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柳宗元与佛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铁夫 《求索》2005,(11):199-201
柳宗元一生好佛,原因非常复杂。其中既有社会方面的原因,又有个人方面的原因,还有佛教方面的原因。具体地说,既有学术上的社会根源和思想基础;又有自己政治上受挫之后,精神受到打击,在佛教中寻求慰藉和解脱,从而皈依佛教的虔诚信仰;还有对佛教基本理论,尤其是对天台宗中道观的思想认同;更重要的是对佛教辅佐教化、阴翊王度、俾民逍遥等社会作用的赞赏。下面,我们就来讨论这些问题。一社会根源思想基础柳宗元的学术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兼采百家学说。在儒家与佛教的关系上,他与当时尊儒反佛的韩愈截然不同,提出了“统合儒释”(《柳宗元集》…  相似文献   

2.
合宜 《台声》2013,(11):78-79
10月18日,2013和文化国际学术论坛暨第二届海峡两岸儒学学术论坛在青岛开幕,两岸学者围绕儒家思想与“中国梦”的关系等主题展开探讨。台湾孔子研究院院长张吐良以“论儒家思想与中国梦”为主题进行了主旨发言,他梳理了先秦以来儒学兴衰与政治的关系,对中国梦到底是什么做了不同解析,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国梦符合儒家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3.
论柳宗元的生民史观——兼与瞿林东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研究》1988年第4期刊载了瞿林东同志的一篇文章:《柳宗元史论的理论价值和历史地位》(以下简称瞿文)。该文对柳宗元在古代历史理论方面的贡献进行探讨,为柳宗元思想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这是一个可喜的开端。文中提出了一些很好的观点,如指出柳宗元《贞符》与《封建论》的思想有共同之处;他的史论“是从对历史的宏观整体来阐述自己的见解的,因而鲜明地带着哲学的形式”等等,都非常深刻,使人受到启发。但读过文章之后,还觉得有些意  相似文献   

4.
伟大诗人屈原,其创作、思想、言行,属于何种文化思想体系呢?与当时的中原文化、楚文化是何种关系呢?本文就此试论之。 一、当时存在的两种主要文化 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有两种文化,一个是中原文化,一个是楚文化。 当时中原文化,主要是以儒学伦理道德思想为核心并以法家思想作补充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的主要特点有三: 1.强调实践理性,否弃宗教观念。如: “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  相似文献   

5.
儒家德性论     
中华文化的道德智慧集中在儒家伦理思想和道德实践中,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儒家道德文化实际上有两种形态:一种是春秋时期由孔子创立,后经孟子、荀子发展而成的原生形态的思想体系;另一种是汉代“独尊儒术”之后被意识形态化、世俗化的儒家思想。在此我们论述儒家德性论当然尽可能从儒家道德文化的原生形态中领悟道德智慧,提炼思想精华。儒家德性论内容博大精深,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多个层面的解读,本文仅就儒家德性论的几个核心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6.
黄官飞  何兆泉 《前沿》2014,(7):26-27
南宋状元王十朋是一代名臣,凭借才华与名节被誉为南宋大贤。结合王十朋的诗文与事功,可知其儒家思想亦自成一体,可概括为紧密相连的四个方面,即“上中下之性”的人性论,“先器识后文艺”的君子论,“君恩以死答”的忠君论和“宜知民事训词温”的民事论。王十朋关注人性论,重视君子品性的养成,以忠君爱国为己任,以民本思想为施政纲领,将儒家思想作为“修己以安天下”的人生准则。这其实正是宋儒“内圣而外王”的追求境界。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智慧。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其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生态伦理思想的行为规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8.
《实践论》和《矛盾论》作为毛泽东最重要的哲学著作,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这些元素包括传统哲学、古典文学以及前人的历史教训和生活经验等。在“两论”文本中,毛泽东从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和理论出发,通过灵活运用典故,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了选择、批判与继承。这就使得“两论”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合理转化为毛泽东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总的来说,“两论”是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之作,传统文化也在毛泽东思想中焕发了生机。应该讲,毛泽东在“两论”中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正确扬弃,不仅在当时起到了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重要作用,而且具有深厚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刘会新  ;武东生 《求索》2007,(8):148-150
孟子是传统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宋代以来,被尊奉为亚圣,其学说与孔子的思想被合称为“孔孟之道”。孟子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学,特别是其“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千百年来对华夏民族的心灵起着重要的塑造作用。本文以孟子的“人道”论为核心,阐述了孟子的人生哲学,并结合实际探讨了其对当今社会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0.
赵宝新  肖立新 《前沿》2012,(21):136-137
孔子的和谐社会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儒家思想中集中体现的以“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为理想蓝图,以“礼用和贵”为格局构建,以“仁爱孝悌”为人性基础,以“德政教化”为治国方略,以“修己忠恕”为人格根本,以“中庸致和”为方法原则的思想,共同构成了孔子完整的和谐社会思想体系.在这一思想体系中“中庸”思想堪称实现和谐社会的方法论原则,对于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贵州佛教发展的历史,对明清以来在贵州形成的极具本土特色的佛道儒巫混杂合流的宗教文化现象,从原因和结果两个方面进行了论析。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历史上,儒、道、佛三足鼎立。作为一种社会主流文化,儒、道、佛在苗族中的传播和影响是深刻的。它们是怎样传入到苗族地区的?它们给苗族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本文将探讨和回答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罗昆  李煌明 《思想战线》2005,31(6):87-90
宋明理学中的“孔颜之乐”不仅是儒家中的精神境界问题,而且也是儒家的至乐问题。与道家和佛家相比,儒家的至乐———“孔颜之乐”,既有与其他两家相似之点,也有其相异之处。通过比较儒、释、道三家关于“至乐”观点的同异,可以清楚地认识宋明理学中的“孔颜之乐”是区别儒释道“至乐”的标志。  相似文献   

14.
耿定向从两方面展开儒佛之辨,一、批判佛学自了全归说,提倡儒家费隐一贯说,认为只有本诸吾心而推极天下,才是真正经世出世。只有一生用功,无渗漏处才是儒家全归。二、定向超越佛家空相,认为从有入无是初机了见,从无入有才可以经纶大本,化育天下。从根心不容已处证入,在心体尽头处忘知无意,才可以本诸天则,从心所欲不逾矩,才是直指中源,体用合一。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纵向地梳理和推演了儒学发展的整个进程,揭示了儒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思想观点和历史形态,历史地分析了儒学在不同时期所处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对于我们今天发掘儒学的生命精神,阐扬传统儒学的人文精神,促进儒学的创造性转换,探求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道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儒学长期积淀于中国人的思想,生成了家本位的理念,客观上也促成了以家庭为单位隔离病人的方式。然而由于传染病的剧烈及其传染性,人们往往躲避甚至遗弃病人,违背了儒学宗旨;相反,也有人捍卫儒家精神而拒绝隔离,这二者都反映了隔离与儒学的冲突。随着时代的发展,隔离作为科学的的防治措施逐渐为世人接受,这与儒学与隔离之间的不断交融、渗透具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作为现代新儒学大师的徐复观,何以在艺术思想上独钟情于庄子并称之为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呢?时人对此多有争议。本文从徐复观生活的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入手,结合徐复观本人的性格、遭遇以及儒道思想的特点,从台湾的历史文化传承、现实专制政治的压迫、儒道思想的相通与相异、徐复观的内心情感四个方面来探讨影响徐复观归向庄子精神的几个因素。从庄子精神的视角去发掘和把握中国艺术精神,这体现了他对中国艺术精神的独到理解。  相似文献   

18.
自从汉武帝将儒学定为一尊后,它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指导思想.在诸子思想中,儒学之所以能成为统治思想,是因为它迎合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逝去,儒学理所当然地退出了指导思想的舞台;在现今的时势下,要想返本开新,重新恢复儒学的思想指导地位,已无可能和必要.当然,儒学所提倡的一些伦理道德方面的思想主张和原则,在现今的生活中仍可发挥一定的启示和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儒学在汉代取得一尊地位,深刻影响着汉代社会,引发了明经入仕的学术风尚。汉代儒学主流化过程中,随之而起的游学、明经入仕,以及"明经行修"等社会风尚同样对女性产生了显著影响。汉代女性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到明经入仕的潮流中,表现出对儒学的特别偏好和积极参与。从文化层面看,汉代女性对儒学的刻意追求,反映了汉代儒家文化的普及化、学术文化的功利化,是女性对儒家文化入世情怀的认同和实践。  相似文献   

20.
吕碧城是清末民初一位值得关注的女词人,其词作甚丰,思想丰富。吕碧城受到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响.这使其词作折射出明显的宗教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