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6 毫秒
1.
马克思的自然观是一种以实践论为基础的人化自然观。马克思运用辩证法对旧自然观进行批判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人化自然观批判性的形成过程。对资本主义社会破坏自然的现状的批判是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批判性的主要表现;同时,在研究方法上运用实践论、唯物辩证法批判旧自然观是马克思人化自然观批判性的又一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2.
抽象自然观以非实践的方式来看待自然,割裂了自然与人、自然与历史、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联系。马克思现实的自然观全面地阐述了人与自然、历史与自然、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辩证统一关系。人化的自然是对人与自然之间认识和实践的对象性关系的概括;历史的自然是对在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历史与自然统一的概括;人本学的自然是对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辩证统一关系的说明。马克思现实的自然观对于我们今天认识生态问题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赵云燕 《传承》2009,(4):56-57
马克思的自然观是人化的自然观,是社会历史自然观。本文梳理了马克思自然观的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并进一步阐述了马克思的自然观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人化自然观。它对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自然观是一种以实践论为基础的人化自然观。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形成促进了马克思新世界观的转变,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只有从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出发,才能导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任务上看,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自然观是人化的自然观,是社会历史自然观.本文梳理了马克思自然观的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并进一步阐述了马克思的自然观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人化自然观.它对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自由是人的天性,但现实中却由于受到自然等种种条件的限制,人的自由与发展受到极大的制约。对于人类如何实现对自然的自由支配,许多思想家都没能给出答案,而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运用唯物史观实现了自然观上的革命性变革,他不仅把自然分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而且论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从而为今天制定发展生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政策奠定了理论基础,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且使自由支配自然有了可能。  相似文献   

7.
卢波  敖天颖 《人民论坛》2012,(11):148-149
全球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尤其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人化自然观对此给予了深切关注,并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它既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又提出了一系列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案和思路。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这些思想为解决当代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8.
论“人的自然化”不是马克思的命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哲学家A﹒施密特虚构了所谓马克思"人的自然化"命题,意在制造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的对立。依据这一虚假命题,施密特主张马克思有不同于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从而否定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本文在分析了马克思相关论述的基础上指出:"人的自然化"作为"自然的人化"的反命题是不成立的,马克思没有与恩格斯不同的自然辩证法,在自然观上,马克思与恩格斯是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标志性特征是实践转向,并把这种实践转向全面贯彻到科技观之中,表现为人化自然观、科技价值观。马克思从社会存在出发考察自然存在方式的演变,通过分析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过程,认为自然世界逐渐从天然自然转变为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实践性存在;科学技术是人对自然的实践性建构,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自然规律并加以技术应用。科学技术的价值通过实践活动对经济社会产生影响,其社会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发展。马克思从实践维度阐释和评价科学技术的价值,更加突显出其革命性、先进性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性。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人化自然概念包含着生态意蕴,这是从其内在逻辑中得出的结论。它首先表现在人化自然概念的客观性上,这是在其提出之初首先被赋予的特征;其次表现在人化自然概念的双向性上,人化自然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之间双向互动的过程;再次体现于人化自然概念的实践性上,实践是人与自然统一的基础,是主体向度和客体向度的内在统一,包含着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矛盾解决的内在动力;最后体现于人化自然概念的理论走向上,作为"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人化自然概念扬弃了私有制下自然界的纯粹有用性,而呈现出自然界本质的丰富性,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多样性,从而为我们绘制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图景。这些内容共同孕育着马克思人化自然概念的生态意蕴,使其能够在生态危机的大背景下彰显出时代感和现实感。  相似文献   

11.
邓喜道 《理论月刊》2005,42(9):10-12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自然观的革命性变革是通过以下三个维度的转向而实现的:一、从本体自然观到社会自然观的实践论转向;二、从机械自然观到人化自然观的关系论转向;三、从构成自然观向过程自然观的生成论转向。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以前旧自然观具有非实践性的特征。在马克思看来,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离开实践去理解是不能真正解决的。马克思感性自然观是实践的、社会历史的自然观。在马克思看来,自然与历史是辩证统一的,历史是“自然的历史”,历史先行地包含着自然的前提和内容;自然是“历史的自然”,而自然也必须是历史中介了的自然。历史与自然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中介构成了人类的现实世界。马克思的感性自然观对自然界诉诸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的理解时,它内在的同时也是在诉诸一种社会历史性的理解。换言之,实践历史性是马克思感性自然观的理论特质。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以前旧自然观具有非实践性的特征。在马克思看来,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离开实践去理解是不能真正解决的。马克思感性自然观是实践的、社会历史的自然观。在马克思看来,自然与历史是辩证统一的,历史是“自然的历史”,历史先行地包含着自然的前提和内容;自然是“历史的自然”,而自然也必须是历史中介了的自然。历史与自然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中介构成了人类的现实世界。马克思的感性自然观对自然界诉诸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的理解时,它内在的同时也是在诉诸一种社会历史性的理解。换言之,实践历史性是马克思感性自然观的理论特质。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与国家、社会与个人及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多重关系是社会治理的三个基本维度,而这也正是贯穿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的重要线索。在社会与国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确立并坚持社会决定国家的历史观;在社会与个人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认为社会与个人关系的协调是社会结构发展的理想目标;在社会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的自然观否认自然与社会的二元对立,将自然纳入到整体的社会范畴。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对这三对基本关系的阐释,为治理什么、如何治理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
一、马克思自然观的深刻意蕴马克思自然观的基本特征,是其哲学视野中“自然”的社会——历史性质。马克思哲学视野中的“自然界”,不是与人和人的活动彼此分离的自然界,更不是包括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尚未触及到的未知世界在内的无限的“整个世界”,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人类学的自然界”。  相似文献   

16.
郁乐 《前沿》2010,(9):153-155
文章认为,将马克思主义理解为人类中心主义,并批评马克思对自然的态度,是对马克思主义与人类中心论的双重误解;文章分析了马克思自然概念的相关论述,阐明了马克思自然概念的双重含义,澄清了在人本主义自然观视野中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人与自然辩证统一关系思想超越了传统的人类中心论与西方环境伦理学的非人类中心论,为认识与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奠定了基础。以此为基础,本文初步呈现了马克思环境伦理思想的核心观点,为推进中国的环境伦理学奠定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7.
刘勰的"文道自然"首倡"自然"论文学观;钟嵘的"自然英旨"确立了诗歌理论上的审美标准,进一步促进了"自然"论文学观的确立。他们完成了自然观从哲学到诗学的转变,对中国诗学自然观的确立具有肇始之功。"自然"与文采的关系是六朝"自然"论文学观的最基本的命题,在这种时风的濡染下,在"自然而不废文采"的理论视野中,评价以自然、平淡著称的大诗人陶渊明,《文心雕龙》只字未提,《诗品》仅列为中品,见出《文心雕龙》、《诗品》理论的尴尬之处和刘勰、钟嵘自然观的局限性。从匪夷所思的评陶现象、后人对自然观的理解以及自然观的哲学之源头文学之流变都可看出,这种局限既是时代的局限,也是自身的局限。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历史唯物主义与世界观的关系问题再度成为国内马克思主义学界的热点问题,争议的焦点在于马克思的世界现是物质世界还是人的感性活动所构成的生活世界,核心问题是辩证唯物主义在马克思哲学体系中的合法性问题.其实,马克思坚决抛弃自在自然的观点,在他看来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是人的感性活动的资源环境条件.从马克思的自然观可以看到,他的世界观应该是以人的感性活动的社会历史展开所构成的现存感性世界.  相似文献   

19.
孙慧明 《前沿》2008,(12):41-43
抽象自然观以非实践的方式来看待自然,割裂了自然与人、自然与历史、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联系。马克思现实的自然现在批判抽象自然观的基础上全面地阐述了人与自然、历史与自然、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20.
于新 《理论月刊》2006,(7):11-13
马克思的自然观是多层次的,从价值论角度马克思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价值关系,这种价值关系存在着对立和分裂,其中人在这种价值关系中居于主导地位.马克思价值论维度的自然观本质上是一种"生态自然观",遵循两个尺度统一的原则,人类才能承担起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