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明末以来,关于大顺农民军领袖李自成之死,众说纷云,莫衷一是,以致成为三百年来的一个悬案。一九五六年第六期《历史研究》发表了金毓黻、李文治等同志的文章,依据有关史料分析,考证出李自成于湖北通山县九宫山,为乡民程九百所杀。一九八一年一月,湖南石门县夹山寺发现了传系李自成所作《梅花百韵》木刻残版,又从奉天玉和尚墓葬中,发现骨灰坛和砖刻《塔铭》。有的同志以此印证清乾隆初年任过澧州知州何璘的说法,认为李自成于一六四五年脱离大顺军,潜迹石门夹山寺为僧。  相似文献   

2.
湖北通山牛迹岭下的李自成墓是否是这位农民起义领袖的埋骨之所?我的答复是肯定的。一九七七年,我和《长江文艺》编辑部副主任刘岱同志及武汉师院副教授李悔吾同志一道,曾去当地调查访问过。嗣后,我又和李悔吾同志参考有关方志、史籍,合撰了《李自成在湖北抗清牺牲经过及其墓葬问题》一文,发表于《武汉师院学报》一九七七年一至二期和湖北人民出版社一九七八年出版的《〈李自成〉评论集》,该文考证李自成是一六四五年五月初四因兵败拆入通山境,旋在九宫山被击溃,仅带少数从骑在万山丛中西走,在牛迹岭下被乡勇程九伯及其族弟可开、可  相似文献   

3.
1985年5月,湖南石门县举行了一次关于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归宿问题的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通山、通城、石门、米脂等县文化部门的同志和一些大学、科研机构的史学工作者。这次讨论会可以说是近年来关于这个问题研究的一个缩影。现简略述评如下: 关于李自成的死地,按照清初吴伟业《绥寇记略》的记载和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的说法,是湖北通城县九宫山。五十年代中期,通山县有人提出异议,后来经过几位史学专家认定,郭沫若也将通城说“注销并改正”,于是将已修  相似文献   

4.
(一)李自成墓从通城搬到 通山的由来和经过 一九五五年,湖北通城县根据郭老沫若 《甲申三百年祭》和《明史》等书所说,着手在湖北通城县修建闯王陵,并约请郭老为通城新建李自成墓碑题词。可是就在这时,湖北通山县的同志提出了异议。最先是通山县杨芳小学历史教师王如江同志,他利用业余时间走访口碑,收集并整理了一些关于李自成殉难于九宫山牛迹岭的传说资料,送请天津《历史教学》月刊社研究和解答。《历史教学》为此约请李文治先生作了一篇考证,以“编辑部答读者问”的栏目,刊登在该刊一九五五年第十二期上。这篇考证一开始就提出:  相似文献   

5.
闯王李自成死地,史料所载不一,三百多年来长期争论不休。自郭老所著《甲申三百年祭》问世和一九五五年为湖北通城县《李自成墓》题词之后,似乎趋于一致,于是在通城县郊修建了闯王陵;迨至《历史研究》一九五六年第六期发表一组“考证”文章和郭老注销“通城之说”后,又在通山县高湖公社境内再修闯王陵,并建有李自成生平展览馆,简介闯王业迹及殉难九宫山之经过。  相似文献   

6.
陈文兴 《创造》2004,(11):26-27
三百六十年前那个甲申之年,风云突变.在短短数月时间内,明朝灭亡、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入主北京,大顺政权将军刘宗敏在陈圆圆一事上处理不当,使正处在观望状态的吴三桂冲冠一怒、清军入关,李自成东征失败并率部仓皇出逃,败死九宫山,张献忠屠蜀并死于疏忽,清军嘉定三屠、扬州十日……中国历史变得更加血雨腥风.  相似文献   

7.
李自成的最后归宿,一九五六年以后,史学界似已定论为:死难于湖北通山县九宫山。现在作者根据近年发现的文物、资料,对清乾隆时即已流传、后来又陆续得到印证的李自成禅隐湖南石门县夹山寺之说,作了一些新的探索和考证。(在本期同时刊载的另一篇文章里,对九宫山之说提出了若干质疑。)希望能引起史学界的重视和争鸣,以期作出一个符合历史真实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傅平安  刘伟  张黎 《湖北政报》2009,(17):81-81
<正>九宫山位于湖北省通山县城东南,是湖北省六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一。因南朝晋安王兄弟九人在此山建九宫殿,于是被称为九宫山。此后,多朝皇帝封山赐匾,历代文人作赋题词,延至南宋名道士张道清赴九宫山开辟道场,香火远播,九宫山便成为全国五大道场之一,特别是1645年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殉难于九宫山,从此九宫山声名远播。如今,修建于1979年的闯王陵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唯一保存下来的农民起义领袖陵寝。  相似文献   

9.
1千秋功罪中国素有不以成败论英雄的传统。在中国人的英雄谱里,有一大批失败的英雄。例如:力拔山兮气盖世、宁死不肯过江东,而自刎乌江的项羽;九起九落兵败九宫山后,不知所终的李自成;枭首麦城而大呼“还我头来”的关羽;功可齐天,死于刘邦之手的韩信;仰天长叹“...  相似文献   

10.
关于李自成的死事问题,一年来,湖南、湖北、北京、吉林有十种以上的报刊杂志发表了许多同志的文章。各自在引证大量史料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当前讨论的焦点,集中在死于通山是否可信。我们的观点明确,是持怀疑和否定说的。我们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应从如下两方面考虑:一是通过全面考察一六四五年一月李自成率部南下湖广以后的政治军事形势和大顺军当时采取的战略、策略及行军路线,来看看李自成及其主力部队是否或有无可能东下九江并到过通山;二是从那些谣传李自成走死通山的史料本身进行具体分析,追查其来源,考验其信值。因此,再次提出我们的见解,以求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1.
《求索》1982,(3)
这块墓碑,发现于湖南省慈利县高峰公社万寿庵旧址。《湘潭大学学报》一九八二年第一期发表了韩长耕、向祥海的文章:《慈利新得〈野拂墓碑〉 试析》,认为这个野拂曾经是李自成起义部队中一名最忠诚的武将;李自成在石门夹山灵泉寺为僧后,野拂又是他的门徒。有的同志对此一说持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350年前,即公元1645年,一颗将星陨落在湖北通山九宫山下。时岁乙酉,是甲申(1644年)的次岁,正值明清王朝的交替之际。作为一代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领袖,李自成带着中华民族固有的英雄气概,抱着中国农民长期在封建压迫下所形成的“均平”理想,向封建王朝进行猛烈的冲击。他率领队伍纵横驰骋十余年,最初打败了明王朝,最后被明王朝的残余势力、主要是清王朝所打败,终至殉难并长眠于九宫山。有“闯王陵”(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今十年前,即1985年,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湖北省文化厅、湖北大学、湖北通山县人民政府四…  相似文献   

13.
熊坤静 《传承》2009,(3):9-11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是毛泽东在进北平城不久写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随着旧政权的被推翻,新中国的曙光从东方冉冉升起,党中央将要向京城转移了。临行前毛泽东多次以李自成进北京的史实教育和警戒党内同志和身边的人,要求大家保持谦虚,不要做李自成,并诙谐地称这次为"进京赶考"。  相似文献   

14.
关于《李自成》的结构,姚雪垠在《〈李自成〉创作余墨》一文中作了精采的说明,他说:“作家好比一个建筑工程师,要设计一座大的城市建造,他将先确定一条中轴线,然后各种建筑群围绕中轴线星罗棋布,疏密得体,而每一个建筑群中又自成一个完整的布局。……我为着避免结构琐碎和头绪不  相似文献   

15.
《光明日报》是在我国学术文化界很有影响的一份全国性大报,它的《史林》版(原名“史学)创刊有年,也发表过不少好文章。遗憾的是,它有时也有把关不严以致为明明是错误的学术观点推波助澜之失。例如今年4月9日该版以大号字标题着重渲染的(石门夹山说——史学界再探李自成归宿问题》一文,明明就是一篇毫无实事求是之意的报道。事实上,与“夹山说”对立的李自成1645年在抗清战争中“殉难于湖北通山说”,在本世纪50年代已确立。70年代末,通过我们的实地调查和一系列重要文献的相继被发掘出来,更使李自成通山殉难的经过大白于天下。但…  相似文献   

16.
作家的艺术创作来源于长期的深厚的生活积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赋予了《李自成》鲜明丰富的地域文化特征。具有浓郁河南地方特色的民俗描写是《李自成》的有机组成部分,增添了作品的厚重感和史诗风格,散发着质朴亲切的乡土气息。  相似文献   

17.
甲申本是个很平常的年头,因为有了郭沫若的历史名篇《甲申三百年祭》,又有了毛泽东同志将此文推荐给全党作为整风文件学习的按语,才变得格外有意义起来。当然,说到根上,这一切又都因为李自成的成功进京和迅速溃败都发生存这一年。今年.又逢甲申,鉴古思今,自然有很多感慨要发。  相似文献   

18.
《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邓小平伟大光辉的一生》、《江泽民同志在邓小平同志追悼大会上的悼词》这三篇重要文献,代表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邓小平同志历史地位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旗帜作用的权威评价,代表了党中央对自己在邓小平逝世后所承担的历史责任和所遵循的根本方针的庄严宣告,集中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认识、信念、意志和决心。江泽民在《悼词》中说,“邓小平同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革命即将胜利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这些共同的革命精神,站在长久执政,实现革命转变的历史高度,告诫全党牢记“两个务必”。1949年3月,毛泽东同志离开西柏坡。他意味深长地对同志们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  相似文献   

20.
邢在青请保重身体○聂保忠看了《公安月刊》1996年第12期上的《笑斗病魔》这篇文章,不禁深深为文中的主人公———全国优秀人民警察邢在青同志顽强与病魔作斗争,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敬业精神所感动。然而,感动之余,我却还要对邢在青同志说一声:邢队长,请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