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金凤花 《长白学刊》2009,(4):158-158
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最积极、最有效、最不易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也是结构调整和政策鼓励的着眼点。从目前来看,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及减少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冲击,在加大财政投入,强化宏观调控的前提下,促进并保持消费需求的可持续增长,已成为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对此,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的潜力应着服于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逐步提高消费率与促进经济自主增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目前已居世界少数几个投资率极高的国家之列。依靠扩大投资规模、提高投资率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选择空间已不大。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当前的最终消费率尤其是居民消费率明显偏低,影响了经济自主增长机制的形成。针对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差异以及消费层次不同的特征,应把启动居民存量消费需求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小康》2009,(3):2-2
这是一场政府主导下的消费热潮。2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强调,积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2009年的经济工作中,将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以拉动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4.
需求不足是目前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问题。在投资需求、出口需求、消费需求“三驾马车”中,消费比重最大,特别是农村居民的消费最具增长潜力。因此,调整农村政策,增加农民收入,是启动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5.
乌兰 《前沿》2003,(6):60-61
本文通过分析消费需求对拉动总需求的作用 ,提出了进一步启动消费需求 ,促进经济增长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6.
经济增长投资依存度与消费需求原动力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兆庆 《岭南学刊》2007,46(3):89-92,117
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近年来,由于消费需求拉动不足,我国经济增长的投资依存度越来越高,使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越来越陷入生产过剩与需求不足的恶性循环之中。消费率偏低严重抑制了其作为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作用的发挥。要扭转经济增长越来越严重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的被动局面,就应该充分发挥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作用,推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研究与实践》2009,(1):40-43
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情景如何?经济增长速度到底能够达到多少?投资增长状况如何?外贸环境将面临什么挑战?宏观政策对于消费需求有什么样的效果?物价走势如何?财政收支状况如何?金融调控目标有何改变?宏观新政将会对部分与扩大内需相契合的行业带来什么样的发展机遇?经济状况对于就业形势有何影响?油价、粮价有何变数?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投资和出口动力逐渐减弱,消费需求相对处于平稳上行的通道,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趋于上升.2014年,国内三大需求结构中,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为51.2%,消费成为拉动经济最主要的动力.新常态下,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网络消费、服务消费、大众消费和绿色消费成为新亮点.如何把握扩大内需过程中的消费新热点,捕捉浙江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成为促进浙江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公安研究》2009,(3):93-94
姜作培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撰文认为,扩大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思路。大量事实表明,要扩大消费需求,必须用辩证的观点,正确处理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城市消费需求与农村消费需求、物质消费需求与精神消费需求、个人消费需求与公共消费需求、远期消费需求与即期消费需求、消费数量需求与消费质量需求、潜在消费需求与现实消费需求、扩大消费需求与节约消费需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杨睿  文春晖 《湖湘论坛》2006,19(5):54-57
消费不足、城乡消费差距拉大,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特征,运用卡莱斯基方程分析经济增长与消费的相关关系,实证对比分析城乡消费拉动社会总消费与城乡消费对GDP贡献率等,可以得出结论:农村消费不足对经济增长效率带来巨大损失,我国总体消费不足、城乡消费差距拉大是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因此,启动农村消费需求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  相似文献   

11.
由于出口的强劲,2006年台湾的经济增长有所加速。岛内需求由于消费信贷的紧缩而有进一步的减缩。今年(2007年)岛内的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预计会有所回升,将对预计因外部需求的减缓而有所下降的经济增长提供一定的缓冲,使2007年的经济增长仅稍低于2006年的增速。制造业的结构调整需进一步扩大价值链,而服务业公司需要进一步提高外向度。  相似文献   

12.
肖林兴 《青年论坛》2014,(2):115-122
基于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分析表明,国内需求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有重要的影响.利用中国1979-2008年经济数据的实证研究支持了理论分析的结论,具体包括:国内需求的增长对技术进步有正面影响,而出口增长则有负面影响;在国内需求中,消费需求比投资需求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消费需求占GDP份额的下降,是我国近年来技术水平提高缓慢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我国居民消费率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秋慧  王晓峰 《求索》2010,(5):12-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相对收入增长缓慢,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消费预期趋于悲观,致使居民消费率持续走低,国内需求相对不足,影响经济稳定增长。在国际经济没有完全走出危机的背景下,选择适当的对策,提高居民消费率,扩大国内需求,是保持经济向好态势,促进经济平稳增长,改善民生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4.
根据法国全国统计和经济研究所公布的最新数据,2005年11月份法国家庭消费比前一个月增长1.1%。在经济不景气时期,法国人以强劲的消费顽强地推动着本国经济的增长,而目前在法国渐成时尚的贷款消费已成为该国“消费主导型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法国全国统计和经济研究所以及SOFI  相似文献   

15.
发生在欧美国家的债务危机余波未了,以对外贸易为发展模式的国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成为政府和理论界直至老百姓都是十分关心的问题,改变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可避免。从我国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我国已经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外贸出口国,在投资方面,自改革开放以来无论从数量和投入力度上均已十分可观;而在消费方面,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国民众的消费潜力还没有完全发挥其拉动经济的作用,本项目力图通过对昆明本土的消费趋势进行研究,以寻找拉动内需消费的恰当方式,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疫情冲击下,我国线上消费快速发展并催生出一批新业态新消费模式。步入"新消费时代",人们对"新消费"的需求和依赖逐渐转化为消费习惯,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相较于以前的"买什么""如何买","新消费"更重视"买得好""有品质"。面对目前存在的供需不匹配、供给不足等现象,亟待通过供需两端齐发力,以"新消费"引领供给创新,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以更高质量满足消费需求,从而促进消费和产业"双升级"。  相似文献   

17.
启动农村消费的政策应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玉蓉 《理论月刊》2003,(8):158-159
1998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运行中出现了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的态势。虽然中央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显著,但消费的需求才是最终的动力。我国城市消费和农村消费发展极不平衡,城市消费市场逐步趋于饱和,而农村消费市场尚未真正启动。本文分析了造成农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试图探讨如何从政策上拉动农村消费这个引擎,从而有效促进我国经济继续持续、稳定的增长。  相似文献   

18.
郑小兰 《求索》2010,(9):63-65
我国居民消费比重占GDP构成中60%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农村消费比重明显不足。而我国农村居民人口数占全国总人口的57%,而农村消费却仅占全国总消费的35%左右。所以,促进我国经济增长,需要扩大农村消费需求。本文选取浙江省农村调查数据,并以柯布-道格拉斯函数为基础,分析了我国农民收入水平、农户家庭结构以及农村外部市场环境三个方面对农民消费需求的影响;根据实证结果,从制度和市场层面提出了提高农村消费需求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郭强 《青年论坛》2008,(5):95-98
自2004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投资需求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取代了消费需求的主导地位,消费、投资的比例关系失衡,过高的投资率让我国的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固定资产的投资,这种结构性矛盾,加剧了经济大幅度波动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适时转变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是当前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20.
张军 《时事报告》2012,(7):21-22
目前有个非常流行的观点,就是中国“内需不足”,特别是消费严重不足。多数人认为消费萎缩使中国经济未来不足以维持再增长,认为增长即将“熄火”。从数据上看,中国家庭消费开支的增长并不慢。这些年社会商品零售额的名义增长率都超过17%,而且家庭在住房、教育、金融中介服务以及医疗保健和养老等方面的开支增长更快,即使扣除价格因素,其增长与GDP的增长也不存在显著落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