实现共同繁荣发展的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探索和实践。"一带一路"建设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为指引,以打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发展,同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战略的提炼升华。该论述主要内容以"五位一体"为总体布局,坚持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创新性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论述的提出,对构建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提供中国方案,为参与国际治理体系发出中国声音,推进世界和平繁荣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5.
《党建》2017,(4)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提出的全球治理新方案,是一种体现中国智慧的外交理念,"一带一路"建设、新型大国关系、批准《巴黎协定》是落实这种外交理念的体现,已经产生了比较广泛的世界影响力。与西方主导的外交理念相比,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具有比较优势,但在落实中仍存在一些理论上与实践上的挑战。中国应与世界通力合作,共同应对挑战。  相似文献   

6.
正"共同体"是指人们在共同环境或条件下结成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集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关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途命运,它以统一性和整体性为显著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阐述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强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有利于世界各国建立互联、互通、互信的新型伙伴关系,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深刻变革,而且有利于促进世界正义力量的增长,为缔造和平、安宁、繁荣的新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7.
由中国共产党倡导、引领、构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构建和谐世界的法治理念为基础的,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和国际法治观的具体体现和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国际关系法治化的结晶,国际法治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提供法治保障。要用习近平法治思想统领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共同构建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法内涵包括规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价值体系,确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繁荣的目标,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法基础。铸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法举措是加强对国际法前沿问题的研究,完善全球公正的数据安全规则,提升中国全球化治理能力,构建中国国际治理的法律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8.
<正>"前进征程上,我们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继续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和平与发展的阳光普照全球。"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招待会上,习近平两次强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前线》2018,(12)
"一带一路"倡议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提出的,体现了对国情的清醒认识和对国际形势的深刻理解,反映了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在其中,共同发展是方向,和平发展是底色,合作共赢是基础,共商共建共享是原则,民心相通是人文基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目标。"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致力于加强国际合作、完善全球治理的切实行动,是中国主动开放、扩大开放的务实之举,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实践。  相似文献   

10.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并非一个悬设的概念或虚幻的理念,它有着深刻的现实关怀和鲜明的实践旨向。纵观近几年习近平所提出和阐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实践层面基本围绕着建设世界和平、促进全球发展和维护国际秩序三个层面来考量。世界和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首要目标和价值诉求,持久和平与普遍安全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条件。走共同发展之路,实现全球的共同繁荣、共同富裕,是维系共同体生活的坚实物质保障和经济基石。推动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构筑并维护国际秩序的和谐有序,促使人类走向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新世界,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最终实践旨归。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进程与全球化进程同步,全球化为社会主义创造了可贵的机遇和条件,社会主义只有在全球化进程中才能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反全球化与社会主义也有某些相容之处,它客观上为社会主义复兴提供了一定的社会力量和外在环境。全球化与反全球化是一矛盾统一体,社会主义要把握二者的有利、有益因素为己所用。  相似文献   

12.
儒家和道家哲学的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儒家从“性即心而显诸情”的角度理解人或人性,以“仁性”的实现为前提达成整体性的人格智慧,通过“生命实现之证成”的道德进路,实现和证立其超道德的形上本体。道家亦从人本学和文化批判的角度论“道”。就人文说,道乃即“有名”而见其“无名”之本真;就主体说,人乃在其作分别之状态中“观”道的无分别之“妙”。道家的道论,强调的是在人的修为澄汰之体证中道的全体绽出和澄明。儒道两家的不同点表现在其为学进路的差异上,而其形上境界本无不同。历史上的儒道同源说是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13.
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目的是为了实现文化的传承创新,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从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大学生思想现状等来看,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需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加强文化传承创新:一是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内涵和底蕴,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二是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创新,以文化教育为载体,做到政治性与文化性兼具;三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自信,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自我教育双赢。  相似文献   

14.
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者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宗教的功能表现在宗教是无情世界的感情和宗教是人民的鸦片两个方面。在马克思看来,对宗教和无神论都应当抱一种扬弃、而不是消灭的态度。恩格斯在马克思之后又继续阐发了这一思想。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与社会主义及其模式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20世纪的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科学理论到革命实践、从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的辉煌。苏联的解体、东欧的演变,标志着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失败。实事求是地说,在全球化背景下,苏联模式不仅没有使社会主义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而且窒息了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导致了社会主义的局部失败。中国主动加入全球化进程,吸收和借鉴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一切人类文明成果,把中国现代化进程与世界全球化趋向相吻合。选择中国社会主义模式不仅要以全球化为背景,从中国国情出发,而且模式的定型是一个摸索和长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回顾从远古以来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期榕台两岸交往合作的历史 ,阐述新时期榕台交往在贸易、投资、交通、科教、文艺、新闻、宗教、体育卫生等方面的现状及其政治背景 ,并提出促进榕台合作交流的总体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11月4日,本次市党校县级理论班安排我们在深圳考察学习半月,通过8个专题的讲座和考察学习,我们深深感到深圳市的各项工作都充分体现了“大社会、小政府”的现代政府理念。深圳有今天的成绩和效率,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改革开放早、工  相似文献   

18.
榕台高新技术产业合作与福州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提出以来,福州市充分发挥对台区位优势、人缘优势、政策优势,在榕台高新技术产业合作,取得明显成效,有力推动了福州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但榕台高新技术产业合作仍然存在着技术含量较低,产业关联效应不明显,科技人才支撑不足等问题,并需要采取措施加以克服与完善。  相似文献   

19.
一个偶然的机会,海外旅行社的一位朋友约我利用春节放假的时间到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香港、澳门旅游。我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便很痛快地答应了。  相似文献   

20.
民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也是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 ,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能超越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而应当在社会经济、文化不断发展的条件下 ,以保持社会稳定与社会政治发展协调一致的情况下 ,逐渐加以推进。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基本内涵及特点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所谓民主 ,从其本源上讲 ,指的是“人民的权利”,“人民的政权”或“多数人的统治、治理。”这就是说 ,民主的涵义与政治制度联系在一起。这一概念出自一千多年前的古希腊的政治学说。一千年后 ,马克思在运用这一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