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沈家本(1840—1913年),字子惇,号寄簃,浙江归安(吴兴)人。光绪进士,曾任刑部侍郎、大理院正卿、修订法律大臣等职。沈系清末法学名家,撰有《寄簃文存》、《历代刑法考》等许多法学著作。本文拟就他主持清末修律的成绩和有关的法律思想,略作论述。1 20世纪初年,清王朝在危机加剧、内外交困的形势下,为苟延残喘,以慈禧为首的清朝统治集团,被迫改变统治策略,于1901年宣布实行他们原来所深恶痛绝的“新政”和“立宪”。修订法律就是实行“新政”、推行“宪政”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2.
1901年—1911年的清末新政是清末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它是中国社会发展和世界环境影响的产物。为了挽救摇摇欲坠的封建专制制度,清王朝推行了这场政治改革运动。虽然新政的最终结局是失败的,未能挽救封建专制的灭亡。但是,新政中所采取的一系列资本主义形式的政治改革,却在客观上迈出了中国现代政治文明历程的重要一步。因此,认清清末新政失败的前因后果,对于我们深刻认识中国现代政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正确把握当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和发展,都有其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清朝末年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实行新政成为朝野共识。其中,建立近代警政走在最前列。建立近代警察制度,通晓警政的人才必不可少,这就需要警察教育的辅助。清末警察教育一度大规模展开,在培养警政人才,探讨警察理论,提高民众觉悟方面都有建树,为以后的民国警察教育奠定了基础。受制于落后的制度,保守的文化和混乱的局势,清末警察教育步履维艰。  相似文献   

4.
清末新政是清政府为维护君主统治,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进行的渐进式改革,改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但改革结果适得其反,客观上为辛亥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比如君主立宪削弱了清廷的政治控制力,经济新政使得民怨沸汤,文化新政使得革命思想深入人心。可以说,清末新政间接推动了辛亥革命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清末新政”通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末新政”通论周积明戊戌政变后不到三年,承继百日维新事业并在某些方面走得更远的变革再次出现于京师,波及于全国。史家将这次变革称为“清末新政”。本文拟就1901~ID05年的“清末新政”及相关问题,作一宽泛的讨论,并析指教。一西太后的决心众所周知,西...  相似文献   

6.
清朝末年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实行新政成为朝野共识.其中,建立近代警政走在最前列.建立近代警察制度,通晓警政的人才必不可少,这就需要警察教育的辅助.清末警察教育一度大规模展开,在培养警政人才,探讨警察理论,提高民众觉悟方面都有建树,为以后的民国警察教育奠定了基础.受制于落后的制度,保守的文化和混乱的局势,清未警察教育步履维艰.  相似文献   

7.
周妤 《求索》2012,(7):88-91
清朝末年中国的教育改革方兴未艾,而口岸教育则是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的缩影。这一时期口岸教育改革涉及到办学实效、办学形式、毕业生出路、经费来源、制约因素、学堂设置、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学生入学年龄、资格待遇、女子教育、各地各级各类现代学校的数量统计、师生数量统计等方面。这些因素全方位地展示了清末新政时期教育改革的实际,反映了政府兴办现代教育的动力和阻力。  相似文献   

8.
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联系,为我们认识改革与革命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历史视角。革命推动了新政,加速了清末政治转型;清政府原想借新政(改革)消弭革命、实现王朝自救,但新政的实施却又为革命创造了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还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当然,新政的实施并不必然导致辛亥革命发生和清王朝灭亡,从根本上说辛亥革命发生和清王朝灭亡是晚清政府已陷入无法照旧统治下去的境地的必然结果。促使辛亥革命发生和清王朝灭亡的因素众多,其中的两个重要因素是:晚清统治集团长期被动应对危机,不愿主动改革,以及新政时期未能处理好统治集团利益与人民利益及国家利益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清末"新政"时期,江苏士绅在参与立宪的物质基础、组织力量和理论基础等方面表现独特.谘议局是清末"新政"要目之一.在江苏谘议局这个合法的舞台上,江苏士绅的立宪意识日益勃发,立宪行为日益成熟,主要表现在他们主动参与江苏谘议局的筹备,所提议案涉及社会事务各方面.江苏士绅的立宪活动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下诏变法。由此,为期十年的清末新政揭开序幕,新政在政治上最重要的动作就是预备"立宪"。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警察教育是在清末提倡改革,推行"新政"的大背景下开始的。清末的警察教育在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师资队伍、教学管理等方面都有自身特点,其对清末警政的推广和我国警察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清末的警察教育也存在发展不平衡、培养质量不高、教育研究未及展开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李文珊 《求索》2008,(7):209-211
吏治腐败是清末新政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新政时期,腐败痼习恶性发展,各级官员大肆贪污受贿、卖官鬻爵,吏治腐败呈现出结构性、整体性腐败的严重状况。同时,由于腐败的形式、领域是在进行近代化改革与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发生的,因而吏治腐败又具有社会改革转型时期的特征。吏治腐败对清末新政危害很大,它阻碍了新政措施的推行,破坏了新政的预期效果,极大地削弱了民众的改革向心力。究其根源仍在于封建专制体制及其衍生出的特权制度。衰朽的清政府虽然在面临危局时被迫选择了改革,但腐败之极的官僚队伍却无法积极履行改革者的职责,终使改革失败。  相似文献   

13.
从1907至1909年,徐世昌以东三省总督的身“份,在东北蒙旗筹划了一系列新政活动。与清末诸多边疆大吏的筹蒙实践相比,徐世昌的蒙旗新政具有典型意义。它内容丰富,包括垦务、交通、邮电通讯、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它紧扣清末东北及蒙旗社会的主要矛盾,力图抵制俄日的侵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4.
常瑞 《传承》2011,(20):74-76
为了挽救摇摇欲坠的满清政府,清政府不得已而实行了"新政"。然而,事与愿违,它并没有挽救清王朝反而加快了它的灭亡。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清末新政的性质是维护和封建统治,具有欺骗性质;新政所面临的资本阶级民主思想和国内财政的拮据给新政的实施带来了巨大的阻碍;同时清政府在实施新政的过程中用人不当,形成了立新政而不易旧人的局面;再加上中央与地方权利的矛盾的深化,最终导致清政府这次至上而下的"变法自强"改革随着清王朝的灭亡销声匿迹。  相似文献   

15.
荆蕙兰 《求索》2012,(12):57-59,110
以赵尔巽、徐世昌和锡良为代表的东北地方当局所领导的清末东北农业新政,是东北农业近代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社会改革。虽然最终不可避免地失败了,但这场新政推动了东北农业经济体系与社会结构的变迁,促使东北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与种植结构的改变,也促使东北农业向近代化转变。同时,东北地方当局因清王朝本身具有浓厚的封建性,这就必然决定了近代化进程受到制约,不可能真正把东北农业引向正常的近代化发展轨道。但是,清末东北新政在一定程度上对东北农业的早期近代化起到了不可否认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曹军 《长白学刊》2010,(3):133-136
清廷于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对于立宪派特别是其中的地方绅士和新兴资本家颇具诱惑力。作为中国民主宪政的先驱和激进的革命党人,宋教仁迅速作出反应,对清末新政及其政治权力配置模式进行了比较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同时也体现了他对民主宪政的一些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7.
社会教育作为一种传统教育形式,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的和谐与政治的稳定意义重大。在清末,由于社会变革的需要,社会教育有了新的发展并随新政的展开而具有鲜明的特点。清末的社会教育方法包括倡导白话文、创立学习机构以及下乡宣讲等。文章运用清末时期的文献资料分析了清末社会教育的方法,其对后世影响深远,对当代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清末新政期间是近代中国新式教育体系的创始之期,然而与此同时却出现了诸多捣毁新式学堂和攻击学堂师生的事件,甚至演变成席卷全国的毁学风潮。本文通过对新政期间各地毁学风潮发展的阶段、原因和各界的态度与各地采取的补救措施三个方面的分析,揭示出新式教育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困难以及新政举措的不同步性。  相似文献   

19.
在清末新政中,开办警务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各地官员在奏章中透露了对于警务合理性的思考和看法,认为借由开办警察可以恢复或实现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价值,是合于经典古义的。而对于警察的职掌范围,各地官员们则缺乏一个较为稳固的看法。随着时间推移,部分社会事务被逐步纳入到警政范畴,造成了警务的相对宽泛,于无形中拓展了政府的行政权力边界。  相似文献   

20.
湖南绅士曾经以组建湘军挽救清王朝的命运,成为了清政府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柱石,但是随着内忧外患的不断加深,湖南绅士内部发生了严重的分化,一部分下层绅士开始与下层民众结合,走上了反清的道路;一部分上层绅士也因清末新政损害了自身利益,而借重民变风潮,发泄对新政的不满情绪,从而导致了清末湖南民变风潮的不断高涨,极大地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