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2 毫秒
1.
本文将民间信仰功利性、心理补偿性、道德性与道德颠覆性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认为民间信仰具有“认识自己,整合社会”,“建设社会主义道德”,“繁荣社会主义农村传统文化”等作用;而新农村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精神文化建设的载体和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提高民众素质,政府积极引导和建设宣传阵地等多种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2.
随着台湾移民社会逐渐由定居社会转化,移民之间的关系出现一定变化,逐渐进入一个互相融合、互为渗透的新阶段.文章从"福佬客"的形成、民间信仰的融合、民间习俗的调适以及婚姻血缘的互通几个方面展开论述,说明台湾福佬与客家两大族群在冲突中接触、交流,逐渐走向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本人参与了《福建精神读本》撰写的全过程,从研究写作提纲、撰写书稿、征求意见到初稿的统稿工作,因而有更多的机会涉人和了解了福建精神提出的客观依据、文化渊源、基本内涵和现实意义,使自己的思想受到了一次洗礼,深受其影响和感染,更是使自己受到了巨大的鞭策和鼓舞。一、福建精神承载了厚重的文化积淀福建精神不是凭空杜撰出来的,而是有着久远而深刻的历史文化渊源的。无论是“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还是“敢拼会赢”,都是伴随着福建历史文化的发展而产生、丰富和发扬光大的,承载着厚重的福建历史文化的积淀,是福建历史文化的精粹和升华。首先从“爱国爱乡”来看。福建境内的居民,绝大多数是来自中原的移民后裔。福建先民不远千里,一路爬山、涉水、穿越山林,方可得以到达闽地。移民的经历和与山海打交道的历史,使福建人常怀思乡之心,无论走到哪里,都有很强的寻根意识和很深的家国情怀,所以能爱国爱乡。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严复的“自强保种”的呐喊,都抒发了闽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其次从“海纳百川”来看。海纳百川,原指宽广的大海可以容纳众多河流,比喻人的心胸宽广可以包容一切。这也是同福建特殊的历史文化相联系的。福建人大多数是移民,到一个新地方必然要人乡随俗,尊重各种文化差异,而且很注意相互取长补短,以利于自己的更好、更快地适应和发展。正是在这种历史和文化背景中,福建人逐渐形成像大海一样宽阔、能够包容一切的胸襟。  相似文献   

4.
郑成功是海峡两岸共同景仰的民族英雄,也是闽台民间信仰的一位重要神灵。台湾台南和福建南安、厦门等地分布着与郑成功有关的纪念馆、祠堂和宫庙,它们成为郑成功信仰的重要圣地。如今,郑成功圣地的社会功能趋于丰富和多元化,不仅是信仰朝拜的场所,还发挥了政治教化的作用,推动当地文化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促进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5.
台湾社会的"日本情结"是特殊的历史环境下诸多因素引起的一种特殊的现象。这种"日本情结"在包括电影在内的台湾文化作品、台湾的政坛、台湾民众的日常生活等领域都有许多不同的表现,而形成这种"日本情结"的原因复杂多样。此外,这种"日本情结"对两岸关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表现在"日本情结"产生的复杂根源决定了台湾社会亲日的长久性;台湾社会的"日本情结"使得两岸在行为上出现了不一致性;"日本情结"加大了外部影响两岸关系的空间;由于"日本情结"的影响所产生的两岸认同的偏差导致两岸未来在统一道路上的整合更加具有复杂性。  相似文献   

6.
闽台民间信仰同根同源,一脉相承,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改革开放以来,闽台民间信仰交流藉着两岸关系缓和的东风而不断深化发展,经历了交流初步恢复、双向交流开启、交流逐步拓展与交流全面深化四个阶段,在领域、形式、规模、内涵等方面都取得重大突破。作为两岸交流中恢复最早、发展最快、成效最显著的领域之一,闽台民间信仰交流提升了台湾民众对中华文化与祖国大陆的认同,增进了两岸同胞的亲情乡谊和民族感情;促进了两岸文化、经贸、旅游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带动了福建地方经济的发展;突破了两岸交流与民间往来的禁区,促进了两岸政治关系的改善与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对两岸关系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台湾移民社会的家庭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台湾移民时期的家族形态 ,不但能使我们清楚认识到两岸传统家族观念的一脉相承关系 ,而且也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台湾特定历史背景下家族的不同表现形式。一福建移民台湾在历史上有4次高潮 ,一次是明末崇祯年间 (1628—1644年 ) ,受明王朝招抚的海盗首领郑芝龙 ,组织闽南饥民数万人入台垦植。这以后“漳泉之人 ,赴之如归市”① ,形成移民台湾的第一次高潮。明末清初 ,郑成功为抗清而收复台湾 ,慕名投靠的避难者成千上万 ,形成移民台湾的第二次高潮。康熙二十二年 (1683年 ) ,清王朝统一台湾后 ,限制移民入台 ,但“例禁虽严 ,…  相似文献   

8.
台湾佛教是目前台湾所有宗教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大,同时也是近20多年来发展最快的一个宗教类型。尤其是随着台湾社会转型的过程,由于社会结构出现的日益分化趋向也必然佛教自身的不断分化,这种分化可以表现为寺院、教义和慈善事业的分化,它同时意味着佛教对社会中信徒提供意义解说的传统任务在逐渐地消解,它越来越成为一种“宗教爱好”或者“宗教兴趣”。台湾佛教在观念和理论上的这些变化基本上都是在“人间佛教”思想的主导下进行的,正是对这一思想的提倡与实践,现代台湾佛教应答了现实社会提出的诸多挑战,运用了西方宗教、哲学、科学知识诠释佛法,调和了佛教信仰与佛教学术研究的关系,使得台湾佛教一步步实现了逐步适应现代社会的转型。  相似文献   

9.
光绪乙末年5月初产生于台湾的“台湾民主国”,是中日两国民族矛盾激烈冲突、在台湾这一特定省份发展到不可调和地步的产物,它的成立极大推动了乙末台湾抗倭保台斗争的蓬勃开展。“台湾民主国”既非脱离祖国———中国而建立的“独立国家”,也非近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  相似文献   

10.
民间信仰能对推进平民慈善事业和普及慈善理念起重要作用,信仰能促使疏漏的制度有效运作。民间信仰和慈善相关制度是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的“两轮”,信仰会影响相关制度的正义性,相关制度也会影响平民信仰的形成与发展。要使我国慈善事业快速健康发展,应该处理好主流意识形态与民间信仰的关系;重视慈善相关制度安排与民间信仰的融合;现代慈善理念与民间信仰的整合。  相似文献   

11.
<正>闽山苍苍,蕴育先行活力;闽水泱泱,奔涌开放大潮。福建,地处东海之滨,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与台湾一衣带水,渊源深厚;旅居海外的千万闽籍华人华侨,心系祖国,热爱乡梓。作为中国最早实施对外开放政策的省份之一,福建的开放发展始终与国家战略同脉动。"对外开放兴,福建兴;对外开放步伐加快,福建兴旺繁荣的机会越大。"2001年,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在"9·8"投洽会接受中外记者采访时谈的一番话,至今仍激励着福建  相似文献   

12.
周勇 《红岩春秋》2006,(3):21-23
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两次“湖广填四川”运动,一次在元末明初,一次是在清代前期。清代前期的“湖广填四川”,是一次先由政府主导,后成政府倡导与民间自发相结合的移民运动。它合理地分布了民族、人口生存的空间,使长期陷于战乱与苦难中的“天府之国”在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走向复兴,为“康乾盛世”的到来准备了条件,从而对后来四川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谓“湖广”原指元代所设“湖广行省”(含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和贵州一部分)的简称。到明代,“湖广行省”分为广东、广西、湖广三个布政司(省)。这时的“湖广布政司”辖今湖北、湖南之地,习称“湖广”。明末清初迁往四川、重庆的移民主要来自湖北、湖南、陕西、广东、福建、江西、广西、甘肃、江苏、浙江、贵州和云南等十余个省,尤以湖南、湖北为多,故有“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之称。再加之清朝政府以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为湖广移民入川的主要集散地,因此今天四川、重庆土著居民大都以“湖北麻城孝感”为祖籍。对于今天的川人、渝人而言,“湖北麻城孝感”就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成为重庆和四川移民祖籍的代名词。重庆又是“湖广”移民进入四川后定居、繁衍、创业的重要地域,也是再向全川扩散或“二次移民”的“中转...  相似文献   

13.
由于战后日本政府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与台湾保持“外交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日两国无法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为了打开中日关系的僵局,中国政府提出了“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方针,通过与日本爱好和平的民间人士交往的“民间外交”促进两国外交关系正常化。清水正夫、松山树子夫妇就是这样的日本人士。他们是世界上第一个将中国电影《白毛女》改编为芭蕾舞剧,搬上舞台的艺术团体。他们领导的松山芭蕾舞团多次来华演出,并与周恩来总理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之间的交往,成就了中日两国外交史上的一段佳话。  相似文献   

14.
一、迷信和邪教是人类社会的一对孪生怪胎 信仰本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它对人们的生活、劳动、行为等具有一种支配作用。迷信虽然也是信仰,但它则是引导人们走向歧途的一种信仰。这种信仰在自我精神状态中表现为一种盲目崇拜心理,它根植于对被认为至高无上、无所不能的彼岸世界的“权威”屈从。  相似文献   

15.
福建省许多民间信仰的神祗,如定光古佛、三平祖师、清水祖师等等,有着佛、菩萨的形式,但神明的功能及信众对它的信仰心理和祭拜仪式都与道教无甚区别.这些信仰大都奠定于唐宋时期,当时福建开发程度低,巫文化氛围浓厚,佛教为了传播的需要,纷纷以巫术道法树立威信、吸引信众,其佛学、禅法反而退居次要地位.久之,便形成了今天所见佛道不分的民俗佛教.认清这点,对于我们认识福建宗教和民间信仰的现状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6.
重大决策 国民党兵败大陆,退守台湾、澎湖列岛、金门、马祖后,贼心不死,屡屡出动飞机窜犯大陆,与台湾一水之隔的福建“灾情”最为严重。八闽大地隔三差五便要遭受国民党空军的轰炸。虽然1956年前后,我空军在福建、浙江、粤东地区新建了一批机场,并着手航空兵入闽的准备,但因为种种原因,终未实现。国民党空军利用掌握这一地区制空权的时机,猖狂地将训练空域划到了福建地区上空,以致于当时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福建的地是共产党的,福建的天是国民党的。  相似文献   

17.
说到信仰,青年学生最易联想到的便是宗教、神灵乃至迷信、巫术等等。这种信仰精神的认识局限实际上是与我们的信仰转换和民族文化特质紧密相连的。早在夏商之际.宗教信仰还颇为盛行,只是到了商纣王的纵身一炬,“君权神授”的谜幔才慢慢被“民本”“德治”“仁政”等现实的政治理念所代替。而继以维持这一领域的信仰也被改换为“先人崇拜”,同时,与之适应家族、家庭也成为个人的社会存在形态.而“家国同构”的政治组织形式最终为此提供了权威基础。  相似文献   

18.
宝岛风情与衣食住行 台湾的风土人情与大陆大体相同。这是因为台湾的移住民绝大多数是汉族人,他们的祖先早在几百年前从福建和广东省陆续迁入台湾时,把大陆的生活习惯也带入台湾,使得台湾的姓氏、语言、信仰、婚丧祭祀等风俗习惯及岁时节令,与闽、粤两省几乎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19.
近来,台湾当局领导人陈水扁公然声称要“走台湾自己的路”,“台湾跟对岸中国一边一国”。暗示要用“全民公投”的方式决定“台湾的前途、命运和现状”。这一系列“台独”言论,是对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公然挑衅,必将对两岸关系造成严重破坏,并对亚太地区的稳定与和平造成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20.
古村落是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古村落正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造成古村落生存困境的原因很多,如多方利益的博弈,使得古村落旅游开发与发展双赢成为悖论;传统的固态保护方式,忽视精神空间的修复,是对古村落民众主体的遗忘;现代化进程加快使古村落历史元素濒临消失。民间信仰具有记忆重塑功能,能够再现古村落的历史原貌,维系、固化古村落共同体的社会结构。民间信仰构成了古村落民众主体独特的精神空间,是古村落生命得以延续的重要载体,应将民间信仰纳入古村落保护的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