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初探视觉政治对塑造政府形象的正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萍 《前沿》2006,(1):135-137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公众了解政治的途径也在逐步现代化。作者试图分析公众通过视觉媒体对政府形象产生的一种视觉政治来进一步探索塑造政府形象的另一种途径。笔者通过对政府形象的系统解构,发现视觉政治贯穿于该系统中,并且正在给政府形象的塑造带来一些正面效应。  相似文献   

2.
论媒体与警察形象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十公”提出,要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塑造良好的警察形象。警察公共关系是指公安机关通过双向信息传播,树立公安机关良好形象,赢得公众理解、支持和合作,最大限度获得公安事业成功的一种管理功能和工作艺术。人民警察形象代表着国家、政府,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树立良好的人民警察形象,对维护党的领导,维护政治稳定,维护社会安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建立警察公共关系的核心:塑造良好的警察形象何谓警察形象?形象是指一个社会组织及其行为通过传播在公众心目中所确立的综合印象,即公众对一个社会组织的全部看法和总体评价。而警察形象…  相似文献   

3.
现代大众传媒对于党的执政形象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大大增强了政治空间的透明性,拉近了政治系统与公众的距离,便于执政党、政府开展政治传播,宣传和塑造良好的公众形象。另一方面,现代传媒信息传播的无孔不入以及日渐活跃的公众舆论活动也会给党和政府的公众形象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处理好执政党、大众传媒与公众间的信息、舆论互动,是现代传媒时代党的执政形象维护与塑造之关键。  相似文献   

4.
叶大凤  侯睿敏 《前沿》2010,(23):159-161
科技决策中的公众参与问题是现代社会民主政治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我国科技决策中存在着公众参与程度低、公众参与科技决策缺乏制度性保障、科技决策中公众参与的组织化程度低、公众参与科技决策所获得的资源不足等缺陷,应通过塑造参与型政治文化,建立公众参与科技决策的制度保障体系,提高科技决策公众参与的组织化程度,培养公众参与能力;拓展公众参与科技决策的渠道和方式等途径,适度提升公众参与科技决策的程度。  相似文献   

5.
王建立 《前沿》2010,(22):64-66
随着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和风险社会的形成,公众参与危机管理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生活的主题,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联系国外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本文认为应从经济环境建设、政治环境建设、文化环境建设和社会环境建设四 个方面着手加强公众参与的环境建设,使公众参与公共危机管理凸显出它特有的魅力和优势.  相似文献   

6.
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内容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方方面面,其中公众参与是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并积极采用的一个有效手段。解决环境问题必须依靠公众的力量,发挥公众参与的积极作用。完善环境公众参与机制与政策,扩大公众环境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的官方报纸不具备反映舆论、引导舆论的功能。在媒介缺失的社会环境下,公众舆论是如何生成和表达的呢?通过梳理林语堂先生《中国新闻舆论史》(英文版)的脉络和观点,可以看到我国古代几次舆论高潮的发展和特点。有关中国舆情史的考察表明:如果提供合适的社会和政治环境,古代中国的政治批判精神就会兴盛,公共舆论就能够成为一种民主力量。  相似文献   

8.
<正>习近平稳健的风格中散发出自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习近平何以赢得这般殊荣,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源自文化的力量、文化的形象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的内部和外部公众对其历史和现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及其活动成果的综合印象和评价认知体系,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也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很重要。打破"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扭转"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被动局面很迫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  相似文献   

9.
微博、微信等"微媒体"迅速兴起,公安院校主动跟进,运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公安院校运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进行分析,从加强微信公众平台自身建设、转变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发展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着手,以期提升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10.
高校危机公共关系与公众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危机公共关系是公共关系类型中较为独特的一种。高等学校在今天的管理过程中面临越来越多不确定的负面因素。除了系统性风险以外 ,基本上都与公众紧密相关。因而在高校的公共关系体系中 ,为了塑造自身良好的形象 ,有必要对公众进行研究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方法 ,从而使高校的公共关系能真正为高校在新世纪的跨越式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1.
正军队形象,是军队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军队形象,不仅关系到军事任务的完成、政治目标的实现,而且直接影响世界公众对于一个执政党乃至整个国家形象的认知与评价。特别是面对互联网、新媒体浪潮的冲击,塑造中国军队和中国军人在互联网上的良好形象,已经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加强自我形象管理,从根源上净化涉军舆论环境。在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人们仇富、仇官、仇特权的心理和情绪,逐步转向军队这个特殊群体。网民往往乐于发现且发布那些有违其  相似文献   

12.
杨芳兵 《传承》2011,(20):82-83
政府形象是政府的一种无形资产,良好的政府形象能使政府在行使权力时更具有感召力和公信力,能使政府发布的各项决策在公众心目中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可在现实中得到切实、有效的执行,从而增强公民的政治认同感,激发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政府信息公开对于保障公众对政府工作情况的知情权,培育公众的公民意识,特殊情况下消除政府与公众间的隔阂,以及塑造公开、透明、富有诚信的政府形象都有很大的价值体现。  相似文献   

13.
市场经济呼唤重塑政府形象王蓉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公众对政府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塑造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政府新形象,不仅关系到民心的凝聚、政府目标的实现,而且关系到中国社会持续、稳定和健康的发展。一政府形象是社会公众对政府综合认识...  相似文献   

14.
公安机关网络公关是警察公共关系在网络时代下新的表现形式,是公安机关为了塑造组织形象,赢得社会公众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借助互联网络、电脑通信和数字交互式媒体等传播、沟通手段来实现警务工作目标的管理活动,是对传统警察公共关系的拓展和延伸。公安机关通过网络媒体,加强与公众的互动沟通,赢得公众对公安工作的理解和支持;通过与相关网站的良性互动,加强舆论引导,培养良好的公关环境,从而增强公安机关的美誉度和塑造良好的警察形象。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公众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要求和程度大大增加,公众正在或已经成为公共管理、公共政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公众参与有助于提高公共政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公正化水平,因而公众参与程度是公共管理社会化程度的标志之一。不断促进和提升我国公众参与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殿华  余钰琪 《传承》2008,(4):98-99
文化是塑造区域形象的重要力量。建设文化广西、和谐广西,必须充分认识提升文化软实力在塑造区域形象方面的重要作用。要采取有力措施,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的潜力,加强文化创新与传播能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塑造一个开放、包容、美丽、自信、和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广西形象而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7.
生态政治是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少数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种“新政治”现象,并日益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现实决定我国的生态政治运动将是以政府权威力量为主导,以市场运行为辅助,以公众广泛参于为基础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统一体,并在经济发展方式上实现跨越式地向生态工业文明转型。  相似文献   

18.
提升文化软实力塑造广西新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塑造区域形象的重要力量.建设文化广西、和谐广西,必须充分认识提升文化软实力在塑造区域形象方面的重要作用.要采取有力措施,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的潜力,加强文化创新与传播能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塑造一个开放、包容、美丽、自信、和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广西形象而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9.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干部队伍作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自身素质的高低,决定并影响着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水平和工作成效。本文从加强理论学习,用科学理论武装思想政治工作干部头脑;塑造典范形象,发挥人格力量,加强干部的品德修养;拓宽知识领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干部的知识素养;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提高干部的能力素养等四个方面,较全面地论述了坚持“三个代表”不仅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干部素质的重要途径,而且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干部素质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20.
公共关系与妇联组织的形象塑造浙江省妇女干部学校胡飞龙所谓组织形象,就是公众对于社会组织的总体评价,是社会组织的表现与特征在公众心目中的反映。在这里,总体评价的关键指标,就是组织在公众心目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因此,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是每个组织开展公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