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末《长春日报》是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同盟会在吉林地区主办的一份极具社会影响力的进步报纸,在“监督地方官吏,鼓吹政治变革,牵动社会方面”,与同盟会在哈尔滨参与组织的《东陲公报》、奉天《大中公报》齐名,为清末东北三大革命报刊之一,是事实上的同盟会长春支部机关报。在清政府及东北地方当局的高压封锁政策打压下,该报曾屡遭挫折,被迫三易其名,但一直能艰难支撑,持续刊行时间近三年之久。因此清末《长春日报》不仅在近代东北新闻史、区域辛亥革命史上留下光彩篇章,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亦享有一定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2.
宜昌商会是在近代社会历史嬗变和清末新政改革的背景下诞生的。近代宜昌的商业发展和传统商人组织的繁衍生息为宜昌商会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社会经济基础和组织基础;政府的法令政策是宜昌商会诞生的直接推动力量,又为宜昌商会的组建提供了基本的制度安排规则。宜昌商会的社会基础、组织制度和角色定位表明,它是一个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相衔接、代表地方商人利益、新中有旧、容旧于新的新式商人社团组织。宜昌商会的诞生过程及其组织面貌折射出近代宜昌社会转型的进程与特点。  相似文献   

3.
从1907至1909年,徐世昌以东三省总督的身“份,在东北蒙旗筹划了一系列新政活动。与清末诸多边疆大吏的筹蒙实践相比,徐世昌的蒙旗新政具有典型意义。它内容丰富,包括垦务、交通、邮电通讯、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它紧扣清末东北及蒙旗社会的主要矛盾,力图抵制俄日的侵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4.
李文珊 《求索》2008,(7):209-211
吏治腐败是清末新政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新政时期,腐败痼习恶性发展,各级官员大肆贪污受贿、卖官鬻爵,吏治腐败呈现出结构性、整体性腐败的严重状况。同时,由于腐败的形式、领域是在进行近代化改革与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发生的,因而吏治腐败又具有社会改革转型时期的特征。吏治腐败对清末新政危害很大,它阻碍了新政措施的推行,破坏了新政的预期效果,极大地削弱了民众的改革向心力。究其根源仍在于封建专制体制及其衍生出的特权制度。衰朽的清政府虽然在面临危局时被迫选择了改革,但腐败之极的官僚队伍却无法积极履行改革者的职责,终使改革失败。  相似文献   

5.
在史学界,有关清末新政性质和内容的论著累见不鲜,但是对于清末新政在中国近代经济中的影响和地位却很少有人述及。本文试图在清末新政怎样引起了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又怎样导致清末新政的失败和动摇清朝统治基础等问题上,作一些简略的论述,希望得到有关专家和学者的指正。 1901年,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朝统治集团宣布实行新政。对于新政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联系,为我们认识改革与革命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历史视角。革命推动了新政,加速了清末政治转型;清政府原想借新政(改革)消弭革命、实现王朝自救,但新政的实施却又为革命创造了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还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当然,新政的实施并不必然导致辛亥革命发生和清王朝灭亡,从根本上说辛亥革命发生和清王朝灭亡是晚清政府已陷入无法照旧统治下去的境地的必然结果。促使辛亥革命发生和清王朝灭亡的因素众多,其中的两个重要因素是:晚清统治集团长期被动应对危机,不愿主动改革,以及新政时期未能处理好统治集团利益与人民利益及国家利益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贾临宇 《人民论坛》2012,(17):150-151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日文化交流活动以向日本派遣留学生,学习日本为主,留日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末新政和立宪运动的实践,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起到了启蒙作用。同时留日学生接触到各种欧美的法政思想,明白只有革命才能挽救民族的命运,进而投身宣传新思想,传播新观念的运动,并成功策划、参与了辛亥革命。  相似文献   

8.
潘桂仙 《理论月刊》2010,(9):170-173
近代广西农事试验大体经历了清末"新政"到民国前期的艰难摸索、抗日战争时期的短暂兴盛和内战时期的停滞与缓慢发展三个不同阶段。在农业科技人员的努力下,农事试验在农作物育种与品种的改良、病虫害的研究与防治、科学考察与农业布局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奠定了广西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为广西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法制建设,起始于清末的新政时期,展开于民国初年,它体现了辛亥革命对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作用。中华民国成立后,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在其存在的4个月中,已颁  相似文献   

10.
东北讲武堂是清末民初朝代更迭的特殊历史时期创建的一所较为完整并颇具规模的地方军事学校,是清末民初北洋军事学堂的延续和发展,又是北洋政治军事集团势力的外延。东北讲武堂在中国近代史尤其在近代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清末新政是清政府为维护君主统治,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进行的渐进式改革,改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但改革结果适得其反,客观上为辛亥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比如君主立宪削弱了清廷的政治控制力,经济新政使得民怨沸汤,文化新政使得革命思想深入人心。可以说,清末新政间接推动了辛亥革命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通过研究和总结历史资料及地方史志,我们能够对近代东北地区警政的建立、发展过程进行深入地解读。东北三省作为清政府的发源地,警察制度较早得到试行,并逐渐成为我国近代警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东北警察体系的建立恰逢清末和民国初期,社会动荡不安,这导致了制度本身的创制和运行存在诸多问题。不过,其仍在维护地区社会稳定、巩固国防及维护主权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黔军作为清末民初"新政"、革命以及地方自治的产物,其产生有客观必然性。黔军作为一支地方军阀武装,虽多次卷入军阀混战,自身也内讧不断。但是,在寻求民族解放、国家统一成为历史发展主流的时代,黔军官兵也程度不同地受到近代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相似文献   

14.
陈鹏 《理论月刊》2006,(2):64-66
清末新政时期是中国军事近代化改革的重要阶段。作为中国近代军事改革的代表人物,袁世凯提出了广设军事学堂、建立合理的军校教育体制、正规教育与速成教育相结合、学习外国军事教育经验等思想并付诸于实践,丰富了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及教育思想的内容,对培养新式军事人才、促进军队近代化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清末新政期间是近代中国新式教育体系的创始之期,然而与此同时却出现了诸多捣毁新式学堂和攻击学堂师生的事件,甚至演变成席卷全国的毁学风潮。本文通过对新政期间各地毁学风潮发展的阶段、原因和各界的态度与各地采取的补救措施三个方面的分析,揭示出新式教育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困难以及新政举措的不同步性。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史籍记载和档案材料为基础,通过对清末新疆保甲局的置设与撤废、人员编制与经费开支、职能活动以及存在的弊病等问题进行梳理、研究,还原并揭示了清末新疆社会治理模式由保甲制到巡警制的近代化转型过程。  相似文献   

17.
清末机构改革中的进步与悖论:以商部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奎 《求索》2008,(10):212-216
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中央机构改革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中央机构改革的过程中,既反映了政府管理体制向近代转型的进步方面,同时,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因素,清末中央机构改革最终发生了变异,深刻的反映了机构改革与体制因素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根据福州地方档案,考察了国民政府初期福州的台湾籍民数量与从业结构、台湾籍民的不法营业活动和社会犯罪行为。从中可见“台湾籍民问题”的存在,阻碍了福州社会的正常发展,极大地困扰着福建当局的地方行政。由于受制于领事裁判权,福建地方当局只能以外交的方式予以交涉,而无法通过正常的行政和司法手段进行解决。这是台湾籍民问题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制约了当局的社会改造方案的正常实施。  相似文献   

19.
余群 《传承》2013,(3):144-145
鸦片战争后,天灾人祸不断,民众生活极度困苦,清廷的腐败与懒赈更让中国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民间义赈救助苦难民众,维新时期国内慈善事业开始转型,逐渐具有近代意义,“清末新政”则为其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中期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开始向近代转变的时期,随着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性质的改变,思想学术也发生了变化:由"内圣"而后"外王"的传统价值观和用遵循道德规范的"知理"来"治国"的方式已经行不通了。这促使晚清的理学群体发生分化,形成偏于"内圣"的修身派和侧重于"外王"的经世派。修身派强调个体道德修养,经世派注重建功立业。满清王朝在同治时期的复兴得益于经世派的"自强新政"运动,虽最终失败,但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