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房两卖哪次有效?李大钧某县养路段职工尹某有私房130平方米,1990年养路段和尹某商定以3.5万元价格收购此房。养路段将房款交付给尹某,尹将房照交给了养路段,双方均未谈及办理过户手续。之后,养路段用此房的一部分开过饭店,另一部分仍由尹某居住,养路段...  相似文献   

2.
购房者为谋取更高的经济利益,将自己的房屋“一房二卖”的现象不断,导致房屋交易关系的混乱房屋次买受人级第三人的合法权益的侵害.法律对于自然人的一房二卖缺乏约束力,对于房屋买受人合法权益救济能力不足,救济渠道不畅通.通过对“一房二卖”现象原因和情形进行深入的法理分析,提出了买卖房屋过程中应该畅通屋买受人合法权益救济渠道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董怡 《法制与社会》2010,(21):47-47
2008年出台的《房屋登记办法》以《物权法》为依据,对预告登记制度作了明确的规定,该规定能够有效防止"一房二卖"现象,有利于保证约定期内交易关系的稳定,但是依然存在进一步完善之处,本文据此提出相关思考。  相似文献   

4.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科技路与丈八北路交叉处的森林雨火锅西安总店生意兴隆,前往就餐的顾客络绎不绝然而,消费者不知情的是,火锅店的经营场所——一间200多平方米的房屋,涉及一起持续了7年的一房两卖纠纷案件.目前,这起案件经过一次仲裁、两次诉讼,依然没有定论.  相似文献   

5.
《法学》1986,(8)
1983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城市私有房屋管理条例》(下简称《条例》)。这是我国当前保护城市私有房屋所有权与处理产权纠纷的重要法律依据。《条例》第三条规定:“国家依法保护公民城市私有房屋的所有权,”  相似文献   

6.
房屋买卖是以房屋为交易标的物的民事行为,是现代社会典型的不动产交易行为,也是典型的不动产物权变动。本文通过《物权法》与《合同法》的立法解读,梳理物权基本理论,在一房数卖实例分析中探讨了物权变动与合同效力、无权处分、占有保护、不动产登记的相关法律疑难问题,并提出有关司法建议。  相似文献   

7.
住房城乡建设部网站发布消息,住建部和国家工商总局联合发布了新版《商品房买卖合同(预售)示范文本》、《商品房买卖合同(现售)示范文本》,明确了卖方的保修责任和最低保修期限,卖方必须将出售商品房的全部房价款存人预售资金监管账户,要求卖方要承诺房屋不存在“一房多卖”、司法查封,对房屋买卖交易问题进行明确规定,减少了买卖双方的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8.
《法庭内外》2011,(8):59-60
法官:2010年10月,李某通过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从一家房地产公司购得A栋1单元扣2号房屋,并支付了部分房款,但未搬入居住及办理房屋产权手续。4个月后,公司又通过签订《商品房购销合同》,将上述房屋以更高的价格卖给我。我一次性付清房款后,与公司在房屋交易所进行了备案登记。不久,公司因一房多卖事发而引发诉讼,可法院却在我与公司已办理备案登记的情况下,驳回了我要求获得该房屋的诉讼请求。请问,这到底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9.
陈特 《中国司法》2003,(8):25-27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该司法解释第一次明确了一房二卖等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可以适用惩罚性赔偿责任。本文拟结合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二审终审的一则一房二卖的案例,对一房二卖所涉及的合同效力、所有权移转、违约责任及惩罚性赔偿责任等法律问题作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1983年12月17日国务院颁布的《城市私有房屋管理条例》(下称《条例》)第9条规定:“买卖城市私有房屋,卖方须持房屋所有权证和身份证明,买方须持购买房屋证明和身份证明,到房屋所在地房管机关办理手续。”这一规定说明,产权转移登记应是城市私有房屋买卖合同的生效要件。但在具体施行中,却出现了一些对该规定执行不认真的情况。根本的原因,还是对该规定缺乏正确的认识。因此,我们有必要在登记是否应作为房屋买卖合同的生效要件这个问题上进一步统一认识。笔者认为,把登记作为房屋买卖合同的生效要件,主要有以下几条理由:(一)…  相似文献   

11.
城市私有房屋买卖合同是双方当事人对城市私有房屋有偿转让的一种协议。但对这种合同的法律效力,有着不同的认识,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城市私有房屋买卖合同的有效成立,必须以办理房屋所有权转移登记为条件,否则合同不能有效成立。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认为:城市私有房屋买卖合同是要式合同,法律依据是,国务院公布的《城市私有房屋管理条例》第6条规定:“城市私有房屋的所有人,须到房屋所在地房管机关办理所有权登记手续,经审查核实后,领取房屋所有权证;房屋所有权转移或房屋现状变更时,须到房屋所在地房管机关办理所有权转移或房屋现状变更手续。”因此认为城市私有房屋买卖不经产权转移过户登记手续,买卖合同不发生法律效力。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和审判实践,对商品房一房多卖法律问题做出了总结。文章首先论述了商品房一房多卖的概念和法律特征;其次对针对同一商品房的数个买卖合同的效力进行了认定;再次讨论了争议房屋所有权的归属;最后对无法取得商品房所有权的买受人的法律救济,尤其是对合同变更请求权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陆志荣  黄会仙 《特区法坛》2004,(11):44-44,51
番香二队位于五指山市2.8公里旁边,1995年3月9日,市人民政府对该路段修筑一级公路,发出了《关于拆除该区域主街道两侧房屋的通知》,该队房屋属于拆迁范围;同年3月18日,市政府又制定了该路段区域总体规划,发布了《开发“2.8商贸街”的暂行规定》。2001年12月,市土地管理局根据上述通知的规定,将该队农民搬迁至市面粉厂旁边,遂对农民进行房屋及其他农作物清点补偿、安置。  相似文献   

14.
房地产登记的效力探析──兼论“一房二卖”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问题之提出 自国有土地使用权进行有偿转让制的改革以来,我国的房地产事业取得了极大的发展。随着房地产市场日趋活跃,交易双方当事人之间的纠纷也大量涌现,尤以“一房二卖”问题突出。一房二卖即出卖人与买受人订立房屋买卖合同后,于登记前又与第三人就同一房屋订立买卖合同的行为。此时就产生了买受人与出卖人之间以及买受人之间关于房屋权属的争议。法院在认定未办理房地产权属登记的买卖合同效力时,一般有以下4种做法:1.合同不成立,一方收受的财产以不当得利返还给另一方,造成损失的由过错一方负责赔偿;2.合同无效,…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消费者对商品房投诉的主要问题有:广告虚假、一房多售、面积不实、质量低劣、延期交房、产权纠纷。 一、房地产交易中的纠纷种类(一)关于产权纠纷 1.房地产分离出卖。房屋所有权通过买卖而转让时,该房屋占有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也必须同时转让。房地分离使得买受人不能去办产权登记,开发商在没有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情况下建设的房屋是不合法的。有些开发商私下和农村乡镇或企事业单位签约,在集体所有土地或国家划拨给单位的土地上开发商品房。他们根本没有取得《国有土地使用证》,因此购房者根本不会领到合法的产权。 2.产权…  相似文献   

16.
一、实情李某与原告王某于1978年结婚,1981年共同建造大小房屋5间,1989年,王某作为房产主领取了市政府房产机关核发的《私有房屋所有权证》。1993年11月6日,被告张某提出想购买李某5间房屋,李某同意。隔日,李某与张某签订了“房屋买卖协议”。李某在“协议”上签上自己的名字和王某的名字。12月14日,王某、李某将该房屋《土地使用证》、《房屋所有权证》当着他人的面交给张某,随后张某将购房款24000元交给李某。然后,李某又将购房款交给王某。1995年,李某、王某经法院调解离婚,双方各分得一半购房款。1998年6月,王某以其末在“…  相似文献   

17.
张博 《法庭内外》2014,(1):57-59
当前,随着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一房二卖”甚至一房多卖现象日益普遍、突出,不少不法商人通过该种方式套取资金,造成购房者合法利益的损失,严重扰乱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下面,笔者将从法律关系的角度,通过案例,提示房屋买卖中可能发生的各种“一房二卖”的法律风险,避免购房者在房屋交易中的产权纠纷。  相似文献   

18.
中德不动产预告登记制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动产预告登记在德国、日本等大陆法系国家有着很长历史,这个制度的出现主要是为了防止“一房二卖”或“一房数卖”.所谓“一房二卖”或“一房数卖”,是指在不动产买卖市场中,买房欺瞒卖方,先后把一个不动产卖给两人或两人以上.而不动产预告登记制度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然而,该制度并非我国的原创,它来源于德国,日本等国.在我国,该制度实行的时间很短.而且这个制度在市场中的实践情况,依然不容我们乐观.所以,本文希望通过对中德两国的不动产预告登记制度进行比较,然后从比较中发现我国此制度的不足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倪佳丽 《法制与社会》2013,(35):128-128,130
文章从“一房二卖”纠纷入手,分析当前我国法律制度下,此类纠纷中裁判何种情形下买卖合同需继续履行,何种情形该解除合同,并对法官在处理“一房二卖”纠纷中提供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两高”《关于办理受贿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的出台,对国家工作人员低买、高卖房屋构成受贿罪的打击力度日趋加大。本文仅就其中第一条关于以交易形式明显低买或明显高卖房屋构成受贿罪的情况进行探讨.其目的是为了有效的查办贿赂犯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