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印尼的土地改革为了防止士地分配的不合理现象,应该制订一个土地改革法,有关的土地都正准备拟订这种法令.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已派了一位土政专家,即印度的亚米尔·拉加博士(Dr Ameer Raga)来协助我国政府拟订土改法.如果我们就我国土地的广度和人口的密度提出自己的看法,看来对拟订土改法是有参考价值的.  相似文献   

2.
《东南亚》1986,(4)
土地制度是农村社会经济制度最重要的部份,它的形式如何,对农村社会经济各方面都有着重大影响。在缅甸这样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尤其如此。缅甸独立以后,政府立即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对独立以前的土地制度作了重大的改变。是什么原因促使独立后的缅甸政府进行这种土地改革?这种土地改革的具体过程、内容及性质如何?土地改革以后土地制度的状况又如何?这些都是深入了解缅甸独立以来农村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和缅甸独特的社会发展道路及其特点所必须弄清的问题。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末秘鲁军政府实行的土地改革,是南美洲有史以来最激进的土地改革之一,在秘鲁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一些国家的专家和学者对这次土改作过不少评论。笔者在研究秘鲁农村土地问题的基础上,1985年4月至7月,在秘鲁西部太平洋沿岸地区和中部安第斯山区农村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实地考察。本文着重就此次土改的性质、土改中实行的政策,以及农村土地问题的发展趋势等问题略抒管见。  相似文献   

4.
1987年7月22日,非律宾新国会开会的前五天,科拉松·阿基诺总统签署了行政令229号,颁布了一项全面土地改革方案政令,从而揭开了以科拉松总统为首的菲律宾新政府即将要进行的一场新的土地改革的序幕。与过去政府把士地改革仅限于稻米地和玉米地不同,新土地改革法几乎包括了所有公地和私地。但是,科拉松总统把确定土地所有者可以保留的土地限额以及何种农地将首先或放后进行土改这两个最引起争执的问题留给国会(新届国会在7月27日召开第  相似文献   

5.
1910~1917年墨西哥革命期间,以萨帕塔、比利亚、卡兰萨为代表的革命派别在土地改革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的主张和政策。作为激进的土地改革派,萨帕塔在占领区进行了彻底的土地分配;比利亚派虽然没收了大庄园,但并未向无地农民分配土地;卡兰萨领导的立宪派从本质上反对土地改革,但迫于形势,于1915年颁布了土地法。各革命派别在土地改革问题上立场的差异是由革命前不同地区经济和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以及革命力量的构成所决定的。革命期间的农民动员和土地改革为1934~1940年期间卡德纳斯政府的土地改革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6.
土地问题是涉及拉美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的重大问题。从本世纪初起,拉美一些国家开始实行土地改革,试图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目前,几乎所有拉美国家都先后颁布了土改法或其他调整现存土地关系的法令。拉美土改开始早、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采取的方法多样,引起世界政治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试图对70余年的拉美土改历史作一回顾,进而对拉美土改的主要方式作一评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拉美国家基本上是农业国,发展缓慢。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拉美的土地占有制度。拉美土地占有制主要有三种形式:(一)大地产制;(二)小地产制;(三)公社或村社制。其中又以大地产制为主,拉美的大地产制是一种极不合理的土地占  相似文献   

7.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六十年代以来,拉丁美洲的农业资本主义不断发展,封建土地占有制——大庄园制正在逐渐解体。然而拉美土地高度集中的问题并未解决,致使拉美地区社会问题严重,政局不稳,并且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经济增长,战后大部分拉美国家先后进行土地改革。尽管这种从战后持续至今的土地改革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它对于改变拉美农村社会结构和封建土地占有制,建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是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本文拟就拉美土地改革(不包括古巴和尼加  相似文献   

8.
土地改革的实施设立一个有效力的中央土改局 1963年8月以前,菲律宾把土地改革分散给各级地方组织去负责,中央没有一个对土地改革负有最后责职和最后权限的权力机构,而只有负责处理有关解决租佃和安排新土地这些问题的各种机构。佃农分得土地绝大部分是限于土地争夺激烈的地区,重点是放在分配那些没有多大价值的、社会名流不(干心)兴趣的公有农地。  相似文献   

9.
俄国在1861年改革后半个世纪的资本主义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地主经济落后于农民经济发展水平。地主经济的特点是资本主义与半封建关系交织在一起。地主经济在农业生产总规模中所占比重较低,且不断缩小;绝大多数土地集中于少数地主手中,地主向农民出租土地;过高的租金与地租成为农民的主要负担,严重阻碍了农民经济的发展。在整个资本主义时期,农民经济是俄国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是农业生产中的主要形式;在资本主义农业进化过程中,地主经济压迫了农民经济的发展,正如列宁所论:地主经济在经济上是起反作用的。  相似文献   

10.
临政许诺实现真正的土地改革是菲律宾科·阿基诺与劳雷尔联合竞选总统时打出的最动人心弦的旗帜。借鉴马科斯土改方案实行过程中的反面教训,科·阿基诺在棉兰老达沃市所作的演说中表示,一旦她当政,将实现土地改革的两个最基本的目标:提高生产力;实现土地利益与土地所有权的平均分配。土地改革包括种植经济作物的农田与无地农民,“耕者有  相似文献   

11.
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土地改革一直被列入菲律宾的政治议程。但是,该国土地结构变革的进展却极其缓慢。几乎历届总统都强调实施一项新的土改法令,这就使得土改变得越来越复杂化。讨论农村动乱的原因、土改立法,执行土改的局限性,以及法令与现实严重脱节的文献可谓卷帙浩繁。不过,大部分的论文还停留在对全国,或至多是对地区的整体研究。从这个角度说,它们在获得资源分配问题上反映的是行政的研究方法,而不是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从而也反映出一种自上面下了的解社会变革的推理方法。这就排除了  相似文献   

12.
编者的话     
<正>就土地制度改革而言,中国与墨西哥有许多相似之处。中墨两国都曾经历了以反对殖民主义和大地产为目标的土地革命,之后又都建立了土地国家所有制和某种形式的农民集体土地所有制,但最终都没有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目标;为了摆脱农村发展的困境,中墨两国先后进行了"二次土地改革"。《墨西哥土地制度改革成效评估:从贫困指数变化的视角》一文通过对墨西哥农村与城市贫困指数平均水平的比较以及对各州贫困状态的变化的分析,评估该国在1992~2014年期间土地制度改革的成效。分析认为,土地制度和贫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60年代中期,土地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悬殊、通货膨胀、严重饥荒等因素再加上部落的反抗和印共(马)在当地的长期群众动员工作,最终导致1967年西孟加拉邦的纳萨尔巴里地区爆发大规模的农民武装暴动。在马宗达、桑亚尔等人的领导下,起义者提出一系列主张,诸如废除地主土地垄断、重新分配土地、武装农民、反对资产阶级政府等,革命的浪潮迅速扩展到毗邻区域。纳萨尔巴里起义使刚在西孟加拉邦联合参与执政的印共(马)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作为进入议会政治体系的主流左派,印共(马)最终选择了镇压起义,此举造成党内严重分裂。萨尔巴里起义在印度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只是一场地方性的农民起义,而且是后殖民时代西孟加拉邦乃至整个印度的重要社会政治事件。  相似文献   

14.
印度独立以来,印度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如土地占有的两极分化、种姓制度、众多的贫困人口等问题始终没有解决。极不彻底的土地改革,使广大农村地区的种姓制度、封建土地生产关系残余与从西方引进的资产阶级议会选举政体,奇妙地结合起来。在某些方面,西方议会选举政治反而强化了农村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进入新世纪,新自由主义在印度开始盛行,旧的沉疴遭遇新自由主义毒药,其结果只能是社会矛盾的进一步激化。  相似文献   

15.
巴西是拉丁美洲的一个农业大国,领土辽阔,自然条件优越。但是,由于土地占有状况极不合理,政府的土改进程迟缓,农村土地问题严重存在。近年来,巴西的土地问题引起巴西各界及国际舆论的普遍关注。严酷的现实近年来,在巴西因土地问题曾引发过多起纠纷和冲突,对此,巴西报刊多有报道。巴西农业部不久前在一份材料中承认,1986年在农村有298人被杀害,1987年为234人,1988年被  相似文献   

16.
《东南亚》1986,(2)
殖民地时期是缅甸土地关系发生急剧变动的时期。这一时期,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和高利贷的泛滥使缅甸农村的土地迅速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广大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则沦为佃农和无产者,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与之相应的租佃关系在缅甸农村迅速形成,并对当时乃至以后的缅甸社会历史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试图对这种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及其对缅甸社会的影响等问题作一探讨,希望能有助于缅甸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1974年7月,喀麦隆政府颁布了土地改革令,旨在改革土地使用和占有的权限。在此之前,除了一小部分土地就被法定为私有土地之外,这些法律条文确立了国家对全部土地的支配权。这次土地改革的受益者是国家权贵与商人,他们或通过以权谋私,或成为投机土地者,从而使喀麦隆出现了“新土地贵族”。就理论而言,这次改革终结了农民和地方权威与土地的传统联系,因为土地的概念和传统功能都发生了变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国家法律因允许其他社会阶层占有和使用土地而驱使农民边缘化。  相似文献   

18.
俄国农民问题由来已久,最大的问题就是土地不归土地使用者所有。俄国的土地随着军事扩张而逐渐扩大,并历史地形成了村社土地所有制、僧俗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国家土地所有制。俄国土地所有制反映了社会政治关系,并形成了统治与服从的特点。随着俄国的西方化,这种关系逐步加强,并引发社会对抗。解决俄国农民问题不在于自上而下确立个人土地所有制,而是让农民安居乐业。农民安居乐业必须从思想和法律上确立劳动的崇高地位开始,壮大社会力量,改变社会关系,进而转变政府职能。  相似文献   

19.
墨西哥于1992年在对其宪法第27条修改的基础上颁布了新的农业法,从而结束了实行接近80年的土地分配制度,放松了对集体所有制土地的限制并允许其部分私有化。土地制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吸引对农业的投资,并在此基础上加快农业的发展,促使农民走出贫困和农村。本文通过对农村与城市贫困指数平均水平的比较以及各州贫困状态的变化两个方面的分析,评估墨西哥在1992~2014年期间土地制度改革的成效。分析认为,尽管土地制度和贫困指数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但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很难区分;同时可以看到,由于在此期间农村的贫困状况变化不明显,因此,土地制度改革在提高农民收入并进而使其贫困状况得到改善方面所产生的效果甚微,至少到目前为止,没有达到政府预期的目的;另外,贫困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土地制度改革需要与其他的必要措施配套,这不仅包括有效的农业发展政策,而且还有其他的宏观调整手段,使经济获得全面而正常的稳定发展,贫困问题才有可能逐渐地得到根本性解决。鉴于此,需要在将来的研究中,进一步分析农村贫困发生的内在机制,以期找到农村地区脱贫和农民致富的真正关键原因。  相似文献   

20.
我请曼加汉村的一位农民领袖谈谈他对村社土改及其影响的看法时,他说,“如果没有日本人占领时期,我们可能仍然是奴隶。”他认为,如果没有由于日本人入侵而形成的权力真空,依附于大地主的分成佃农将永远不可能成功地对国家施加压力,改变土地租佃状况,更不必说成为土地所有者。“在1942年这个混乱的时期,我们能够组织起来进行斗争,我们不再害怕地主了,而他们却害怕我们。”尽管战后该地区的历史显示,地主又重新获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