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王桂花 《青年论坛》2007,(1):129-131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在收词、注音、释义、配例等方面都在原版基础上作了进一步修订,从而使其更为科学化、规范化。本文试图通过新旧版本的比较,阐述第五版《现汉》在释义方面的变化,展现《现汉》在释义上的规范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关俊红 《求索》2008,(5):197-199
论文通过对《现代汉语词典》五个版本“凡例”的对比研究,发现半个世纪以来《现代汉语词典》“凡例”保持整体结构、编纂理念基本不变,任何事物都在不断变化,一部辞书在不断修订,其凡例也应随之有变。要注意吸取语言学领域新的理论和观点,注重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不断调整,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词典》是一部发行量很大的词典,在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当中影响深广。进一步提高《现代汉语词典》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准确性、严谨性和完整性三个方面,对《现代汉语词典》部分词条或单字的释义进行了分析,提出一些问题与编者商榷,希望对《现代汉语词典》的修改和完善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编纂警用双语专科词典必须首先了解专科词典的性质,组成合理的编纂队伍。编纂警用双语专科词典应考虑词目的选择、次词目的编排、词条的解释和例句的配置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吴靖 《求索》2013,(12):172-173,48
提出了“望文生义成语”的概念。分析了“望文生义成语”具有三个特征:字面词语的古义与今义差异大;字面义与表达义不一致;字面结构特殊。陈述了“望文生义成语”词典编纂的混乱现状:有的成语词典对所编的全部成语(含“望文生义成语”)用同一模式来编纂,即“释义—,出处一例句”,而有的成语词典并非如此;不同的成语词典对同一条“望文生义成语”的编纂模式不一样:同一部成语词典对同类“望文生义成语”的编纂模式也不一样。论述了“望文生义成语”词典编纂的认知模式,这种模式应该突出成语【出处】,把【出处】放在优先位置,即编纂的认知模式应为:“出处→释义→例句”。、  相似文献   

6.
《现代荷汉词典》初版于1995年,其2020年增订版近日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一本由中国外交官编纂的荷兰文与中文双语词典,增补8700余条新词,全书包含6.7万个词条和近10万条释义,涵盖60个行业词汇,是目前中国最大型的荷汉双语词典.  相似文献   

7.
郭建红 《前进》2014,(12):54-55
<正>严格意义上讲,《现代汉语词典》不能算是一本书,也没人会去仔细阅读。作为工具书,它只有在人心存疑虑,有待求证时才能派上用场。其实,当下没有比汉语词典更好的书了,它所蕴藏的知识量、它的实用,是任何一本书都难以企及的。它就像是数不清的各类积木,不同的人运用不同的方法,可以将它拼接或组装成绚丽的语句和壮美的诗篇。从小学到高中,乃至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词典对我而言不过是件工具,如同测定距离长短的尺子,衡量温度高低的温度计,需要时找来解疑释惑。对《现  相似文献   

8.
宗世海、刘晓露二先生《汉语三字习语的隐喻分析——兼评〈现代汉语三音词词典〉》一文,对《现代汉语三音词词典》作出了有欠客观、公正的批评。对此,有必要根据该词典的实际情况,结合此类词典编撰的一些原则与常例,提出商榷。学术批评应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刘群栋 《求索》2010,(4):162-164
《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自《文选》成书以来,对《文选》的研究代不乏人。隋唐时期,是《文选》研究的繁盛期,研究《文选》形成一种专门的学问——"《文选》学"。清代,《文选》研究出现了第二次高潮。"五四"以后,《文选》学衰落。以1988年第一届《文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召开为契机,《文选》研究再次活跃起来。近20年来,《文选》研究有了新的发展,正在形成第三次高潮。当前的《文选》研究主要集中在《文选》的编纂背景、《文选》的编纂者、《文选》的编纂及成书时间、《文选》的选本来源以及《文选》的文体分类等五大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0.
我国建国以来规模空前的一部中型专科词典《民族词典》,已于一九八七年九月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这部词典由著名学者马寅、马学良、牙含章、林耀华、秋浦、费孝通、翁独健、傅懋勣等教授任顾问,由民族学家、中央民族学院陈永龄教授任主编,由宋蜀华、刘荣焌、金天明、李毅夫、高文德、张公瑾、张元生等教授任副主编,特约请中央民族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等单位七十余位专家学者共同协作编撰。本词典在国家民委、中央民族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领导的支持和关怀下,从一九八○年开始,历时八个春秋,四易其稿,反复修改,精心编纂而成。这部词典是民族学科中迄今为止我国规模最大的一部专科词典,共收词10054条,篇幅达203万余字。正文按词目首字笔画笔顺编排。正文前有中国各民族头像和世界主要人种头像的彩色插页,释文中附有黑白插图200余幅。正文后还收有《中国各民族人  相似文献   

11.
我们建议编一部古汉语常用词词典——《汉语逆引词典》。它不同于传统顺引词典(如《辞海》、《辞源》)把复词汇集在以首字为字头的条目下注音释义。而恰与之相反,是把复词汇集在以尾字为字头的条目下,逆引倒排,分别注音释义。其编辑特点,用一句话说,就是以词义为经,以词性为纬,形成一种独特新颖的编排体系。 以词义为经,就是说词典的各组语词首先是按词义编排,词典里汇集在一起的词条在意义上互有联系,或相同,或相近,或相反,或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汉语逆引词典》又是一部同义词词典,近义词词典,反义词词典,或者分类词典。分别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2.
2012年2月8日,两岸合作编纂中华语文工具书大陆编委会与台湾中华文化总会,分别在北京、台北宣布,经过数百位两岸专家学者700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斗拼搏,第一本小型词典《两岸常用词典》已付梓,两本科技词语词典取得阶段性成果…实际上,在消除海峡两岸词语差异的路上,有识人士已经走了将近20年。  相似文献   

13.
由周南京教授主编、编纂时间长达五年之久的《世界华侨华人词典》,新近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这部内容宏大、装帧精美的词书,共收词目7093条,200余万字,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华侨华人历史与现状的大型百科全书式的工具书。华侨与华人,是人类移民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现象。从古至今,千千万万的华侨与华人,在世界各地,历尽艰辛,生息繁衍,为所在国的经  相似文献   

14.
解读官德     
林峰 《今日浙江》2010,(10):62-62
何为"官德"?现代汉语词典里并没有完整的释义。《国语》云:"德,福之基也;无福而基隆,犹如无基而厚墙也,其坏也无日矣。"其大意是说,高尚的品德是成功的基石,品行不好而福禄再多,就像没有坚实的地基而垒砌的墙体,倒塌是迟早的事情。这是一般意义上所讲的道理。然而,国有国格,民有民风,人有人品,官有官德。为官者的道德品质与社会共同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自然不应该是同一个标准、品位和层次上的问题,其要求应该更高,内涵应该更为丰富而深刻。  相似文献   

15.
《台声》2016,(4)
正自2009年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共同建议》中提出"鼓励两岸民间合作编纂中华语文工具书"以来,2010年初两岸分别成立小组开始启动合作编纂工作至今,5年来,两岸专家学者就《中华语文大词典》的编写、中华语文知识库网站的建设与完善、两岸语料库的建设与共享、两岸语文报告的发布等合作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5年来,经过两岸专家学者的努力,先后出版了《两岸常用词典》《两岸差异词词典》《两岸生活常用词汇对照手册》《两岸科学技术名词差异  相似文献   

16.
《新东方》2005,(5):64-64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释义》本书由部分参与《公务员法》起草、审查和修改工作的专家学者组成编写组负责撰写。全书分为《公务员法》条文、条文释义、典型案例评析和相关法律法规及党内法规四部分。《公务员法》条文部分包括主席令和《公务员法》全文,相当于一本《公务员法》的单行本;条文释义部分阐明了《公务员法》的立法原则和指导思想,对《公务员法》的107条条文逐条进行了全面、详细、准确的解释;典型案例评析部  相似文献   

17.
由上海辞书出版社组织编纂、出版的《中国风俗词典》定稿会议于1987年1月在上海举行。经过与会同志二十多天的紧张工作,已经基本上完成任务。待编辑加工后,计划于第二季度发稿,明年出书。《中国风俗词典》是全面反映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从古到今主要风俗事象的辞书。收词万余条,共分十七大类,篇幅近二百万字。有彩色图照约200幅,释文中另附黑白插图约600幅。正文后还有若干附录。《中国风俗词典》由全国各省市一百数十名长期研究民俗学、民族学、民间文艺学  相似文献   

18.
戴铭 《协商论坛》2013,(9):49-50
两个国内“最权威”者何以聚焦《成语通检词典》 当前中国,文史领域最权威的出版机构莫过于中华书局,能够让中华书局出书,是许多文化人一生的梦想;传媒中最权威者莫过于《人民日报》,来自《人民日报》的文章,常常与国家的倡导相连。  相似文献   

19.
刘晓然 《求索》2007,(3):204-205
语文词典在收释词语时,编辑的核心义项是词汇意义;历史词典为了反映词义的时间层次,可以适当收录一些底层意义,但在编排义项时必须遵循从底层意义到词汇意义的时序原则。如果底层意义与词汇意义的排序发生错置,或者仅只收录底层意义,都会导致词典释义的“返源”失误。  相似文献   

20.
面对二十世纪世界性的“语言学转向”的人文思潮,中国的小说界,相对于哲学界和文艺理论界而言,似乎显得反应比较迟钝。韩少功也许是一个例外。他新近发表的长篇小说《马桥词典》(载《小说界》1996年第2期),以一种词典编纂的形式或体例,力图向人们展示湘中一个生动活泼的“语言的村寨”。这部令人耳目一新的小说,在我看来,带有明显的“语言学转向”的意图或印记。首先,作者有意识地转换了关注日常生活的视角。他“把目光投向词语后面的人”,通过“清理一些词在实际生活中的地位和性能”,来揭示“语言与事实存在的密切关系,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