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铁路:百万“大裁军”———铁道部党组书记、副部长傅志寰访谈录本刊记者李迪斌虎年伊始,铁道部党组在全国铁路领导干部会议上宣布:铁道部将对全路职工实行大规模分流、减员,三年内分流、减员达百万人以上。这是继煤炭、纺织行业实行大规模减员后,中国又一支采取...  相似文献   

2.
铁路松了一口气李迪斌从截止到发稿时我们所获得的信息看、各部门、各地方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已有初步回报:今年民工流动已出现有序迹象,铁路压力明显缓解。首先请看本刊记者从铁道部门发来的报道:今年春节期间,全国的民工潮是否做到了有序流动?铁道部春运办公室的基本...  相似文献   

3.
走出封闭:铺设通向市场经济的新轨道──出路篇本刊记者李迪斌1993年初,本刊曾作过《铁路能走出瓶颈吗》的长篇报道。铁路何日走出"瓶颈",一时成了社会议论的热门话题。今年,铁道部党组又达成共识:走出"瓶颈"的根本出路在于铁路运输企业走向市场。两个疑问也...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总书记今年5、6月间在考察一些省市时,就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改革发表了重要讲话,指明了当前及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企业改革的方向。如何贯彻江泽民总书记的讲话精神,逐步解决国有企业改革中无法回避的难点,记者最近走访了在北戴河讲学的国家体改研究会副会长杨启先教授。记者:杨教授,根据中央的部署,今年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对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意义和目标。目前已谈论得很多了。今天,是否就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些难点问题谈谈您的一些看法。教授:可似,但只能算作我个人不成熟的想法。记者:照您看…  相似文献   

5.
潘燕 《瞭望》1995,(18)
老问题,新思路──访经济学家何伟本刊记者潘燕记者:作为一个研究经济多年的学者,您怎么看待本刊记者这篇文章中所反映的问题?何伟:应该说这些都是老问题的新反映。政企分开、两权分离等等,从1984年开始提出,到现在始终没有真正解决,在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重申了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然而如何认识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直是理论和实际工作者广泛探讨的问题。近日,本刊记者就这一问题采访了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吴敬琏教授。记者:吴老,您对国有企业改革问题有较深入的研究,发表了许多有见地的文章。能否请您谈谈怎样看待国有企业改革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吴教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在企业改革方面有重大突破,指出国有企业改革的根本问题在于制度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现代企业制度就是现…  相似文献   

7.
改革与建设:中国铁路跨世纪发展的主旋律王晓光刘娟今年“两会”以后,铁道部宣布,今后5年将加大铁路建设投入力度,一批对国民经济全局有重要影响,在路网上起骨干作用的大能力干线和对完善路网布局、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工程项目,列入今后5年铁路建设的...  相似文献   

8.
伴随开放大潮而来的人和物的大流动,使铁路的治安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今年春运期间,创历史纪录、汹涌而来的民工潮,向铁路发出了一个大大的信号:铁路治安最严峻的时期已经来临。面对这样的形势,铁路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如何进行?铁道部有哪些具体部署?本刊记者为此采访了铁道部部长韩杼滨。  相似文献   

9.
潘燕 《瞭望》1995,(18)
政府、企业,都需要更新思维──访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盛洪本刊记者潘燕记者:看了本刊记者反映上海新一轮企业改革难题的文章,您觉得主要问题出在哪里?盛洪:我看有的出在政府决策上,有的就在企业内部。关键是政府、企业都需要更新思维。比如“二毛”在清产...  相似文献   

10.
1994──中国铁路改革年──纵论篇本刊记者李迪斌一个多世纪以前,当第一条铁路在欧洲大陆出现、并作为工业化的先导产业而风靡世界的时候,谁曾想到,铁路业日后竟会衰落。如今,当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铁路业经过改革重新走上了复兴的道路,人们才悟出了一个道理:任...  相似文献   

11.
周叔莲教授(中)在一次国有企业改革研讨会上发言1995年是企业改革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当前全国人民普遍关心的大事。日前,记者就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困难、关键以及着眼点等问题,采访了长期从事国有企业研究工作的著名经济学家周叔莲教授。记者:周教授,您认为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困难是什么?周教授:现在国有企业改革有不少有利条件,但也有很多困难。一个很重要的困难甚至是主要的困难在于思想认识不统一。尤其是在改革目标,包括国有经济的地位、作用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问题上有一些不同的看法。认识上的不一致,必然影…  相似文献   

12.
西部大开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实施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西部大开发不仅关系到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我国现代化的实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已一年有余,经过了群情振奋并形成了共识之后,就应该是深层的冷思考和切实的行动了。下一步开发西部的着力点应放在哪里?记者访问了范恒山博士。 记者:范博士,我看过您在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与中外专家探讨西部大开发问题的节目。想请您展开谈谈您对西部开发的战略思考。我们知道,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是实现我国各区域间的协调共…  相似文献   

13.
创造与市场经济接轨的条件改革铁路管理体制刘浩我国的铁路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铁路改革从1986年的"大包干"开始,八年来进行了艰难的探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然而,现行的铁路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还相差甚远。为了充分发挥铁路在社会主...  相似文献   

14.
《瞭望》1987,(34)
从1986年4月份开始,铁道部打破30多年来“挣钱都上缴,花钱伸手要”的财政“大锅饭”,实行以路养路、以路建路、投入产出、自我发展的经济承包责任制,人们称之为“大包干”。这一重大改革,使铁路内部企业有了自主权、经营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一年多的实践证明,这条改革之路走对了。下一步的问题是:铁路大包干改革怎样深化,怎样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铁路现代化管理模式?这是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大问题。为此,最近北京铁路局局长国林邀请了经济学家、北京大学经济管理系主任厉以宁教授,在北京铁路局二楼会议室举行了座谈,他们的对话,既对当前如何搞好铁路大包干的改革进行了分析,又对“大包干”今后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本刊记者参加了座谈。现将座谈内容摘要刊登如下。  相似文献   

15.
创造"以人为本"的感受环境铁道部宝鸡工程机械厂宣传部王宝平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离开了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人翁责任感,一切都无从谈起"。真正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企业必须努力创造"以人为本"的感受环境。一、创造"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处于新旧交替的关键时期。新旧体制的碰撞,新旧观念的磨擦,必然引起社会经济的震荡。通货膨胀──作为近年经济过度扩张所支付的“代价”,就是这种震荡的表现。学术界对近年通货膨胀的性质及其抑制对策谈论颇多。带着这一影响改革进程和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现实问题,记者采访了国家计委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导师黄范章教授。记者:通货四胎对改革进程和国计民生影响甚大,请黄教授谈谈自己的看法。黄教授:战后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一种替代关系(宏观经济学中称之为…  相似文献   

17.
继刊载邮电部门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报道之后,本刊记者又走访了铁道部。铁道部负责人就记者提出的问题,结合铁道系统存在的行业不正之风的表现和纠正措施,作了分析和解答。  相似文献   

18.
记者: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一年多来,各地在党的建设方面有了明显的加强,但也还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不久前,您作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兼职教授,在市委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党建专题的讲课中,回答了学员提出的若干问题,大家反映很好。您能不能对广大读者所关心的就党建工作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呢?刘国胜:非常乐意回答《党政论坛》读者关心的问题。记者:如何正确认识党建的现状,一直是各地党政干部关注的首要问题。现在上下对此认识并不一致。访问,究竟应该怎样正确认识这个问题7…  相似文献   

19.
《瞭望》1994,(4)
汇率并轨:中国经济国际化的关键一步●本刊记者●汇率并轨20天,有惊无险,外汇市场风平浪静;●人民币兑美元守住"8.7:1",说明并轨时机选择极佳;●汇率改革将导致中国外向型经济发生重大变化,并有可能带来新一轮的外商投资热潮;●将于今年三月召开的全国外...  相似文献   

20.
宋桂奇 《党政论坛》2014,(12):12-12
1982年4月底,侯宝林先生随中国广播艺术说唱团来到香港演出,由于先生早已是名震天下,于是,记者们都把闪光灯对准了他。首个记者招待会上,一个外国记者问他:“侯先生,您说的是普通话,香港主要讲广东话,您说的相声香港入能听得懂吗?若是听不懂,会有人来看您的演出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