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书《说苑》中有这样一则故事:惠子到梁国去当宰相,途中失足落水,幸为船老大所救。听他说要去当宰相,船老大问:“你落了水,一点办法也没有,怎么能当一国的宰相呢?”惠子答:“说到摇船、凫水,我的本领当然不如你;至于治理国家大事,你怎能和我比呢!”道理很简单。陆行莫如用车,水行莫如用舟;庖丁解牛用尖刀,厨师切菜用菜刀;江  相似文献   

2.
在韶山毛主席纪念馆,有一封毛岸英写给远房堂舅的信,写信的时间是新中国成立伊始的1949年10月底。信是岸英奉父亲毛泽东之命写的,原因是新中国成立后,远在湖南的亲友或来信或来京找他要官做,其中一位亲属还明确提出要一个“省政府厅局方面的官职”。毛泽东告诉岸英:一定要他们知道,权力是人民的,官职是国家的,我毛泽东没有权力把它送给任何人。这封信的内容主要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宋史》中载有这样一件事:北宋仁宗时,有位宰相叫陈执  相似文献   

3.
政绩,即官员在任内的工作成绩,是时下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汇,因为它与干部的升迁荣辱紧密相连。其实,细究起来,这也是“古以有之”,不绝史册。“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战国策·燕策》)这就是讲的政绩。商鞅法行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  相似文献   

4.
甄鹏 《理论学刊》2006,(3):95-96
一、宰相的概念“宰相”一词,在中国古代一直不是正式的官职名称(除了辽朝),而只是丞相等执政官员的通称。那么,宰相的含义是什么?一言以蔽之,宰相就是在国家最高决策层中参议政事、起百官领袖作用的人。具体分析,宰相必须具有如下要素:1.处于国家最高决策层。处于国家最高决策  相似文献   

5.
“邯郸学步”语出《庄子·秋水》,说的是一个燕国青年到邯郸学习赵国人走路,结果不但没有学成,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了,只好一路爬着回来。作者讲出这个故事意在表明:庄子思想高深莫测、玄妙之极,公孙龙辈想探讨庄子学说,是“用管窥天”、“用锥指地”,无异于“邯郸学步”,是无法企及的。后世一般用这个典故比喻模仿别人不成,反而丧失固有的技能。从此这位学步者也历来被作为一名反面教员,受到人们的训诫和贬斥。但是,事情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我却认为这位青年的所受的指摘是很有些不公平的。试想,邯郸人走路很美,这位燕国青年想加以学习,这种美  相似文献   

6.
<正>李悝荐相李悝为国君推荐宰相的故事一直为后人称许。一次,魏文侯对李悝说:"先生曾经教导我说:‘家贫就想得贤妻,国乱就想得贤相’。如今要安排宰相,不是魏成子就是翟璜,这两个人您看怎么样?"李悝回答说:"我听说,卑贱的人不替尊贵的人谋划,疏远的人不替亲近的人谋划。我的职责在宫门以外,不敢承担这个使命。"文侯说:"先生面对此事就不要推辞了。"李悝说:"这  相似文献   

7.
战国后期,燕国被齐国所败,燕王哙被杀,导致国中大乱,国力渐弱。燕昭王继位后,一心想报国仇,却又苦于找不到贤才。于是,他向郭隗先生请教求贤的方法。郭隗给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古时有位国君,想用1000两黄金买一匹千里马,可3年过去,还是没有买到。有个仆从主动请缨去买马,花了3个月,找到一匹死了的千里马。仆从用500两黄金,买下了这匹死马。国君闻听后大怒:“我要的是活马,死马有何用?”仆从说:“死马尚且要500两黄金,何况活马呢?”果然,一年内招来了3匹千里马。郭隗接着说:“大王若要求贤,就先从我开始吧。”燕昭王大喜,为郭隗修建房舍,拜他为师,并在易山筑了一座“黄金台”,里面堆满了金子,专门用来招纳各方贤才。没有多久,许多有才能的人便纷纷来到燕国。28年间,在众多贤才的辅佐下,燕国由弱变强,于是,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联合秦、楚、韩、赵、魏等国共同伐齐,一举灭了齐国。  相似文献   

8.
班子与圈子     
《新唐书》里记载了这么一件事:哲人崔祐甫做宰相不到二百天,就引荐任用了八百人。有一天皇帝问他:有人说你所引用的人往往沾亲带故,这是怎么回事?崔祐甫没有否认“所用多涉亲故”的事实,却振振有词地讲了这样做的一番道理。他说:“臣为陛下选择百官,不  相似文献   

9.
《晋书》曾经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官迷梦见自己当了官发了财,可是却同时梦见了棺材和粪便,于是请一位名士圆梦。那名士说:“官本臭腐,故将得官而梦尸;钱本粪土,故将得钱而梦秽。”官迷被分析吓了个半死,从此不敢因迷官而做坏事了。可惜,这个故事未能制止后世滋生官迷。如明代魏忠贤、清代和糰之流。这两人可是上了“档次”的官迷。魏忠贤为走“上层路线”,居然自阉,将活生生的棒小伙阉成了人不人鬼不鬼的太监;而和糰瞅到机会进入宫廷后,几乎连皇帝的屎也吃过。然而,他们如此这般想当官,并非为了报效国家和人民,而是为了出人头地,为了发…  相似文献   

10.
《易经》中的诚信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礼白 《理论学刊》2003,(5):134-137
诚信思想在《易经》中表述为“孚”。《易经》有 4 0多处提到“孚” ,还有专门谈孚的《中孚卦》 ,“信及豚鱼”是《易经》对孚信的经典性解释。既然《易经》中贯穿着孚信的思想主线 ,孚信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治理国家、推行政务的指导原则。孚信的治世功能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诚信是人君之德 ;上有孚信方可化民成俗 ;孚信可以使人逢凶化吉 ;孚信是改革成功的保证 ;契约诚信与诉讼诚信。  相似文献   

11.
呼唤“信”的回归黄涛“信”,守诺践约之谓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说话算数”的意思。国人自古把信看作是修身交友和立业治国之道;把“言必信,行必果”作为重要的道德规范。孔子的学生子贡曾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之道,孔子说:“充足的粮食,充足的军备,老百姓信任统治...  相似文献   

12.
少年智劝     
边鸿基  杨自明 《求贤》2007,(12):44-44
战国时期,秦国文信侯吕不韦想攻打赵国,以扩张他在河间的封地。为此他安排秦人张唐到燕国做相国,以联合燕国来一起攻打赵国,但张唐对到燕国任相却连连推辞。一位少年家臣甘罗对吕不韦说:“臣有办法让他去。”  相似文献   

13.
与私营企业沈阳宝岩集团的党委书记李戳交谈,想寻到他们做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不禁想起一则故事——说的是有三个人正在砌砖,有人问他们在干什么,三个人作了不同的回答。A说:“我正在砌砖。”B说:“我正在盖房子。”C说:“我在创造一种美。” 后来,前两个人都平平庸庸,第三个人则成为有名的建筑设计专家。这说明,不同的人由于对工作有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观,最终导致各自迥然不同的结果。这个故事引发起这样一个话题——  相似文献   

14.
《党史文汇》2000,(6):43-43
党史文汇编辑部:贵刊今年第3期所载《续范亭与毛泽东在延安》文中所引毛泽东致续范亭信中的话,把“廉顽立懦”错为“廉颇之儒”,还标作小标题,是不对的。“廉顽立懦”又作“顽廉懦立”,原意是说仁德之人对社会的感化力量是巨大的。这种榜样的力量能使贪婪的人廉洁,能够鼓励懦弱的人树立大志,挺起腰杆做人。毛泽东用这个成语称赞续范亭的文章写得好,发表后能“振奋人心”。把它错写成“廉颇之儒”,人们就不知所云了。作者似乎没有看懂,将它抄错;编者也没看出,对引文也不核对,结果就把这个错误公诸于众。若看全文,还有一些记述失实之处。例如…  相似文献   

15.
近观史书,唐朝崔佑甫的“举贤之道”引起了我的兴趣。崔佑甫做宰相不到200天,就引荐任用了800人。有一天,皇帝问他:“有人说你所用的人往往沾亲带故,这是怎么回事?”崔佑甫没有否认“所用多涉亲故”的事实,却振振有词地讲出这样做的一番道理。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古代高度发展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下,君权和相权是两个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重要权力形式。其中,以皇帝为具体表现形式的君权自然是至高无上、独一无二的;而相权则是处于君权之下的第二位重要权力形式,是以称为“宰相”的特定形式表现出来的。“春秋之义,尊上公谓之宰,言海内无不统焉。”(《文献通考·职官》)相者,辅佐助理之意。《吕氏春秋·举难》:“相也者,百官之长也”。可见,宰相乃是具有尊崇地位,辅佐皇帝,统领群僚,总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的总称。在我国古代,宰相很少直接用来命名官吏(只有辽代有南、北宰相之称),而更多的是一种权力的体现形式,所有执行这项权力的官员,都可以叫做宰相。因此从现实表现形式上,可以把宰相理解为一个人或数个人,也可以理解为一个机构,这些都不影响其作为一个权力形式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
说“恕”     
<正>《论语·卫灵公》有这样一个故事,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如心也,就是用自己的心去考虑别人的心,推己及人,“恕”的实质是最大限度地理解别人,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宽容大度。  相似文献   

18.
陈鲁民 《新长征》2006,(4):64-64
政绩,即官员在任内的工作成绩,是时下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因为它与干部的升迁荣辱紧密相连。其实,细究起来,这也是“古以有之”,不绝史册。“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战国策&#183;燕策》)这就是讲的政绩。商鞅法行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史记&#183;商君列传第八》)这也是讲的政绩。  相似文献   

19.
郑必坚 《前线》2014,(3):38-40
一般地说,国家安全有对外和对内两个侧面,对内这个侧面同“社会治理”息息相关。无论古今中外,“兴衰”同“治乱”总是密不可分地联结在一起。“兴衰”就是“国家安全”,“治乱”则是“社会治理”。“社会治理”是关乎国家安全的一项真正的内功、基本功21世纪上半叶,中国正经历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这样全新的社会大变动。在这样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国家安全同“社会治理”的关系问题,又以种种更加复杂的形式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20.
猴子的愚蠢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群猴子偷来一个西瓜,可是它们不知道这圆圆的东西到底怎么个吃法。猴王尽管睿智,可也心中无数,它作出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说:“这个嘛,当然是吃皮了”。于是,群猴纷纷响应,嚷着说:“是该吃皮的!”可这时,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猴跑出来说:“不对,以前我看见人吃这种瓜,是吃瓤的!”这下,猴王和群猴震怒了,纷纷指责小猴不服管教,自作主张。一只老猴说:“大王,我们大家都来吃皮,罚这个不守规矩的家伙吃瓤!”猴王点点头。其实,人,有时也会犯同样的错误,和故事中众多猴子的行为一样,对新事物没有认识,又不愿意去认识它,只想因循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