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江苏司法界对一桩“强奸嫌犯无罪释放”的终审判决给予了极大关注。犯罪嫌疑人因证据不足被宣告无罪。法院对此案的审判,体现出目前中国司法实践中对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两种价值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中国司法》2012,(11):5-5
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两高司法解释有明确授权,及时出台司法解释有利于保障刑诉法的统一正确实施。制定新刑诉法司法解释应遵循三原则:一是忠于立法原意;二是坚持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两个并重;三是防止部门扩权解释,严守“公权力法无明文授权即禁止”的精神。  相似文献   

3.
寻找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之间的平衡点,既是刑事诉讼理论永恒的主题,也是世界各国司法实践的难题。而二者并重还是有所侧重,不仅是一个事关刑事诉讼理念并由此决定一国刑事诉讼法的模式、原则以及具体制度建构的核心问题,在中国,还是一个能否革除刑诉积弊、实现宪法修正案保障人权的大问题。在中国热研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之际,这更是再修改的刑诉法生或死的关隘问题。我们应当放弃固守多年的并重论,倡导“侧重论”,即侧重保障人权。  相似文献   

4.
刑事诉讼目的新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惩罚犯罪”作为我国刑事诉讼的两大目的之一,存在六大缺陷。刑事诉讼的目的应当是“发现真实、保障人权”。“发现真实”的“真实”是一种法律真实。“发现真实”作为刑事诉讼的目的,有助于实现我国诉讼认识论和刑事诉讼构造的转变,在证明标准等问题上促进我国证据制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杨淑红 《法制与社会》2011,(9):138-138,144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刑事证据领域最有争议的证据规则之一。因为它集中体现了刑事诉讼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这两大价值目标之间的冲突与协调①。本文主要论述了非法证据的相关概念界定以及在司法领域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论刑事缺席审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期以来我国诉讼法学界一直主张应从理论上将我国刑事诉讼的基本目的概括为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统一。作为刑事诉讼主要矛盾的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刑事诉讼必须追求两者的统一①。然而实务与学理往往不相一致。以下两个众所周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在理论界普遍认同以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为刑事诉讼目的的"双重目的理论".但"惩罚犯罪"的目的,存在着很多与现代刑事诉讼法治的价值目标相违背的地方,在分析这种理论缺陷的基础上,重构一种以维护宪法秩序为根本;正当程序为核心;真实发现为直接目的的体系,不仅可以繁荣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理论研究,而且对促进中国刑事诉讼法治化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各级政法机关要认真学习贯彻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抓紧做好实施前的各项准备工作,进一步端正执法理念、提高执法能力,更好地依法惩罚犯罪、维护人民权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维护良好社会秩序。一要强化人权意识,实现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统一。牢固树立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的观念,既准确及时地惩罚犯罪,依法维护公民、社会和国家利益,又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其他诉  相似文献   

9.
公诉制度与人权保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追诉犯罪和保障人权,是公诉制度赖以存在的两大价值基础。在总结以往司法实践经验和借鉴国外法制、司法工作有益成果的基础上,着眼于有效发挥追诉犯罪和保护人权功能,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现代公诉制度,应当成为我国当前司法体制改革和修改完善相关立法中需要认真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陈岩  王迎龙 《犯罪研究》2010,(3):12-16,25
法律惩罚出现以来,被害人于其中大多时候都处于一种被忽视的地位。这不仅表现在惩罚概念本身、刑罚的起源,还表现在不同时期西方著名法学家对法律惩罚正当性的证成当中。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宪法保护的缺失、“国家追诉犯罪”的基本局面,还包括秘密审判、公开行刑的方式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法律惩罚对被害人价值何在?法律惩罚是对被害人的正义之举,是被害人报复情感合理宣泄的途径,是防止被害人走向犯罪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1.
刑事司法的使命,一个是惩罚犯罪,一个是保障人权。最理想的结果当然是这两项使命都能得到不折不扣的完成,但情况并非总是如此,从学理上讲,优先考虑惩罚犯罪可以称为犯罪控制模式优先考虑保障人权可以称为刑事法治模式。因此如果将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理解成两者都很重要,都要重视是可以的、也是正确的,但如  相似文献   

12.
陈宏 《犯罪研究》2010,(5):86-92
刑事责任伴随着犯罪的产生而产生,犯罪没有随着社会发展进步而减少这一现实也是刑事责任观念形成的重要原因。德国刑法学家李斯特就指出:"罪责学说的发展是衡量刑法进步的晴雨表。"行为人犯罪后要承担刑事责任,一方面影响具体的惩罚措施,另一方面又反作用于犯罪的发生。“无责任则无刑罚”这一刑法重要原则的表现就是“国家通过刑事诉讼对犯罪行为人适用刑罚,以刑事责任为基础。”  相似文献   

13.
英国一学校将听古典音乐作为新的惩罚手段,没想到此举效果非常好,“坏孩子”减少了一半。 在当地的韦斯特帕克中学,校长利用古典音乐惩罚学生。他会要求问题学生听两个半小时的古典音乐,曲子包括威尔第和莫扎特的作品,而且学生边听还得边抄写校长中意的诗集。自从采取这一惩罚措施后,问题学生从4年前的50—60人减少到了目前的20人。“音乐惩罚”取得了相当可喜的成果。  相似文献   

14.
法院对公诉机关指控的罪名进行变更已是司法实践中的常事。对于法院是否有此权力,莫衷一是。本文抛弃非此即彼的观点,秉承“现实主义”之态度,通过考察域外相关制度的规定,根据现行立法状况提出司法实践中的具体操作程序构想,寻求实体与程序正义之间的最佳契合点,从而维护控辩审三方架构的平衡与和谐,以充分实现刑事诉讼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之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15.
刑事诉讼目的是刑事诉讼中的理论问题,通过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从而达到抑制犯罪,充分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各项权利,最终实现法律的公平公正。  相似文献   

16.
文安 《法制与社会》2013,(15):259-260
2012年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将“尊重和保障人权”明确写入了总则.在刑事诉讼领域,犯罪控制和保障人权始终是两大主要的价值目标.本文从犯罪控制和人权保护的概念入手,结合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通过分析两者的关系,探求实现两者价值平衡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张东升 《法制与社会》2012,(31):263-264
目前,关于刑事诉讼目的的观点纷呈,主要是惩罚犯罪与保证人权,但是各自都有不同的缺陷,因此,需要建立一种既能保障人权又能与我国司法状况的现实结合的刑事诉讼目的观,而犯罪控制与人权保障的理念就能在维护社会治安与人权保障之间找到平衡,是我国刑事诉讼目的必须坚持的理念。  相似文献   

18.
王喆  王华秀 《行政与法》2006,(11):80-82
在刑事侦查阶段中,国家安全价值的实现与公民个人自由价值权利的冲突时有发生,侦查机关为了查明案件事实、查获犯罪嫌疑人往往需要使用强制性措施,这直接关系到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目的的实现。我们必须通过建立我国刑事侦查阶段的司法审查制度来实现保障人权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9.
罗少威 《法制与社会》2012,(22):127-128
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规定了证人应当出庭的情况及证人拒绝出庭、拒绝作证时人民法院可以采取的措施,证人出庭必然成为常态,在对落实刑诉法"惩罚犯罪、保障人权"任务具有重要意义的同时,对公诉工作也带来一定的冲击,公诉部门、公诉人应当做好准备、积极应对,以更好地履行指控犯罪及法律监督的职能。  相似文献   

20.
公诉权下的刑事和解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公诉权与刑事和解的相容性公诉权,是指国家赋予检察机关代表国家提起诉讼,要求法院予以审判,使国家刑罚权得以实现的重要权力。一般来说,公诉是追究犯罪人刑事责任的,而刑事和解则是以和解的方式来解决刑事案件,二者好像不相容。实际上,公诉权不仅与刑事和解相容,而且公诉制度为刑事和解提供了很好的载体。(一)公诉与刑事和解在价值取向上的契合。一般来说,公诉就是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责任,通过惩罚犯罪来保护社会,而从宏观上讲,惩罚犯罪首先就是为了保护被害人的利益。通常观念,国家对被害人的保护已融入到对犯罪的惩罚和保护社会上。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