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作为自由主义者,胡适一生在守成与激进的两非境遇中奋斗与挣扎,作为一名学者,胡适先生勤勉不惰,著作等身,将其一生都致力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不仅记录了胡适先生晚年的言谈,更是为我们展现了一代学者对于做学问与做人的理解。而对《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的再次品读,更是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可以为自己微薄的阅历、浅薄的知识增加厚重感的某种较好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4,(35)
胡适致力于通过改变中国的教育方式从而改变中国在新旧文明交替时的思想观念,这种力量对中国教育的贡献一直延续至今。创造新文明是胡适文化思想观中的核心观念,其思想萌芽在早期留学生涯中就已体现。1914年胡适先生创作《非留学篇》,对留学教育之弊的看法以及创造新文明思想就已经形成,在现实层面阐述了留学之弊,高呼"留学当以不留学为目的",其思想层面渗透留学是中国创造新文明之需,主张"留学之目的,在于植才异国,输入文明,以为吾国造新文明之张本"。  相似文献   

3.
谢泳 《各界》2014,(7):27-31
《读书》1999年第3期有陈红民先生一文:《智者千虑》.主要意思是说当年蒋介石请胡适入政府,作为一个独立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虽然胡适最终没有“被湿了羽毛”,但“胡适怦然心动,有欲迎还拒之态,虽然属人之常情,但也可见在一定条件下,修炼了三十年的‘独立地位’是可以放弃的,‘诤友’也能成‘战友’.”  相似文献   

4.
李传玺 《民主》2014,(1):61-63
关于胡适,最大悬疑就是老先生的博士学位问题。余英时先生认为这是无中生有,是1920年左右梅光迪先生挑起的,由此看来,这应是哥大时先生酝酿文学改良和任叔永、梅光迪等先生论争留下的“隐患”。但不管怎么争论,关于他的学位论文却不可能存疑,那就是《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1983年上海学林出版社印行中文版时译名为《先秦名学史》)。  相似文献   

5.
陈鲁民 《党政论坛》2008,(22):17-17
1960年,胡适应邀去台南成功大学为毕业生作了一场题为《一个防身药方的三味药》的讲演,颇有点说服力的。 胡适先生的“一个防身药方的三味药”到底是什么?  相似文献   

6.
文人相钦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但读《天风阁学词日记》,见夏承焘先生于同辈及后学欣羡不已之深情,令人肃然生敬。如: “接圭璋片”,夏先生得知唐圭璋先生辑《全宋词》已付梓,于是欣然记下“此不朽之业也”。其实为此“不朽之业”,夏先生每有发现,“即作一片抄示圭璋入《全宋词》”,也是付出了辛勤劳动的。 刘永济先生“笺屈六论”,序《元人散曲》,夏  相似文献   

7.
《民主》2014,(1)
<正>关于胡适,最大悬疑就是老先生的博士学位问题。余英时先生认为这是无中生有,是1920年左右梅光迪先生挑起的,由此看来,这应是哥大时先生酝酿文学改良和任叔永、梅光迪等先生论争留下的"隐患"。但不管怎么争论,关于他的学位论文却不可能存疑,那就是《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1983年上海学林出版社印行中文版时译名为《先秦名学史》)。从这个名称,稍加一想,任何人即不难看出,不管我们后来给胡适加多少个头衔,胡适是从中国历史起步的,虽然中国传统文史哲不分,这个"史"还是构成了胡适存在的前提,胡适首先是个"历史学家"。  相似文献   

8.
修辞立其诚     
《瞭望》1989,(13)
《文学评论》去年末期刊载胡明君文,“复查”胡适先生“全盘西化”问题。文章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结论是:胡氏既不是“全”论的“始作俑者”,更不是“全”派的“挂帅人物”。“始作俑者”云云,据胡文,系“上海一家小  相似文献   

9.
胡适先生是推动白话诗的先驱,他于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积极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在《文学改良刍议》中,他提出写文章"不作无病之呻吟"",须言之有物"等八项主张,为新文学形式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一瓢饮闲话     
文章格调 夏志清先生《中国现代小说史》,有偏见,亦有灼见。如论及茅盾先生,即认为“他还是从事当代文学批评最有眼光的一位。……最见功力,议论精到,读来亲切近人”。 惜躬逢“左拾遗”肆虐,健笔凌云的茅盾亦每每左支右绌,困不可忍。1963年为纪念曹雪芹逝世200周年,茅盾起草《关于曹雪芹》,却因“初稿不点名胡适”,又因“实在体会不出”“四大家族”之说的“更深的涵义”,等等,劳神焦思之状活现《致邵荃麟》信中。  相似文献   

11.
王国维与胡适,都熟稔中国传统文化,又都熟稔西学,对两者都下了很深的功夫。但近人读他俩的著作,每有不同的感受,如王元化先生就这样说:读胡适书觉过时,读王国维书却不觉过时。胡适吸取西学新义未融入中国文化,王国维却不仅能融入,且又自生新义。(见《清园夜读·后记》)这里,王元化以高度概括的语言,点明了王国维在治学方面所以远胜胡适,在于他能将新义与旧学融会贯通,从而又亮出了自己的新见解。没有这种融会,也就无从自生新义,则西学与旧学依然是方枘圆凿的两截。显然,治学之难,不在能否死背硬记,不在能否广泛涉猎,而在能否  相似文献   

12.
吴方 《瞭望》1989,(18)
去年春上过武昌,从珞珈山上携回一本易竹贤先生所著《胡适传》,后虽朝夕相望,终未得闲一读。直到转过年来,春江水暖,一想,该别任它一味寂寞下去才好。 书卷无声,未尝不有一腔灵性,想寄给它的读者。 胡适也是一位读书、写书的人,而且难得相契终始,能称得上对中国现代历史颇有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研究》2021,(2):F0003-F0003
《毛泽东自传》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1936年7月来到陕北访问三个月后写的《西行漫记》一书中的一部分。据1937年11月8日上海黎明书局发行单行本《毛泽东自传》广告“本书是毛泽东先生亲向美国著名记者斯诺氏的口述生平事迹的忠实记录,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要文献。原文在亚细亚杂志上分四期发表,经本社译出并在《战时旬刊》中连续刊出。”该书记述了毛泽东同志从诞生至革命早期的人生历程和思想脉络,从不同侧面展现毛泽东的人生历程与领袖风范。  相似文献   

14.
家教     
宏图 《瞭望》1990,(37)
酷暑,读了好书两本,即《闲话胡适》(石原皋著)和《老舍的关坎和爱好》(舒乙著),兴致勃勃。两本书的作者虽仅就一枝一叶、一点一滴,描而画之,但正如刘海粟所云:“一滴水珠可以包含大海  相似文献   

15.
《瞭望》1989,(49)
张尔田先生《词林新语》记:“或问疆村翁:‘晚岁何以少作词?’翁噱然,曰:‘理屈词穷。’”疆村翁,清末民初词流宗师朱孝臧也。 从事于校诂“老庄”、疏证“六书”的马叙伦先生,早年辑有《寒香宦词稿》,至耳顺之年自省:“予弱冠左右,懵然于词而敢为之,三十后  相似文献   

16.
“红学”成为“显学”后,“探佚”之学亦随之兴旺,故而在《干校六记.小引》中,钱钟书先生以“在收藏家、古董贩和专家学者通力合作的今天,发现大小作家们并未写过的未刊稿已成为文学研究里发展特快的新行业了”刺之。“无中生有”,或曰“作伪”,是为“探  相似文献   

17.
卜束 《瞭望》1990,(12)
新版《鲁迅全集》对鲁迅早年的友人乔大壮,作了这样的注释:“乔大壮(1892—1948)名曾劬,字大壮,四川华阳人。1913年任京师第二初级审判厅书记官,后任教育部编审员。鲁迅曾请他书写《离骚》集句“望崦嵫而勿迫,恐鹈(夬鸟)之先鸣’。” 从《鲁迅日记》检索,发现自  相似文献   

18.
近日媒体,煞是热闹,《出师颂》烽火未灭,《隆中对》战端又开。十余年前,《隆中对》发行小型张,致使襄樊、南阳龃龉不断;十余年后,《隆中对》复出教科书,又搞得汉水之滨尖锐对峙。此次争端,倘若说是因为加了注释的《隆中对》,不如说是基于旅游品牌的襄阳、南阳之争。 “双‘阳’争”其来远矣,争议的焦点,即在于诸葛亮的“躬耕之地”。前者谓  相似文献   

19.
雷颐 《各界》2012,(10)
许多人知道何炳棣先生大名,早在“文革”时的中美关系“破冰”之际。极少数知名“美籍华裔”学者获准访问祖国,何即其中之,自然引人注目。尤其是他在香港左派杂志发表的长文《从历史的尺度看新中国的特色与成就》,热烈赞扬新中国,  相似文献   

20.
自知·自胜     
宏图 《瞭望》1991,(33)
鲁迅先生“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钢弊常取类型”,因此,梁实秋先生即以“恶辣”、“著名的‘刀笔’”品评他的散文。显而易见,此系梁氏之“偏见”,忽视了鲁迅先生的另一面——更重要的一面,即“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我自己”。 历史每每重演。钱钟书先生学术力作《谈艺录》、《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