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民文化理论是现代西方政治学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因其自身的特点、理论背景和现实基础成为当前国内学术界研究视野中的热点。近年来,国内学者主要围绕公民文化的概念、公民文化的特点、公民文化的功能及其培育方式等问题提出不同的观点。通过对上述研究成果进行学术梳理,我们发现不论是在研究体系的完善和研究领域的拓展,还是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的切换上,都还存在一些不足。鉴于此,重视这些不足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对于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公民文化"是现代西方政治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20世纪80年代起传入我国。随着公民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学界开始集中关注"地道"的中国公民文化问题,但如何用自身文化背景和独特视野提出新的理论观念和研究方法,是值得深入思考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谈及"民"的概念时,有一系列与之相配的名词,如臣民、庶民、草民、顺民、刁民、暴民等,惟独缺乏"公民"概念的存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公民"概念在我国的出现源自于戊戌变法时期,它是近代以来从西方传入中国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政治文化词汇,从某种意义上讲,正因此语一出,中国"家天下"的政治格局开始发生根本改观。如何从政治文化比较研究的视角,就我国公民文化的国别特征、公民文化发展的曲折历程、公民教育的主要任务、培育公民文化的实践路径等问题予以深入细致的学理剖析,构成了本文研究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4.
结社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力。但结社权利的保障及其有效行使,与一个社会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民主国家结社生活方式的形成是与其历史上集团生活的特征及其小共同体本位的社会结构息息相关的,而中国文化则始终是以家族或曰宗族生活为本位的,导致结社生活方式不发达。随着我国民主政治的进步,公民如何行使好这项重要的民主权利,既需要在基本理论问题上取得突破,更需要在日常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实践与锻炼,还需要文化的创新和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政府信息公开依赖于软性的政治文化,阿尔蒙德的公民文化理论为政府信息公开的政治文化依赖提供了很好的解释框架。阿尔蒙德区分三种不同类型的政治文化,其中,村民文化和臣民文化是一种秘密文化,公民文化是一种公开文化,正是这种作为公开文化的公民文化成为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石。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政治文化环境存在诸多问题,在政府层面的表现为:崇尚权力,作风官僚,空间封闭;在公民层面的反映则是消极服从,态度冷漠,关系离异等。这些问题正成为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有效实现的重大障碍。因此,要促使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有效开展,需要改变原有的秘密政治文化环境,重建一种公开的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6.
慕课的政治文化本质与政治安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亚员  管立国 《理论探索》2015,(1):54-58,90
慕课是一个涉及教育、文化、政治等多个领域的重要问题,要从多个维度审视慕课的本质:从教育视角看,慕课是"技术变革教育"的新尝试;从文化视角看,慕课是"西方文化殖民主义"的新形式;从政治视角看,慕课是"西方国家对华民主输出"的新途径。慕课的政治文化本质在西方思潮传播中得以展现,其介入使西方思潮传播具备了一些新的特征,增强了影响力。在积极发挥慕课教育价值的同时,要积极应对其所带来的政治文化挑战,维护我国的政治安全:增强慕课的政治安全意识,重视慕课研究的协同创新,加快慕课的实践探索进程,建立慕课的思潮监控机制,创新慕课的思想引领体系。  相似文献   

7.
罗维 《理论导刊》2007,(7):38-41
公民如何保持对政府权力的控制,一直以来是民主政治理论研究的一个焦点。在我国,限制政府权力任重而道远,我们不仅要重视宪政的制度建设,同时更需聚焦于深层的公民文化建设。公民文化既是对宪政体制局限性某种程度上的消解,更是对政府权力实现有效制约的软机制。当务之急是以“有限政府”视角,从文化涵化和文化濡化两个维度建构公民文化。  相似文献   

8.
沈洪波 《理论导刊》2007,26(8):114-117
"安全困境"是国家安全研究领域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非传统安全作为新的安全研究领域引发了新的安全研究线索和"安全困境"问题。对于非传统安全重要内容之一的国家文化安全的研究来说,其"安全困境"问题的研究与认识包括文化安全的理论困境、文化安全的主体要素间存在矛盾和对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与反对文化霸权的认识误区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治理既是当代国家建设的重要实践,也是社会科学中的前沿议题。中国的治理研究已经涌现大量文献,有必要进行反思和评估。通过对CSSCI数据库(2007—2018)中相关学术文章进行分析发现,我国的治理研究在整体上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语境疏离,西方语境和中国语境下的治理概念缺乏有效对话;重规范轻经验,非经验性研究与经验性研究结构失衡;理论化水平总体不高,面临缺失、褊狭与依赖等困境;方法有待改进,存在匮乏、失衡、粗疏等问题。未来研究应着力在治理概念达成共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经验性研究,加强理论的积累与创新,注重方法的多元与质量。  相似文献   

10.
杨仁忠教授的《公共领域论》一书,至少从三个方面推进了对公共领域问题的探索。首先,该书试图祛除繁多的领域壁垒和复杂的历史演变对公共领域基本内涵的遮蔽,而运用规范性与经验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对公共领域进行描述性意蕴、分析性意蕴和价值性意蕴分析的基础上,予以政治哲学的界定,从而还公共领域以普适性的本质,使它成为一个适用于不同学科和理论领域的范畴。其次,该书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公共领域的外在结构、现实形态、运行机制及其价值性特征。再次,该书运用结构功能分析方法,从政治哲学层面挖掘并论证了西方语境下公共领域的宪政民主功能。  相似文献   

11.
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看,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思想来源有五重维度。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党内政治文化之"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党内政治文化之"基",革命文化是党内政治文化之"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党内政治文化之"体",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是党内政治文化之"本"。对这五重维度的考察,回答了党内政治文化"从何而来"的问题,为深化党内政治文化研究、把握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发展规律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西方政治文化理论的复兴及其新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政治文化理论在经历了 5 0~ 70年代初的初创和兴盛期、70~ 80年代初的衰落期后 ,自 80年代中期起重新复兴。本文初步介绍了此次政治文化理论复兴的一些新成果 :一些学者试图重新诠释政治文化概念 ,兼容心理层面与行为模式 ,将政治行为视为政治文化的要素 ;有人从政治文化的易变和不易变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从而深化了关于政治文化的稳定性和可变性的认识 ;有的学者引进了全新的“文化分析”模式 ,在坚持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独立的解释价值的同时 ,强调文化和制度的反作用。在主导理念和研究范围上 ,政治文化研究出现了非西方化的趋向。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5,(36)
全球化的主要趋势是趋于文化的同质化,但不意味着全部同化,而是有一定差别的全球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经受了西方现代文化的冲击之后,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理论研究的影响下,中国的文化研究坚持构建"多元共存"的社会主张,多元文化观点和开放的文化理论同政治相结合,具有深远而又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政治参与模式关联于政治文化,政治文化在不同的政治参与模式中有不同的表征。以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为研究视角,依据政治参与主体的价值目标与制度手段两个维度建构起的遵从型、仪式型、创新型和隐退型四种政治参与模式,在政治文化嬗变过程中,分别折射出公民文化、臣民文化、暴民文化和叛民文化四种截然不同的新生代农民工政治亚文化。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6,(2)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作为美国当代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当代重要的后现代理论家和文化批评家,他的理论既具有很强的马克思主义特色,又具有很明显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色彩,詹姆逊凭借其从权力和意识形态角度对晚期资本主义文化、经济和政治问题进行深刻分析闻名于国际思想界。因此,通过对近几年研究詹姆逊后现代文化的成果进行述评,不仅可以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有一个比较全面细致的掌握,而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建设具有一定启示,可以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研究趋势和发展方向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4,(25)
参与型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的"软件"部分,对我国公民参与意识的形成、参与技能的提高、独立政治人格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关系着我国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目前,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着社会转型,政治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不和谐因素,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行为方式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为了适应这些变化,必须大力加强政治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参与型政治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更好地促进我国民主政治发展,推进我国政治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学界对公民政治参与的研究,主要从政治权利和政治权力两个视角进行分析,为探寻如何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理论思路。然而,这两种视角均有理论缺陷。基于对政治概念的理解及对西方实践经验的检讨,我们将整合前述两种视角并构建一种新的分析框架,即"双轨路径":一轨以政治参与作为政治权利为路径,另一轨以政治参与作为政治权力为路径,以此作为分析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理论起点。从改革开放以来的探索实践看,中国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实践正沿着两条不同路径并行而进,形成了独特的双向轨迹:从满足公民政治权利着眼,呈现出依序扩展公民政治权利的顺序图;从提升公民政治权力来看,展现出稳步提升公民政治权力的阶梯图。相比精英主义模式、民粹主义模式以及自由主义模式,由顺序图和阶梯图构成的中国"双轨路径"方案更贴切中国的实际现实,对于实现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新时代推进意识形态领域全面从严治党的一项重要任务。党内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之间蕴含深刻逻辑关联:党内政治文化整合党的意识形态功能、指引人民意识形态认同、引领国家意识形态发展。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来自意识形态领域的种种问题症结,对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必须进一步提升党内政治文化凝聚力、影响力、引领力,以坚定全体党员理想信念、提升对社会文化的引领以及防范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为此,必须厚植理想信念教育实践、强化党规党纪执行力度、丰富党内政治文化内涵,以实现意识形态领域全面从严治党由"标"到"本"的根本性转变。  相似文献   

19.
作为最早明确提出"公共领域"并对之进行政治哲学思考的伟大思想家,汉娜·阿伦特对公共领域问题的学术建构具有多维价值,其中宪政民主关怀、政治哲学定位、理论范式创新、学术价值超越等是其显著的理论特征.这不仅奠定了她在公共领域理论发展史上的开创性地位,也体现出她作为一个杰出政治哲学家理论创造活动的伟大与卓越.  相似文献   

20.
西方政治学对公民政治义务理论的研究素为重视。在考察近现代、当代西方政治哲学视野下的公民政治义务理论的基础上,本文尝试对"走向权利时代"中的中国公民政治义务的内涵与类分作一初步论述,提出要把公民政治义务的履行与对公民权利的保护结合起来,培育健全的公民政治义务意识,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