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低碳经济立法及其伦理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碳经济作为"后危机时代"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际国内关于引导和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践表明:低碳经济呼唤立法。发展低碳经济,立法是保障也是关键。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上,就成为低碳经济立法的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2.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既是建设"两型"社会的目的,又是建设"两型"社会的方法和途径。在建设"两型"社会的进程中,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了职业道德新的重要职能,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成为了职业道德新的基本准则,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了职业道德新的基本的规范。  相似文献   

3.
文中分析了我国殡葬现状及问题,提出了"绿色殡葬"的理念,介绍了各种绿色生态安葬葬式。推行绿色殡葬是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4.
环境法治建设是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探索我国环境法治的路径,回应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时代主题是文章关注的焦点。文章综合运用了比较、实证等研究方法,并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探究我国环境法治建设的路径,认为我国环境法治建设必须全面回应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赢"。  相似文献   

5.
老子哲学中有着丰富的社会和谐理念,《老子》关于"道法自然"、"为而不争"、"损有余而补不足"、"大邦者下流"的思想对于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和老子因所处时代不同,其思想肯定会有很大的不同,但他们亦存在较多的相似之处。二者对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自然界对人的价值与意义都有清醒的认识:马克思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本质统一,老子则用"天人合一"阐释了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二者采取的都是系统辩证思维方式,都推崇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过马克思侧重于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而老子更强调天人合一下的自然无为;对终极历史目标的追求,老子向往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小国寡民的自然生活,而马克思追寻的是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统一的科学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7.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与社会治安相辅相成、相映相成、相反相成。以前的社会治安防控,过多地开展人与己斗、人与人斗、人与自然斗、人与虚幻的敌人斗,既影响了社会治安,又影响了生态平衡。和谐社会大治安,一定要实行"绿色防控",构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即天人和谐。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迎来新的重大战略机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云南省洱源县要大力弘扬"跨越发展争创一流,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  相似文献   

9.
经济危机,本质上是工业社会中人对自然的无餍需求导致人与自然严重对立的产物,后危机时代,浙江经济的转型升级,必须通过对工业社会的"现代性"的克服,改变传统经济的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通过富含生态智慧的文化构建,超越现有的发展模式,走上经济、社会、生态协同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的《边城》在世外桃源般的环境中,写了两个爱情悲剧:翠翠父母的悲剧和翠翠自己的悲剧。通过分析悲剧成因,我们可以看到,作品寄托着作者的理想和重构精神家园的努力,其"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尤其具有超前意识,具生态文学意义和生态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和谐的理念来看,休闲应该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意识的和谐统一。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实践中,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和谐人性观指导休闲建设。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内在的联系。从科学发展观的几个方面内容看,每个方面都同构建和谐社会相关。首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建立在发展的基础上,这同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发展是第一要务是完全一致的。其次,人与自然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这同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一致的。第三,人民富裕、社会安定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这同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以人为本的发展也是一致的。最后,面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阶层收入差距的扩大,和谐社会提出先富帮后富的要求,这同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全面协调的发展也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3.
程颢、程颐作为宋明理学的奠基者,是洛学的创始人,其思想内涵丰富。二程的“孔颜乐处”观包含有以下和谐内涵: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个人身心的和谐,该内涵对于我们今天进行的和谐社会的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并不否认矛盾和冲突的客观存在,承认并正视突发事件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存在,是真正实现社会和谐必须具有的理性认识。在认清突发事件的本质及其存在意义的前提下,通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的角度探讨突发事件的应对思路,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不仅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也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各尽其能、尊重诉求、各得其所、和谐相处和共生共进的社会。法治不仅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实现的有力保障,我国现阶段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应将法治作为基本的方针策略。  相似文献   

16.
从价值视角来审视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人类关注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基本思维方式。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分析,传统价值视野片面强调人类的主导作用,使人与自然之间的价值关系失衡,严重阻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在新的世纪,人类应以多维价值视野重新看待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平等和谐地发展,从而保障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大势所趋。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之一。而“绿色GDP”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呼吁健康经济增长方式,则将对构建和谐社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思想家强调和推崇和谐,其思想体系中蕴含着非常丰富而深刻的和谐理念,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和人与社会这四个方面。这些和谐思想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渊源,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念深入人心,法律的生态化趋势同样成为关注的焦点。为此,我们必须从生态系统整体利益出发,重新审视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形成二者的良性互动与和谐发展,促进法律既要关注人也要重视生态进步的价值共识,努力实现"天人和谐"的法律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以人和自然的辩证关系为中心内容,以实践的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为逻辑起点,揭示了自然与人、人与人、自然与社会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内在逻辑联系,其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理论和现实层面均具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