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在庄子的处世态度中 ,其生存哲学的最低纲领是“安命”,等而上之的安命法则是无用之用 ,再好一点的安命之法就是“处乎材与不材之间”。庄子生存哲学的最高纲领是“逍遥”,是真人之境。通向逍遥的途径是“坐忘”、“见独”、“心斋”等。对庄子处世态度、人生哲学的研究 ,对于改造和重构国民性 ,对于节制日益膨胀的物欲 ,对于保护生态环境都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邓小明 《求索》2008,(8):119-121
庄子哲学所关心的核心问题是“真人”何以可能的问题。在庄子那里,“真人”最终都归本于一个关于“道”的问题。所以,“道”是庄子哲学的核心范畴,是其所确立的本体观念。庄子之“道”从“心”的角度诠释“道”,其目的是摆脱一切主观与客观的限制和束缚,实现真正的精神自由。“心斋”构成庄子“道”的逻辑起点,“体道”的过程诠释了庄子“真人”之“独立人格”。庄子的一生是一种超越物我和生死,力求达到与道冥同地步的非凡人生,正因为庄子身上的这种情怀,才赋予其人生穿越历史时空而不朽之永恒价值。  相似文献   

3.
庄子平等思想解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中国政治思想史,最早具有自由意识和平等意识的思想家首推庄子。庄子的平等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稀有的珍贵遗产,它是建立现代价值体系不可缺少的思想资料。由于庄子的平等思想论者极少,下面就谈谈这个问题。一过去学者一般以“等贵贱,齐是非,一生死”来概括庄子思想,自然是不全面的,但它却道出了庄子思想的某些本质方面。我认为“等贵贱,齐是非”正好体现了庄子平等思想的两个侧面。“等贵贱”是指人类不分  相似文献   

4.
颜翔林 《求索》2014,(1):4-16
庄子思想蕴含深刻的怀疑论特征,开创了中国古典怀疑论哲学与美学的先河。在解构与颠覆既定价值观和审美观的同时,庄子追求建立“本真的自我”这一理想主体。“本真的自我”包含“智慧的自我”和“审美的自我”这两个主要内涵。相应地,求证自我构成了庄子怀疑论美学的逻辑基石之一。与此相关,主体批判成为庄子怀疑论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知识批判、话语批判、欲望批判等精神结构。庄子怀疑论美学的当下意义主要在于,启迪人意识到主体与知识的有限性,滋养敬畏自然与生命的伦理情怀,克服消费社会带来的功利与欲望之累,为诗性主体的建构提供充满活力的思想资源。然而,庄子怀疑论美学思想也隐匿某些消极内涵,一定程度上有碍于社会历史的正当发展。因此,我们在借鉴庄子怀疑论美学思想的同时,应对其有所扬弃。  相似文献   

5.
王树枏以“大同”解庄,首次将“大同”的概念与庄子“至德之世”相结合,其解庄模式多围绕“大同之道”、“大同之化”、“大同之本”、“大同之盛轨”等相关术语,来解释庄子的无为至德思想.值得注意的是,以“大同”解庄的思路并非都是对庄子原意的曲解,其所引进平等、自由的观念,赋予《庄子》以新意.此外,以“大同”解庄不仅与康有为的《大同书》相表里,同时受到胡适所言庄子进化论思想的影响;不仅继承了韩愈、苏轼等人援庄入儒的传统,更为庄学思想注入新鲜血液,迎合了时代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6.
李白的对庄、屈“并之以为心”的理想人生模式在中国士人心态轨迹中有着“始”的重要地位,它的具体内涵体现在三个方面:“庄”与“屈”的思想行为的彼此渗透,整合屈原和庄子实现理想人格的过程,继承并发扬庄子和屈原的人格独立性。以这种人格影响为基础,李白作品表现出两个方面的特点:境界的伟大与情感的激越。  相似文献   

7.
刘熙载曾说《庄子》一书“人鲜不读,读鲜不嗜,往往与之俱化。”《庄子》使人读来爱不释手,流连忘返,其原因之一在于作者善于将丰富的内涵用寓言的形式来表述,使书中深邃的哲理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得到深刻的阐发,从而增强了《庄子》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全书中的寓言共有一百多个,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的严峻现实。所以庄子只有借寓言曲折见意,将其蔑视礼法,不愿与世俗相融的思想掩盖于“不庄”之语的寓言中。《庄子》寓言,既包含其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也反映其美学思想。“庄子的美学同他的哲学是浑然一体的东西,他的美学即是他的哲学,他的哲学也即是他的美学。”  相似文献   

8.
韩沫  王铁军 《求索》2013,(5):89-92
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与日加剧以及中国自身政治统治的没落,传统庄子哲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合法性危机。自五四新文化运动把中国“四千年文明”判定为“吃人”文化,比喻为憋死人的“铁屋子”,于是,“别求新声于异邦”,从西方文化中盗来人文精神的火种.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化之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庄子哲学批判者则将矛头全部对准庄子和传统庄子哲学,以启蒙话语彻底粉碎了庄子哲学话语.以西方现代理念彻底肢离了传统中国的价值体系.由此将传统庄子哲学与现代性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之困境充分凸显出来。为此.本文提出以历史观来化解庄子哲学的现代困境。从而完成庄子哲学的现代建构。  相似文献   

9.
邢研 《思想战线》2022,48(1):163
“游”是《庄子》文本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当代关于《庄子》之“游”的研究,较主流观点是把“游”作为一种精神自由的境界。但这种阐述虽然注意到《庄子》中“游”所具有的自由属性,却忽略了“游”实际的活动特质。作为一种活动,《庄子》之“游”是一种人之身心整体与“道”融汇交通的活动。其具体展开于人出离于“在世界之中”状态,“虚以待物”而“以天合天”的生活实践之中,并由此构成了一种“合道而为”的自为而“自由之”的自由实践方式。  相似文献   

10.
诗思融合是《庄子》文本的基本特征。这一点可以从生命哲思的诗性言说、自然哲理的艺术显现以及政治理念的曲折表达等三个方面得到切实的证明。  相似文献   

11.
钟华 《求索》2005,(9):147-149
在海德格尔诗学中,“冥合主客体”、“纯境域构成”的思维模式与《庄子》“周蝶莫辨”、“万物皆出入于机”等思想观念;“不顾存在者而思存在”的思想方法与《庄子》“离物体道”的主张;“A即A本身且A非a式的去蔽法”、“A即非A式的对立者之相互缘构法”等表达方式上与《庄子》“非—非非式的遮诠法”、“因彼立是,两行以明法”等等之间,都存在着深刻的学理联系。  相似文献   

12.
庄子继承了春秋时期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并对其进一步深入探讨,形成了超脱于世俗之外的“齐物”“虚无”等思想。庄子在追求精神超脱、自然无为的同时,又表现出对世俗的留恋与关怀,显示了庄子思想的种种悖论。而这种悖论恰恰反映了他对世事的失望彷徨,以及无法排遣的悲观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就庄子“天人合一”生态观的内涵分析了其与可持续发展生态的关系。试图阐明庄子“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对于现代生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建立和实践具有启示作用。然而,庄子的生态观是不完善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的建立需要对“天人合一”生态观加以超越。  相似文献   

14.
庄子哲学中的相对主义倾向是十分明显的,但它的相对主义与辩证法有无联系?我看是有的。如:“彼”与“此”,庄子看到了“彼”“此”的相互依赖,认为:“彼出于是,是亦因彼”,二者不可分割。他又看到了“彼”“此”相互渗透,认为:“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即“彼”中有“此”,“此”中有“彼”,这个思想是比较深刻的。它不同于“非此即彼”的思维方法。庄子认为生命过程中的“彼”“此”  相似文献   

15.
“一点两面战术”是林彪所谓“六个战术原则”的核心,用林彪的话说,“一点两面是我们战术中最主要的东西”,其他几个东西都是以“一点两面”为前提,为“一点两面”服务的。现在我们就来剖析林彪的所谓“战术原则”中“一点两面”这一“最主要的东西”,看它所贩卖的究竟是什么货色。  相似文献   

16.
关于《庄子·逍遥游》的主旨,自古及今约有六种看法: (一)任性逍遥说。向子期、郭子玄《逍遥义》、王先谦的《庄子集解》、刘武的《庄子集解内篇补正》,都主这种看法。 (二)至人无己说。交道林:“夫逍遥者,明至人之心也。”(转引自郭庆藩:《庄子集释》)宣颖:“逍遥游主意,只在圣人无己。”(《庄子南华经解》) (三)无待说。王夫之:“无待者,不待物以立己,不待事以立功,不待实以立名,小大一致,休于天均,则无不逍遥矣。”(《庄子解》)  相似文献   

17.
周国平 《创造》2006,(6):111-111
一、旅 游=旅游?从前,一个“旅”字,一个“游”字,总是单独使用,凝聚着离家的悲愁。“山晓旅人去,天高秋气悲”。“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孑然一身,隐入苍茫自然,真有说不出的凄凉。另一方面,庄子“游于壕梁之上”,李白“一生好入名  相似文献   

18.
王玫  ;王炎琪 《求索》2008,(9):86-87
庄子——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音乐卷学家。他的音乐崇尚自然,主张“天地人合一”。本文从庄子的音乐审美超实用观、艺术非功利观、人潜在的创造力、人和自然的和谐观等内容充分阐述了庄子的自然“真”关的音乐美学思想,是真、善、美有机结合的艺术形式,是倡导人格完美、人性自由发展的音乐理念。  相似文献   

19.
呼和浩特市玉泉区紧密结合本地区的民族文化特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实施“讲一点中华文化故事,创一点玉泉文化作品,传一点民族精神精华,做一点中华美德行为,赞一点传承文化榜样”的“五个一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大力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引导广大中小学生在实践、探究、考察、寻访、体验中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在推进“五个一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中,玉泉区坚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实现了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庄子与科学     
《庄子》一书不乏精细的科学观察与深刻的科学思考,并有许多领先于当时的科学猜想与结论。庄子是先秦诸子中最重视宇宙无限性的思想家,不仅提出了“泛泛乎其若四方之无穷”,“量无穷,时无止”的思想,而且是先秦诸子中使用“无穷”概念最多的人,在宇宙学理论方面,庄子是中国古代三大学说之一——宣夜说的先驱。在物理学方面,庄子最早记载了弦线的共振现象:“为之调瑟,废置一于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