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共服务理论和政策变迁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社会史。公共服务理论和政策主张始终是社会各阶层和利益集团博弈的结果,是与贫困和不平等以及其他社会问题有关的一场持续的政治斗争。"政府责任"是公共服务研究的核心问题,西方国家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角色经历了强化、巅峰、紧缩、回归四个阶段的变化。我国目前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偏低,公共服务满意度持续下降,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存在显著的"空间结构"、"类别结构"和"供求结构"差异。如何合理划定政府责任边界并高效履行责任,是我国未来公共服务制度设计中面临的最大挑战。传统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迫切需要实现三个转变:从"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转变;从"粗放供给"向"精准供给"转变;从"单一主体"向"协同供给"转变。重视发挥社会信任、公民参与网络和互惠规范等社会资本形式对政治民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降低社会成本,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借鉴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新公共管理是一场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以市场价值导向为取向,追求经济、效率和效果的政府公共管理革命。分析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基本思想及其行动特征,对中国政府公共管理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公共服务理论和政策变迁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社会史。公共服务理论和政策主张始终是社会各阶层和利益集团博弈的结果,是与贫困和不平等以及其他社会问题有关的一场持续的政治斗争。"政府责任"是公共服务研究的核心问题,西方国家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角色经历了强化、巅峰、紧缩、回归四个阶段的变化。我国目前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偏低,公共服务满意度持续下降,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存在显著的"空间结构"、"类别结构"和"供求结构"差异。如何合理划定政府责任边界并高效履行责任,是我国未来公共服务制度设计中面临的最大挑战。传统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迫切需要实现三个转变:从"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转变;从"粗放供给"向"精准供给"转变;从"单一主体"向"协同供给"转变。重视发挥社会信任、公民参与网络和互惠规范等社会资本形式对政治民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降低社会成本,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郑方辉  喻锋  覃事灿 《公共管理学报》2011,8(3):13-23,123,124
政府绩效评价是公共管理及政府管理创新的前沿课题。作为一个全新的范畴,政府整体绩效评价具有典型的本土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我国地方政府整体绩效评价构成了民意表达的基本路径,具有民主导向与技术完善的双重功能。本文提出了政府整体绩效评价结果导向的理论假设,并依据既定的技术方案,基于独立第三方立场和公众满意度导向,利用2008年度针对广东省地方政府整体绩效评价及公众满意度调查的系统数据,检验理论假设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研究表明,我国地方政府整体绩效评价是公民对政府表现的综合评价,其过程承担民意表达的功能,其结果将成为民主政治发展和行政体制改革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发展观演变的价值前提与理论形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时期发展观的历史演变,以追求发展、强调经济发展、坚持全面发展、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根本为共同价值前提.它先后主要经历了"改革发展观"、"创新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三个历史阶段和三种理论形态.这三个阶段及其形态之间存在着一种既有共同前提又有推进升华、既有历史继承又有丰富发展、既有不同特征又有统一本质的内在逻辑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自身演变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形态.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政德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治思想和中国优秀传统德治思想的传承和创新。习近平从"严私德、守公德、明大德"三个维度对立政德的主体、目标和内涵进行了阐述,明确了领导干部立政德的基本要求、首要目标和核心价值。习近平政德观内涵丰富,逻辑清晰,以权为民所用为出发点,以党性修养为中心线索,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立政德的价值目标,不仅阐明了立政德的必要性和主要内容,而且指明了党员、干部立政德的价值尺度和价值导向。习近平政德观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进一步规范了中国共产党的党性修养,确立了新时代党员干部的任用原则,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曾保根 《行政论坛》2009,16(3):88-92
从价值观维度来看,公共行政范式演进是在"效率"与"民主"这两大价值观之间进行取舍或者相互博弈进而衍生出来的一系列管理理念、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的集合.传统公共行政范式恪守"效率至上"价值观,将行政领域定位为技术性的管理过程,导致民主价值观缺位.新公共行政范式把"社会公平"添置为公共行政的第三块基石,将民主置于与效率和经济同等的地位,并力图通过分权、权力下放、责任扩大和顾客介入等途径彰显政府的民主蕴涵.新公共管理范式对"效率"价值进行了扬弃,强化了政府价值观的"效能"理念;然而,该范式倡导的掌舵型政府、政府职能市场化、企业家精神和顾客导向等改革理念在事实上造成了民主价值观的流失.  相似文献   

8.
文化是人类价值理念和理想形成的"场域",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基本向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具有三重导向功能:价值引领功能、精神动力功能、道德支撑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具有人民性、历史性、先进性三重内在属性;加强党的领导、强化理论创新和保障民生公正,是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9.
《行政论坛》2017,(1):33-39
民主的思想谱系聚焦于观念史的视角,探究民主话语在不同时期的兴衰演进,从柏拉图到托克维尔皆以谨慎的姿态看待民主,究其原因在于对"多数人暴政"的担忧,不受法治约束的民主会导向"极权式的民主"。民主的运转需要法治来维护,这体现了治理能力发展的内在要求。民主思想的历史光谱为理解民主制度建设提供了可资参考的镜像,注重法治与效率的国家能力建设,维护公众权利,回应公众诉求,促进公共性的有机成长构成深入推进民主有效运行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自由主义民主弊端的日益凸显,在西方出现了参与式民主理论复兴的潮流,其中巴伯的强势民主理论备受关注,巴伯在诠释民主"强"、"弱"意义的基础上,批驳了自由主义弱势民主的缺陷和弊端,提出了以"参与"为核心的强势民主理论作为对自由主义弱势民主的修正和补充.巴伯的强势民主理论不仅推进了西方民主发展的进程,也为当前我国的民主制度建设提供了有益镜鉴.  相似文献   

11.
构建民主与效率相协调的公共行政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公共行政学视效率为核心目标,以单一价值为导向。而新公共行政学则批判了“效率至上”的原则,将社会公正、公共利益等多元价值纳入公共行政的视野中,并重新界定了公共行政中民主与效率的概念。民主与效率是公共行政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彼此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当前我国的行政改革应协调好民主与效率的关系,创建一个和谐的公共行政体系。  相似文献   

12.
<正>2011年辛向阳同志出版了《20世纪西方民主理论评析》,作为他的"西方民主思想史"研究的第一卷,此书赢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于是,他再接再厉,在2013年4月出版了《17~18世纪西方民主理论评析》和《19世纪西方民主理论评析》。这三本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成为了研究西方民主理论的基础性、前沿性的学术著作。辛向阳的这三卷作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紧紧把握时代的本质和特征来研究西方民主理论的演进。所谓把握时代的本质和特  相似文献   

13.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必须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内涵和外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研究对象是新时期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和宗教之间的关系,其历史起点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宗教,其逻辑起点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宗教,其逻辑框架由哲学基础、核心理论和基本原则三个层次构成.  相似文献   

14.
公共价值管理:西方公共行政学理论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世纪90年代,作为对治理理论的回应,公共价值的概念被人们提出。围绕公共价值的概念,公共价值管理理论逐渐兴起与发展,并拥有独特的理论主张,即多维度的概念阐述和构成要素,通过政治协商网络定义公共价值,通过合作递送网络生产公共价值,通过有效的责任与评估体系实现公共价值。公共价值管理的理论创新在于:重新组合国家治理结构的关系,重新定义政府核心职能和公共管理者的角色与使命,重新统一效率与民主的价值标准,重新发展与变革民主理论。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解放的理论为基本依托,以中国面临的革命和建设问题为基本导向,在有选择性整合世界现代化资源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实践而不断展开的理论创造过程。这个过程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问题导向;二是资源整合;三是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6.
协商民主理论是推动人民政协界别优化的重要理论依据。协商民主尊重多元的原则要求增强人民政协界别的包容性;协商民主倡导平等对话的精神要求人民政协平衡各界别的话语权;协商民主理性共识的价值取向要求人民政协界别设置要有利于民主价值的实现。目前,人民政协界别设置存在的问题影响着界别作用的充分发挥。因此,在协商民主理论视域下,优化人民政协界别设置,应从明确"一个定位"、统一"两个标准"、遵循"三条原则"、把握"四个关系"着手,以更好地发挥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价值。  相似文献   

17.
协商民主作为与民主一样古老的词汇,曾一度被代议制民主或者选举民主挤出人们的视野。随着代议制民主不足的不断暴露,以及文化多元共识的形成,现有的体制无法为一系列新问题提供有效的政治规范,因而学者们又开始重新审视民主,将选举和协商共同置于民主理论的核心位置。从西方协商民主的历史背景、复兴表现,以及现代学者对其定义和基础概念之一的多元公共理性三个方面进行简述,最终落脚到协商民主在中国这一命题上。  相似文献   

18.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作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理论的新发展。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在国家领导体制理论方面,彰显了"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全面领导思想和"三位一体"统一领导思想;在国家权力配置理论方面,形成了横向上"四权分设"的新架构模式和纵向上关于央地关系的新运作机制;在国家治理理论方面,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和具体的国家战略目标执行落实体系;在民主政治理论方面,赋予了代议制民主和协商民主理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内容。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深入,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有了新的发展。从"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到"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从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从"必须使民主制度化和法律化"到"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从"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到"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从"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中国协商民主研究在概念和实践层面实现了广度和深度的拓展,经历了“国外理论译介”“理论本土化”“协商民主制度化”三个重要发展阶段。从学术史的脉络来看,构建协商民主体系是中西协商民主研究需要解决的共同理论性问题。当下,中国特色协商民主体系的研究本质是以实践为导向,通过理论要素、制度要素、效能要素、话语要素四大关键议题的设置,形成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理论体系、制度体系、效能体系和话语体系,使协商民主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社会层面的主要需求相匹配,从而为推动中国特色协商民主体系的构建提供分析框架和理论指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