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阐明了人和自然的关系,要求人们要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尊重自然,按客观规律办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他们充满智慧的生态哲学思想为人类走出生态危机,实现自然、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对明确发展的科学内涵,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创建良好生态氛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恩格斯用大量的理论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科学地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对科学技术的滥用,得出生态危机的根源就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提出了合理解决的途径——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用马克思恩格斯在生态问题上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来看当今生态危机,对我国认识生态问题,积极应对生态危机以及建设生态文明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面对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形成和发展了生态文化思想,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为共产主义这一核心命题作论证.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化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劳动是人和自然的中介,人类应该"经济利用"自然资源等.深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化思想,有助于我们保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转换经济发展模式、推动先进文化建设,从而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  相似文献   

4.
生态危机是人类共同面临并亟待解决的难题,生态伦理建设乃至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生态危机的重要举措。生态伦理建设不是狭隘意义上的自然保护主义,而是生态经济的理论基础,它不是简单地强调自然的某种权利,而是更紧密地与人联系起来,其伦理实质正是寻求各方利益(自然、人类、社会、经济)的交叉和平衡。生态伦理建设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意义重大,其中生态道德教育是其基础工作。如何将生态道德教育贯穿在整个国民教育系统和普及在全民的终身教育过程中,如何提高全民的生态文化教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导向,改变人们的生存和发展观念,使现代化建设具有可持续的自然机制与合理的人文支持,这是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5.
在生态学视野内,以生态伦理学观照人—自然—社会整个生态系统的和谐共生为指导思想是走出生态危机的一条根本途径。生态美学、生态伦理学为“自然美难题”的解决提供了境域。自然美在多大程度上生成和如何生成,是人类摆脱生态危机的一个尺度,也是生态伦理学落实到实践中的一个向度。它祈向的目标是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但其前提和基础则是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共存共荣、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中内蕴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要求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尊重自然,按客观规律办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些充满智慧的生态哲学思想为人类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全新的哲学视角和思维方式,是建构科学的生态文明理论的思想基础,是人类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基本原则,为人类走出生态危机,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实现自然、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2009年12月7日至18日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热烈召开,表明全世界都在关注着全球环境的变化与保护。纵观人类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影响逐渐增强。由最原始的对自然的畏惧与崇拜,到工业社会的肆意滥用和破坏,直至目前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生态环境问题已经转化为全球性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本文着力研究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以及其对我国当前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拟借鉴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探讨这生态危机一命题,分析危机的根源,寻求可能的出路。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从本质而言,生态危机不仅仅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异化更是人与人(社会)的关系的异化; 而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则是生态危机产生的直接根源。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使人与自然重新恢复到和谐状态,就要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的生产方式和异化劳动,注重可持续化生产,倡导绿色消费,建设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9.
现实中国的环境生态状况面临较大挑战,而美丽中国的建设给中国人民以极大的动力和希望。美丽中国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的主要内容;生态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基础探索生态危机形成的社会制度根源,探求既能解决生态危机又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思潮。要实现"美丽中国"目标,首先须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当关注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中国化问题,他们的生态文明思想博大精深,对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很有指导意义,另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生态意识对现代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也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恩格斯在一百多年前就指出,生态问题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及其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摆脱生态危机的最终出路——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是正确把握和深入理解中国生态文明内涵的切入点,我们要汲取其思想精华,从社会制度、指导思想、民众意识和法律规范等方面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1.
日趋严重的生态危机促生了生态社会主义思潮,其主张重新检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实行基层民主,建设生态主义社会,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生态社会主义思潮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大的启示,我们要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发展基层民主,促进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发展生产力和先进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世纪以来人类社会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影响着人类的生存.道教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等思想有利于建立主客二元合一的现代生态观,对解决现代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英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8(3):140-140,142
本文向读者揭示了现代社会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现状,展示了生态文学的内涵、发展及意义;继而从生态文学研究的角度,剖析了人类走出生态危机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4.
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者威廉·莱斯抛弃了法兰克福学派偏重哲理和书本的倾向,致力于经验世界的研究。他认为统治自然的观念是生态危机的最深层的根源,他关于生态观的论述为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生态文明意识是生态问题的核心作用;消除消费异化,为生态平衡做贡献。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中应有全球视野,积极借鉴西方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并结合我国实际,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同时,为世界生态平衡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恩格斯虽没有专门系统的阐述生态哲学思想,但从各个时期的不同著作中可以看见生态哲学思想的端倪,马克思在很多著作中批判生态破坏,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生态破坏的根本原因,生态和谐是共产主义的表现之一等等。立足于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文本,深入分析和阐释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全面的掌握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的基本内涵和解决生态问题的途径,使之和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以便卓有成效的指导"美丽中国"的建设,并对解决当代社会生态问题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长远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思考人类的前途和命运的过程中,对于人、自然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卓越的关于社会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方面的科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生态思想,至今闪烁着真理的光芒,既为当今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源远流长,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环境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当时的生态环境问题,批判吸收了自然科学思想、社会科学思想和哲学自然观,最先提出了"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的命题,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解指明了路径和方向.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环境思想具有鲜明的科学性、整体性和实践性特征.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环境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化解生态危机的现实困境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思想指南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城市是一种高度人工化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其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很大,如何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和谐,生态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全新模式进入人们视野。从大连建设生态城市中面临的环境与生态危机分析入手,探讨如何建立相应的法律机制保障生态安全,推动生态城市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恩格斯从哲学和自然的角度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主张人与自然在社会中的统一,人与自然应该协调一致。西方的马克思主义者将其与实践相结合,提出了"生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些理论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伴随全球性生态问题的日益凸显,生态文明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理论焦点。本文基于卢卡奇的总体性理论,通过对生态伦理学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反思,着重阐明如下三点:第一,生态文明不仅仅指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而且包括人与人以及身体与心灵之间的内在和谐,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与心灵生态共同构成了生态文明的三维内涵;第二,生态危机也不仅仅是人类中心主义惹的祸,其深层根源在于科学技术的非理性运用、异化消费的价值观、反生态的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以及资本的内在全球扩张逻辑;第三,生态社会主义绝不仅仅是一个绿色乌托邦,而是有其坚实的理论与现实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充分挖掘中西方丰富的生态思想资源,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国情出发投身生态实践,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