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王学江 《共产党人》2005,(16):54-54
诚信是指一个人说话真,办事实,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真实待人。诚者,真也。信者,实也。各级领导干部首先要带头讲诚信。讲诚信,于国人来说,原本不成问题,因为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的老祖宗十分重视诚信,从诸多的古训中,便可看出古人对诚信的推崇:《吕氏春秋》讲:“与人共事,讲信修睦”;《弟子规》讲:“凡出言,信为行”。董仲舒的“五常”则把“信”规定为做人的基本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2.
《左传》有一句话叫做“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意思为不是发自内心的诚信,实在是没有什么用处。古人也认为,诚信不是形而上的东西,而是一种内心修炼,是人的固有品质。 泱泱中华,王朝多以诚信安邦,百姓多以诚信立命,既有“一诺千金”的典故,更有“人无信不立”、“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谆谆教诲。楚霸王项羽兵败垓下,“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于乌江边,以谢父老乡亲;伍子胥侥幸混过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不断完善市场经济和推进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诚信问题已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诚信是儒家道德体系的重要范畴,正确认识和认真研究其思想内涵及现代价值,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一在我国传统伦理中,诚与信原是两个分立的德目。诚始见于《左传》和《周易》。《左传·文公十八年》载:“明允笃诚”。疏云:“诚,实也”。《易·文言》曰:“修辞立其诚”。疏云:“诚谓诚实”。思孟学派始创诚学。《孟子·离娄》云:“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从而把诚提到了哲学本体的高度。按照思孟学派的思想,“不诚无物”,诚乃世界本原及其真实…  相似文献   

4.
《礼记》中的"诚信"思想及其特征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记》不仅高度赞扬了“大同社会”下人们讲诚信的美德,而且充分肯定了“小康”社会中讲诚信的必要性。《礼记》也对信与礼、孝、义等道德诸范畴的关系作了界定,还对诚信道德中的“诚”作了伦理意义上的阐述。但是《札记》中的诚信思想具有宗教色彩和等级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理论与当代》2002,(4):22-22
从词义上看,“与时俱进”一词大约源于《易经》的“与时消息”或“与时偕行”。这是中国古人观察宇宙的运动变化而得出的观点,认为人类社会也像日月的运行盈虚,四时的消长变化那样,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在变化着的宇宙和变化着的社会当中的人,也应顺应这一规律,以变应变,这样才合乎“天道”,从而使人的行动能趋利避害,获得最佳的效益。这也是古代《易经》作者所遵循的最基本的思想,即“天人合一”思想。  相似文献   

6.
诚信为官     
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有一条重要内容:明礼诚信。诚信,作为我国公民的一条道德规范,是每个公民都应该做到的,概莫能外。作为领导干部同样必须做好,而且必须做得更好。因为,在领导干部那里,诚信不仅与个人的行为联系在一起,而且与手中的权力联系在一起,成为一种“官德”。诚,就是真实不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信,就是讲究信用,遵守诺言。诚与信是统一的。信以诚为基础,诚自然能信,离开诚则无所谓信。“诚,王常之本,百行之源也。”古人历来推崇诚信,把它视为当时伦理道德的本源性的一种规范。在普通人…  相似文献   

7.
也说诚信     
封春晴 《唯实》2002,(11):81-81
诚信问题已经成为时下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人们之所以关注它 ,是因为诚信作为市场经济领域基础性的行为规范 ,作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性道德规范 ,在当下中国面临失却的危险。因此 ,重建社会信用体系 ,显得尤为必要 ,但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需要各级政府的率先垂范 ,尤其需要各级领导干部的身先士卒。诚信是领导干部的立身之本。何谓“诚” ?《说文解字》解释道 :“诚 ,信也。”又说 :“信 ,诚也。”以信与诚互补。诚信联用 ,意思就是诚恳老实 ,有信无欺。中国文化素有推崇诚信的传统。“仁、义、礼、智、信” ,…  相似文献   

8.
建设诚信,首先得立信。政府、企业、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事规则,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也都有自己的自信心。但是,自信必须建立在与社会共信,与下属、同事、亲朋互信的基础上。没有共信和互信的依托,自信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里,依托的依托,基础的基础,便是诚信。缺失诚信,共信和互信就无一为建,自信就是一句空话。所以,要以诚为本,建立“共信心”和“互信心”,建立“信仰心”和“信任心”,才能立信。我自信,还得让人们信我,让社会信我,靠什么?靠诚信。“推诚人自服”(唐·刘禹锡)。立信于人,立信于事,就立信于天下。政府、企业和个人,尽管…  相似文献   

9.
孙熙国 《理论学刊》2005,3(6):47-51
《易经》作者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从总体上看是哲学的而非宗教和迷信的。《易经》产生于古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需要,其卦爻辞都是古人对自己的生存方式和实践经验的记录和总结。《易经》中的“易”范畴是中国哲学认识和把握世界的第一个本体范畴,阴阳观念则是中国哲学把握世界的基本观念,“美化意象”是《易经》作者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由阴阳、八卦和六十四卦所构成的系统是中国哲学认识和把握世界的第一个思想模式。  相似文献   

10.
坚守诚信     
诚信是温馨的感觉,是和煦的光晕,是心灵的桥梁,是立身的根本。她是德操的苦守,是精力的付出,是价值的奉献,升华着我们的精神。个人的诚信能赢得尊重与友谊,法人的诚信能赢得市场与机遇,社会的诚信能赢得文明与高尚的永远的青春!《论语》中有这么一段精彩的描述:子贡问政于孔子,孔子答道:“足食,足兵,民信。”子贡又问假如不得已从三者中去掉一项呢?孔子说可“去兵”;假如不得已再去掉一项呢?“去食”;唯  相似文献   

11.
《学习导报》2015,(4):24
古有朱熹张栻“中和之辩”“饮池水立涸”盛况空前;今有文化大家“诚信之辩”“互联网传播”瞬通天下。由天下和书院、岳麓书院主办的“信在中国——2014中国诚信论坛”在长沙举行。著名主持人曹景行、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著名作家周国平、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与数百位文化名人、商界精英、青年代表齐聚岳麓书院,以“信”为题展开激烈的思想碰撞,提出全新概念“信商”。信商(Credit Quotient,英文缩写CQ)与智商IQ、情商EQ并列,  相似文献   

12.
从词义上看,“与时俱进”一词大约源于《易经》的“与时消息”或“与时偕行”。这是中国古人观察宇宙的运动变化而得出的观点,认为人类社会也像日月的运行盈亏、四时的消长变化那样,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在变化着的宇宙和变化着的社会当中的人,也应顺应这一规律,以变应变,这样才合乎“天道”,从而使人的行动能趋利避害,获得最佳的效益。这也是古代《易经》作者所遵循的最基本的思想,即“天人合一”思想。这一词义,后也作“与世推移”、“与时推移”。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使用的“与时俱进”一词,与“与时消息”、“与时偕行”、“与时推移”、“与世推移”词义相近,但明显扬弃了这些词义中的消极意味,体现了一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诚信、求实”历来是中华民族所备加推崇的传统美德。千百年来,薪火相传。首先从字面本身来看。“诚信”,当是“忠诚与信用”。“求实”,即求真务实。因此,“诚信”与“求实”应该可以互训,连为一体就是大家常说的“诚实”。《说文》解释:“诚者,信也”;又云:“信者,诚也”。可见诚信也本为一体,可以互训,互为表里。而且不论是“诚”字还是“信”字,二者又都从“言”字,因此,出语以诚,信守诺言,实践诺言,是关于诚信的本质内涵。“实”字,最早见于金文,字形为“⌒田具”,是会意字,其上部为“房屋之形”,屋内是“…  相似文献   

14.
论高校诚信教育的现代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正元 《唯实》2002,(10):74-76
“诚信”是个古老而又时兴的话题。古老源于历史的悠久 ,时兴在于当今的缺失。以“诚信”为突破口 ,加强诚信教育 ,对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和实施“以德治国”方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 ,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诚信危机” ,深刻理解“诚信”的含义、历史作用和现代价值 ,是诚信教育价值实现的前提和基础 ;坚持以德育人和以法律人 ,是实现诚信现代价值的保证。一、诚信的诠释与历史作用在现代汉语中 ,“诚信”的概念从规范层面应取其“诚实守信”的基本意义。从字面理解 ,“诚”与“信”存在一定差别并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15.
布留春 《唯实》2003,(6):68-70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 :“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 ,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这是对全党进一步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新要求。本文就与时俱进的科学内涵、保持与时俱进精神状态的重要意义以及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问题作一粗浅探讨。一、与时俱进是一种积极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状态与时俱进一词 ,最早来源于《易经》中的“与时偕行” ,后来《魏书·列传文苑》中又有“与时俱化”、“与日俱新”等词语 ,这些词语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思想家的时变思想…  相似文献   

16.
《易经》深刻地揭示了人处于天人、时代与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中,人是有限性存在者。同时,《易经》又形而上学地将阶级社会的天人、时代与人、人与人的关系看作是永世不变的关系,违背了历史发展的事实。我们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在批判《易经》形而上学历史观的同时,积极汲取其关于人的有限性思想的有益成分,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增加人民福祉,建设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17.
黄玉顺 《理论学刊》2023,(1):135-144
甲骨文“美”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美学意识的萌芽,而且是与“善”联系在一起的。此后的传世文献《易经》《尚书》没有“美”字。《诗经》出现大量“美”字,并且不再与“善”相关联,而是由更高的价值词“好”来统摄。这意味着中国美学意识从道德意识中独立出来,标志着中国美学意识的觉醒,这是中国美学思想的真正开端。《诗经》所有“美”字都形容人,包括女性之美和男性之美,表明中国美学思想一开始就不是艺术美学,而是“人的美学”。这意味着中国美学意识的觉醒是人的觉醒,其内涵是人的情感的解放,尤其是男女爱情的自由表达。《诗经》里的“美”字全部出现在《国风》中,这意味着中国美学意识首先出现在民众中,即并不是后儒解释的伦理政治思想。同时,《诗经》不仅开始具有诗歌艺术的诗学反思,而且开始具有诗歌艺术的美学反思,即是艺术美学思想的萌芽。  相似文献   

18.
诚信者,天下之结马赫尚诚信,鄙巧伪:重实话,轻浮言,这是我国历代圣贤哲人共为天下倡而不烦的要道之一。《札记·乐记》中说:“著诚去伪,礼之经也”;北宋文人契嵩说:“仁义智信举,则人伦有其纪也”;唐代名相魏征则说:“德札诚信,国之大纲”;从施行札教,到维...  相似文献   

19.
磨亮我们的根本思想武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也是我们认识新事物、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江泽民同志的这个精辟论断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磨亮了我们的根本思想武器。“与时俱进”一词,源自《易经》“与时偕行”。《易经》的“益卦”中有这样一句话:“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意思是说,给人民大众带来利益,就像高天降下雨露,大地滋生万物,没有什么固定的方法。如果抓关键,就是随时令前进,把握时机施行。“与时俱进”的“时”,讲的就是时机和时代。马克思主义是…  相似文献   

20.
从词义上看,“与时俱进”一词大约源于《易经》的“与时消息”或“与时偕行”。这是中国古人观察宇宙的运动变化而得出的观点,认为人类社会也像日月的运行盈亏,四时的消长变化那样,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在变化着的宇宙和变化着的社会当中的人,也应顺应这一规律,以变应变,这样才合乎“天道”,从而使人的行动能趋利避害,获得最佳的效益。这也是古代《易经》作者所遵循的最基本的思想,即“天人合一”思想。这一词义,后也作“与世推移”、“与时推移”。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使用的“与时俱进”一词,与“与时消息”、“与时偕行”、“与时推移”、“与世推移”词义相近,但明显扬弃了这些词义中的消极意味,体现了一种进取的、积极向上的、具有时代特色的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