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基本路径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关注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在特殊区域发展、经济带发展、城镇化带动、陆海统筹、生态安全等方面不断开展理论和实践探索。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既是题中之义,又是必然要求。同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有助于补齐发展短板,保障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区域协调发展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要以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推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2.
区域协调发展要健全区域互动机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本文介绍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出的背景和意义,诠释了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和目标,提出健全区域发展互动机制是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3.
楼洪豪 《求实》2008,(5):40-44
区域协调发展在理论上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实践中是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由于不同层级区域政府受不同利益的驱动,在协调区域发展中的视角与作用有可能不一致.本文选择区域内与区域外的双重协调发展作为切入点,旨在探索不同层级政府的区域协调机制,以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协调成为区域发展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区域协调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由于区域协调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具有偶合性,因此,对应相应的经济发展阶段可将区域协调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初级、中级和高级阶段.  相似文献   

5.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近年来,福州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依然存在,必须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步伐,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区域协调发展思想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邓小平坚持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深刻揭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的必然性;运用全局与局部的辩证关系,强调区域发展要顾全大局;运用客观事物发展不平衡规律,深刻揭示区域协调发展之路的波浪式发展进程;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过程论,深刻揭示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性特征。深入分析和研究邓小平区域协调发展思想。对于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完成“十二五”规划制定的区域协调发展任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区域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任务,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东中西部发展差距不仅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也是邯郸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急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文章总结分析了邯郸市东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差异和经济发展的态势,提出了根据东、中、西部现有经济基础和资源禀赋,遵循经济规律,加强分类指导,加快实施西部率先、中部繁荣、东部振兴战略,促进东中西三大区域协调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区域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任务,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东中西部发展差距不仅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也是邯郸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急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文章总结分析了邯郸市东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差异和经济发展的态势,提出了根据东、中、西部现有经济基础和资源禀赋,遵循经济规律,加强分类指导,加快实施"西部率先、中部繁荣、东部振兴"战略,促进东中西三大区域协调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社会转型是中国社会建设的历史六背景,从社会转型的视角研究四大区域协调发展问题是区域结构理论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社会转型背景下,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和罟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差距方面区域发展不平衡会危及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土安全,全面落赛圉宋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区域化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建构型区域协调发展与自发型区域协调发展两种基本模式。其中,建构型区域协调发展模式以中央政府为主导,以国家发展战略和宏观发展政策为促发机制,通过行政权力自上而下的强力介入来促进区域合作,实现经济社会的区域性协调发展。自发型区域协调发展模式诞生于市场经济背景下资源自由流动形成的共同市场,创造性地引入契约与平等协商精神,以共同利益为前提实现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不论是建构型区域发展还是自发型区域发展,在实现区域协调的过程中都会面临区域纠纷,但传统的以上级政府协调为主导的纠纷解决机制已经无法满足区域发展的现实需要。为保证和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有必要构建上级协调、平等协商、ADR机制等多元并举并存的区域纠纷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与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剑平 《求实》2012,(5):51-54
目前影响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顺利实施的制度上的障碍主要有: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逆向调节的财政税收制度与区域协调发展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保障.应该通过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建立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的财政税收体制、制订区域协调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12.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一新的战略任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必须正确把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科学内涵,充分认识实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真正拿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可行举措。  相似文献   

13.
隋凤富 《奋斗》2007,(8):28-31
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深刻认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切实把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贯彻好、落实好。”黑龙江垦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已由“区位经济”和谐发展进入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时期.即将形成“现代农业主体功能区”。如何发挥它的示范带动作用。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探索的。  相似文献   

14.
区域协调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课题。目前,东西部地区在实现小康社会的程度上有一定差距。从深层次看,是西部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市场化水平较低造成的。要加快西部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发展以小城镇为重点的城镇化。针对西部小城镇发展迟缓的原因,探讨其基本对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萨如拉 《实践》2013,(1):25-27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是我区的基本区情。要实现我国我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从根本上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多民族大国,区域能否协调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亦是重大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党的十二大以来的历次党代会报告中,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都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经历了初步形成、正式确立到全面深化的演进过程,其基本内容、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也由非均衡发展中的协调逐步走向全面协调。十二大以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演进过程,既体现了党对中国当代社会发展模式、发展价值观和执政理念探索和认识的不断深化,也体现了党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历史进程中关于社会发展战略构想与策略安排的日渐成熟。  相似文献   

17.
区域发展战略是针对区域发展的高层次谋划,也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部分。自建国以来,我国针对不同历史时期形势发展需要,不断调整优化区域发展战略,推动生产力在区域间合理布局,极大地促进了综合国力的提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协调发展理念致力于破解我国长期存在的发展失衡问题,并为"十三五"时期区域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区域发展的角度来看,还存在许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夯实区域协调发展的经济基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经历了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以及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将区域发展的战略重心东移,强调“效率优先”和优先发展东部地区,但区域发展差距相应地开始逐渐拉大;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试图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中解决区域发展差距的问题,而将战略重点转向了“东西部经济协调发展”;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则更加注重公平,突出解决区域发展中的公平性问题。  相似文献   

20.
黄忠平 《唯实》2008,(3):57-60
不平衡的区域发展是各国经济发展的普遍现象。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各国政府的主要政策选择。我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应该是继续推进国内经济的一体化进程,用促进劳动力跨部门与跨地区转移的财政激励机制来兼顾空间的效率与公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