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6 毫秒
1.
理性的二因素与科学的二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清胜 《求索》2007,(2):125-127
人的理性包含有逻各斯和努斯两个内在因素,有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两种基本形式。受此规定,科学理性也是由其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两个基本方面构成的,而实践理性又包括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两个矛盾的方面。科学理性这一特殊的结构,使科学不仅在其理论旨趣上具有“学”与“用”、“知”与“行”的二重性,而且在其实践功能上具有“利”与“义”、“福”与“德”的二重性。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社会的落后,曾激起国人奋发图强之志。然而不幸的是,有些人光有“图强”之心,而不甚求“图强”的科学途径,这往往很容易造成某些人“图强”的努力陷于事倍功半的难堪状态之中。以史鉴之,这方面的典型事例以远观之有:产生于“大跃进”年代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和“土法炼钢”的政治笑话。以近观之有:产生于改革年代的“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等。事实上,这种以口号代替科学,以冲动代替理性的“图强”操作行为已深入到我们生活的许多方面,它使我们空耗了不少的时光和资源。同时,它还使我们渐忘了科学的严谨和理性之…  相似文献   

3.
民主与科学     
《民主与科学》2010,(2):56-56
为纪念《民主与科学》杂志创刊20周年,民主与科学杂志社编辑了《民主与科学文集》一书,全书近90万字。该书侧重于《民主与科学》近年来刊载的文章,同时也体现《民主与科学》20年的前行轨迹。文章重新分类为“五四篇”、“科学篇”、“民主篇”、“关注篇”、“专稿”,并附“旧文新读”。内容翔实、文笔生动,可读性强,反映了《民主与科学》20年历程中知识界的一些理性思考和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如何理解和概括“五四”精神?见仁见智,歧义颇多。笔者以为,就时代特质而言,“五四”精神应是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和爱国精神三者的统一体。科学精神实质上就是“五四”先驱们大力倡导的现代性思维方式——引导国人破除封建迷信和蒙昧主义,用理性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自身。民主精神即是理性地认识社会和认识人自身的体现,号召国人反对专制政体,  相似文献   

5.
还在我们不少同志固执地以为“落后地区谈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未免为时尚早”,因而不愿意改变自己已经习惯的传统发展思想的时候,可持续发展实际上已经作为一种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悄悄地渗透到了我们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   “理性定位”是否当然地等于“理性发展”?   以“云南新的支柱产业”而得到理性定位同时在近年来发展也极其迅速的旅游产业,是否也正在接受“可持续发展”规律的支配呢?而更重要的是,我们把地方经济的发展仰赖于旅游产业繁荣的时候,是否已经承认并自觉地遵循这一规律呢?   对此,全省正在…  相似文献   

6.
在《科学的文化意蕴》专著中,我在论及科学精神的规范结构时这样写道:“科学精神以追求真理作为它的发生学的和逻辑的起点,并以实证精神和理性精神构成它的两大支柱。在两大支柱之上,支撑着怀疑批判精神、平权多元精神、创新冒险精神、纠错臻美精神、谦逊宽容精神。这五种次生精神直接导源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它们紧密地依托于实证精神和理性精神,从中汲取足够的力量,同时也反过来彰显和强化了实证精神和理性精神。它们反映了科学的革故鼎新、公正平实、开放自律、精益求精的精神气质。科学精神的这一切要素,既是科学的精神价值的  相似文献   

7.
近两年,金昌市把文明餐桌行动作为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的重要窗口,以“文明用餐、节俭惜福”为主题,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环保、文明节俭、卫生安全的用餐风尚,引导人们追求科学、理性、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断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助力,得到了广大市民的广泛参与和良好评价。  相似文献   

8.
民主与科学     
《民主与科学》2007,(1):12-12
为纪念《民主与科学》杂志创刊百期,民主与科学杂志社编辑了《(民主与科学)百期文萃》一书,全书近50万字。该书汇萃了《民主与科学》自1989年创刊以来的百位专家学者撰写的近百篇文章,分为“科学篇”、“民主篇”、“关注篇”等几大板块,内容详实,文笔生动,可读性强,反映了《民主与科学》百期历程中知识界的一些理性思考和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民主与科学》2007,(2):39-39
为纪念《民主与科学》杂志创刊百期,民主与科学杂志社编辑了《(民主与科学)百期文萃》一书,全书近50万字。该书汇萃了《民主与科学》自1989年创刊以来的百位专家学者撰写的近百篇文章,分为“科学篇”、“民主篇”、“关注篇”等几大板块,内容详实,文笔生动,可读性强,反映了《民主与科学》百期历程中知识界的一些理性思考和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民主与科学》2009,(2):70-70
为纪念《民主与科学》杂志创刊百期,民主与科学杂志社鳊辑了《〈民主与科学〉百期文革》一书,全书近50万字。该书汇革了《民主与科学》自1989年创刊以来的百位专家学者撰写的近百篇文章,分为“科学篇”、“民主篇”、“关注篇”等几大版块,内容详实,文笔:生动,可读性强,反映了《民主与科学》百期历程中知识界的一些理性思考和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是上海发展的灵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未来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根基于科学发展观。“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目标的实现必须支撑于科学发展观之魂。经历“九五”“十五”快速发展之后,进入理性、科学发展的轨道其实是这座城市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  相似文献   

12.
林啸 《人民论坛》2014,(6):212-214
现代政治哲学不同于古典政治哲学,关键在于“现实生活”概念的引入和对“人的本性”的设定不同。对此,李泽厚提出了“实用理性”,主张通过实用理性自下而上地解决问题,然而,在现代政治哲学中,不但实用和理性之间有冲突,“实用理性”同人的本性以及现实生活之间也有不能接洽的地方,“实用理性”依然面临巨大的困境。  相似文献   

13.
李清聚  范迎春 《前沿》2010,(11):35-38
在黑格尔看来,和谐社会应该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国家的和谐,和谐社会的实现是“绝对精神”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产物,理性国家是和谐社会的最高追求。马克思在继承黑格尔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观点的基础上,用实践的观点改造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抽象运动,用“自由人联合体”取代了黑格尔的理性国家,从而建立起了科学的和谐社会理论,为人类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陈改桃 《前沿》2009,(8):134-135
以蒙古族的典型风俗“那达幕”为例透视“草原文化”“天人合一”精神内涵的变迁:从起源意义上讲,宗教意义上的“天人合一”是“那达慕”内涵的草原文化的精神内涵;从现实意义来看,抽象(科学)意义上的“天人合一”是“那达慕”内涵的草原文化精神内涵。所以以科学理性代替宗教信仰体现了草原民族的进步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草原文化内涵的变迁。但这种进步和变迁能否保证草原原生生态的维持?从这个角度看,如何建立科学意义上自觉自愿的“天人合一”的现代草原文化,成为保护草原生态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吴雅思 《求索》2008,(11):112-114
中国的实学伦理思想产生于明末清初,然而,清政府对西学一直采取保守态度,禁止其学术的广泛传播,使得中国自然科学同世界科学的进步拉开了距离,阻碍了中国走入世界强国的道路。颜元作为清初著名实学家,他在批判宋明理学空谈心性的基础上提出了“经世致用”、“圣贤救世”的实学伦理思想体系,开启了当时人们理性世界的价值。颜元“经世致用”的实学伦理思想不仅是当时背景下的时代强音.在今天也仍有研究借鉴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廖思湄 《求索》2008,(1):172-174
“以人为本”理性思想原本提出的目的是反叛“以神为本”的宗教理性原则,表现人是世界之本源状态和内在结构状态的人本观念。后现代主义“人本”理性并不是对“以人为本”的理性精神的科学诠释,它的主旨是体现当代社会下的消极人文理性价值,尤其是后现代状态下个人精神文化价值的毁灭。虽然它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地张扬了人性,但同时它又渲染和强化了人为的高度物质享乐意识、追求物质意识,这完全背离了传统人文主义理性的深层人本要求和我们所理解的“以人为本”的理性精神价值的丰富内涵。同时,它又违背了我们现在所追求的那种高度人性化的、真正科学意义上的人本主义精神。可见,后现代主义下的“人本理性”所表现的是一种虚无的发自人性心灵深处的自由感性心理活动,是人处于一种极度状态下的人性的和谐和感情升华感应过程,在当代消费社会下完全可以体现为一种历史虚无主义的、狂想的、误入歧途的“人本实践”或“人本体验”。  相似文献   

17.
历史造就了“枫桥经验”,“枫桥经验”又经受了历史的考验,并不断得到丰富,发展。新形势赋予了“枫桥经验”新的内涵,使其有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新世纪不仅需要“枫桥经验”,而且要不断丰富、发展之。在学习推广“枫桥经验’哟现阶段,理性思考“枫桥经验”的新发展,给我们提供的启示很多。  相似文献   

18.
论技术创新的原则及价值导向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荣贤  吴以桥 《求索》2011,(11):97-99
创新主体“理性生态”和谐化、以人为本、成果的生态化、炯的合理使用和保护、消费的生态化、公众的协调合作等应是适应科学化发展要求的技术创新原则。观念形态的价值导向机制构成主要包括“理性生态体系”以及作为其基础的科技价值观、发展价值观等,欲使技术创新符合科学化发展要求,应从人们的理性生态家园、科学技术价值观、发展价值观等入手。  相似文献   

19.
人类理性可以把具有时空逻辑形式的客体称为“存在”,把时空逻辑性中一个也不具有的形式称为“非存在”,并再使用“等”来包含“存在”、“非存在”,到此,就出现了人类理性抽象能力目前的最尽头,最边缘。认识对象不以人类理性能力的极限为极限。人类认识能力的边缘的存在,并非由于认识客体均已或可能会尽括于认识锦囊之中,而是由于人类理性自身的局限。理性达至对象的确认,“证明法”是被人们普遍接受的首选方法。相信理由、相信证据的价值,是文明人的常见心态。但是,为了取得确认,必须寻求根据,而这个根据又要寻求另外的根据才能取得自身的确立,所以,证据的有效性是令人怀疑的。  相似文献   

20.
潘巨仲 《今日浙江》2009,(11):46-46
提高环保队伍驾驭科学发展本领,既要未雨绸缪环保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大计,也要理性思考环保队伍自身建设怎样科学适应的现实状况和紧迫任务,借势造势,乘势发展,锻造一支“政治思想上靠得住、工作能力上有本领、作风纪律上过得硬、科学发展上走前头”的环保队伍。笔者认为,要在以下“三力”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