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前沿视点     
民众评估是政府绩效推进器王石川在《羊城晚报》撰文说,政府每推行一项公共政策,最直接的受众就是人民群众,这项政策实施得好不好,该如何改进,民众最有感知力,也最有发言权。因此,改变单一的评估主体,让普通公众参与政府考评,是保证政府绩效考评制度走向完善的必备步骤。他说,绩效评估的价值在于追求人民满意,目的是促进政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因此,改变单一的评估主体,让普通公众参与政府考评,是保证政府绩效考评制度走向完善的必备步骤。  相似文献   

2.
张丽娜 《行政与法》2010,(12):10-12
政府服务能力的强弱是衡量服务型政府执政能力和施政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要提升地方政府的服务能力,地方政府自身必须加强服务效能建设,提高公务员素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3.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我们的政府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办公室作为政府综合协调与参谋机构,应该服务全局、服务领导、服务基层(部门)、服务群众,通过认真负责、严谨细致、周到便捷的服务,展示勤政、廉洁、务实、高效的政府形象。围绕这一要求,办公室机关工作人员必须常怀服务之心,常操服务之能,常履服务之约(制度),常创服务之举(措施)。  相似文献   

4.
短评:评议行风好近一个时期以来,很多地区和部门开展了民主评议行风的活动,让群众评说有关部门的服务,让群众参与有关行风的建设,从而促进了行业作风的好转。行业作风的好坏说到底就是有关行业、部门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的好坏,它直接体现了这些部门的工作人员为人民服务思想意识的强弱。民主评议行风,使行业、部门的服务情况直接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通过群众的参与,来改变某些行业、部门的不良风气。1947年7月,毛主席在回答黄炎培老先生关于如何防止政府腐败的问话时说过:“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  相似文献   

5.
赵胜  薛恒 《中国司法》2020,(4):91-95
引言公共法律服务是指由政府主导、司法行政部门统筹提供,旨在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所必需的法律服务。(1)政府购买公共法律服务则是指政府将本应由其直接向公众提供的公共法律服务事项以及其自身履职所需法律事项通过市场机制交由社会力量承担并由政府按照合同约定支付费用的行为。  相似文献   

6.
完善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绩效评估作为公共管理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治理方式,政府绩效评估有助于政府树立责任行政、服务行政的理念,有助于政府与公众的沟通,并最终有助于提高政府绩效。20世纪90年代以来,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在我国受到重视,很多地方政府都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绩效评估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在政府绩效评估的理论和实践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现状,然后分析了目前我国在政府绩效评估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1月24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前往国家信访局,与上访群众进行面对面交流,认真了解了他们的困难和要求.并就政府工作听取意见。温总理强调,“要拓宽人民群众向政府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渠道,创造条件让人民群众批评和监督政府,负责任地解决人民群众的困难和问题。只有善于倾听群众的呼声,勇于面对群众的批评,政府工作才能更加符合人民的意愿”。一番话从政府的角度阐明了畅通民意渠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人大代表肩负协助本级人民政府推行工作重任,更应像总理那样珍视民意诉求。  相似文献   

8.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月31日上午主特召开国务院第六次全体会议,讨论即将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他指出,国务院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工作,是一项法定的重要职责,是政府接受人民监督的重要形式。我们要坦诚地向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报告工作,创造条件让人民群众批评政府,充分听取和吸收人民群众的意见,不断提高政府工作水平。要按照人民群众的期望和要求部署政府工作,使决策更加贴近群众,贴近实际,使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实事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创造条件让人民群众批评政府",  相似文献   

9.
澳大利亚的政府服务绩效评估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澳大利亚政府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评估指标体系、评估的组织机构和评估的实施过程,总结了澳大利亚政府服务绩效评估的特点,并提出对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周实  关静 《行政与法》2005,18(5):43-45
建立行政评价法制度是当代西方国家行政法发展的新趋势。行政评价法的概念在各国政府绩效管理的实践中逐步明确化。行政评价法制度以公共利益为价值取向,根据公众满意程度评价行政绩效,具有公共性的基本内涵;程序性是行政评价法的根本属性。在我国导入行政评价法,对于实现政府行政决策科学化,使财政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提高行政效率以及遏制腐败等方面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行政评价法制度应以效率、成果概念为核心,注重效率与质量、效率与程序的平衡;行政公开是行政评价的本质要求和显著特征,行政评价能够推动公开的深化,促使政府主动公开信息;行政服务向民营化转变是行政评价法制度的目标之一;行政评价法制度的宗旨是实现人民群众广泛参与。  相似文献   

11.
12.
王太宁 《行政与法》2008,2(4):117-120
犯罪构成模式评价标准,对于研究犯罪构成具有前提性意义。评价标准的确立取决于对犯罪构成的属性、犯罪构成的机能、犯罪构成的价值三个基本前提的认识。犯罪构成不是法律,而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工具理论。犯罪构成的机能包括工具机能和理论机能。前者又分为解释机能,联系机能,评价机能,指导机能,后者又分为整合机能,体系机能。犯罪构成的价值包括目的价值和形式价值。犯罪构成模式的评价标准是:是否适当解释,是否支持评价,是否和谐,是否经济。而且,这四个方面之间存在主次顺序,不可等量齐观。  相似文献   

13.
程序正义的重心:刑事侦查程序论--兼论我国侦查程序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毅 《金陵法律评论》2002,2(2):110-126
侦查程序中充斥着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冲突与衡平,为此,侦查程序的架构必须突出程序的限权功能和体现程序的控权性,通过科学、合理的程序设置制约国家侦查权,防止其误用、滥用,危害人权。为此,侦查程序的发动、运行和终结始终应当受到程序法的严格控制,必须依循刑事诉讼法明文规定的程序和规则进行。  相似文献   

14.
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宪法制度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欧仁山 《行政与法》2004,1(2):31-33
经济全球化对法律变革的需求,首先是对宪法变革的需求。我国现行宪法,在人权保障和宪法监督方面还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宪法变革的重点,一方面是完善财产权的保护,重新确认公民的罢工权和迁徙自由权等基本权利;另一方面是通过建立宪法法院,推行宪法诉讼制度来完善宪法监督制度。  相似文献   

15.
土地使用权流转若干法律制度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已使土地使用权流转问题、主要是农村集体所有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的改革显得十分迫切。现代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制度设计。以效率优先计,应当构建包地大户的设备、技术强制认证制度和优地使用重税制度;以保障公平计,应当构建包地大户风险金政府提留制度,由国家统一土地流转合同文本,并同步建设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16.
从历史的比较、国外媒体的反响、中央领导集体新老交替、大会的过程和通过的政治报告等角度分析,十六大是一次成功的、顺利的并有新的理论建树的党代会。其理论贡献堪与党的七大、十五大相比。十六大将以其成功和真正继往开来的特点,在党的发展历程中占据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7.
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实施对我国食品行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无疑产生重大影响,切实保障了食品行业的规范运行,尤其是其设定的相关制度,如食品安全风险检测和评估制度、食品召回制度等,从法律层面上对食品安全加强了规范和监管。本文主要分析第53条确立的食品召回制度,从这一制度的立法动因出发,介绍了有关食品召回的相关概念;通过对本条的解析和对我国食品召回制度仍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对我国食品召回体系的确立和完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陈巍  朱遂斌 《行政与法》2005,(1):113-116
本文从商事公告的定义开始分析,抓住商事公告制度设计的核心目的——保障交易安全,并结合历史和哲学的角度以及商事公告的效力问题得出将商事公告主体由国家机关转向商主体是大势所趋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执行对象是有限的。其表现为:某些执行案件中只能对被执行人有限责任范围内的财产进行强制执行;有条件的可以对人身进行强制执行;对某些行为、不作为不能强制执行。违反执行对象有限性的救济措施。包括撤销执行、执行异议和执行异议之诉。  相似文献   

20.
王华秀  朱方圆 《行政与法》2008,(5):127-128,F0003
银行业关联交易有着独特的表现领域——与代表社会资本的企业或企业集团的关联交易、与混业经营趋势下保险业、证券业的关联交易,在这两方面又分别表现为不同的危害(尽管关联交易本身是中性的)。我国目前银行业关联行为的监管制度及现状已不能完全满足金融体制急剧变革的需要,应从建立统一监管机构、完善关联交易监管立法等方面加强监管对策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