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过传统节日?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怎样过传统节日?“节日”这词从哪里来,是怎么组合成的?“节”字的原意是什么?节日的节字,原本指竹子长叶、分叉的那个地方。竹节的节是本义,节日的节,则已经是引申。了解这一点,我们就能明白:原来,我们祖先是用竹子来比喻我们的过日子,平常的日子就像竹筒,  相似文献   

2.
廖盛芳 《中国人大》2012,(10):52-53
5月,从一个节日开始。许多人习惯于把这个节日与维权联系起来。从起源上看,这个节日是为纪念1886年5月1日芝加哥工人争取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的大罢工而设的,确实与劳动者的权利密切相关。但是,就像研究历史不是为了“替古人担忧”一样,我们今天过“五一”也不能把目光老是停留在当年的事件上,而应该正视和思考我们的现实。放眼现实,我们就会感觉到,这个节日没有被称作“劳动者节”,而是被命名为“劳动节”,确实有其道理在。着眼于劳动,我们的眼界就可以放得更宽些,思考问题的角度就可以更多些。  相似文献   

3.
《时事报告》2005,(4):29-36
节日,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在我国大中城市的年轻人和在校大学生中越来越流行,而我们的一些传统节日则越来越不受青年人的青睐,在情人节这天,许多在校大学生甚至不惜花费半个月的生活费去买一束昂贵的玫瑰。情人节为什么越来越火爆?情人节文化现象说明了什么?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追求一种怎样的文化价值观?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共同来关注。为此,我们邀请几位教授、记者和大学生代表,就这一话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记者:辞旧岁,迎新春。春节将至,我们一边欢喜,一边担忧:春节是不是式微了,年味怎么会变淡了……为什么“年”对我们如此重要,它仅仅是个节日吗?  相似文献   

5.
这儿的“老虎”,不是森林中消失了的那种,也不是铁栅栏中没有了自由的那种。我说的是一个人,姓虎,全名叫虎良灿,大伙都叫他“老虎”。老虎是回族,人长得很帅,在云南电视台读书栏目任责编。当下的记者编辑圈鱼目混珠,谈话提问主持节目常会闹些牛头不对马嘴的笑话。比如把杜文秀说成“女英雄”,把川端康成册封为“大画家”。有时走在街上,稍不留神也会被某某媒体的某某记者毫不讲理地拦住,伸过一个话筒,开口就问:“你知道吗,今天是什么节日?”他(她)本来是希望你答出“电信日”之类的节日,可查遍祖宗八代的谱系,你家根本没…  相似文献   

6.
小保:我在一饭店工作,节日也要上班,新年、春节等重大节日,很多家庭来这里聚餐,我们往往比平常更忙。我是店里的小头目,常被饭店经理安排为节日前台的带班,几年的年夜饭我都是在店里吃的。今年国庆节,放了三天假,我又带了三天班。眼见放假来这里聚餐的家庭我很羡慕。想到放假的兄弟姐妹,回家与父母团聚,我很内疚,可为了工作又有啥法子呢。我因工作丧失了重大节日与亲人团聚的时机,店里总应当补钱吧。但老板总是以“补休”来打发,节日过后给补几天休假了事。法定假日不休.我想请问:能以“补休”、“串休”来代替加班费吗?我“要补钱不要-tl、休’’能否得到法律的支持7  相似文献   

7.
《精神文明导刊》2014,(3):19-19
网上最近流行这样一个笑话:一位青年人问哲人,“我很富有,却不开心。我该怎么办呢?”哲人默然,握住年轻人的手。青年顿悟道:“大师,您是想告诉我,我应该心存感恩,回报他人吗?”哲人说,“不是……我是想说,土豪,我们可以做朋友吗?”  相似文献   

8.
《民主与法制》2013,(18):26-27
“疑罪从无”对我们中国人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尽管见仁见智,但绝对不是一个小问题。因为这对我们如何有效防范冤假错案来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实际问题。应当说,对我们中国人来说,这是不难理解的概念,但却是一个很难理解的理念。那么。究竟什么是“疑罪”呢?我们为什么要主张并追求“疑罪从无”呢?那就让我们先从余祥林、赵作海、张高平等案件开始说起吧。  相似文献   

9.
我们不会忘记海外数千万中华儿女,“中华文化”、“中华节日”都有他们的份儿。 一、有体系才有精神家园 人们常用“像过节一样”形容美好日子。谁心中没有儿时过节的愉快情景呢?成人乃至老人许多往事已经如烟,而过节的温馨仍藏在心底,历久不磨。是的,  相似文献   

10.
“九月里,九月九,爬山登高饮菊酒,戴上茱萸避邪恶,吃了花糕多长寿。”农历九月九称“重阳节”、“重九节”、“茱萸节”,是汉族传统的民间节日。重阳节起源于何时?有的说是战国时楚国诗人屈原流放汉北、他的学生宋玉为他送别的日子;到西汉时重阳节已成固定节日,魏...  相似文献   

11.
我们办企业,表面上是在做产品、卖产品,但实质上我们是在“做文化、卖文化”——顾客们想什么?需要什么?怎样才能使他们满意?我们为什么要办企业?我们凭什么判断是非、决定取舍?我们对创新持什么态度?怕不怕竞争对手?如何看待成功或风险?如何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员工三者的利益?……这些都是文化,而不是技术。这些问题不解决,设备再先进,生产率再高,如果生产出来的产品不合顾客需要,一切都是空话。而“文化的问题”,又只能用“文化”才能解决。科学技术所能解决的是能否生产好东西和怎样生产好东西,而什么才算好东西和为…  相似文献   

12.
当洋节日在中国过得热火朝天,日渐式微的“春节”是不是真的到了需要“保护”的地步?  相似文献   

13.
《民主与法制》2011,(8):20-21
我们为什么用“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说法,而没有用“建立”?“形成”是一个主观努力过程与客观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过程的结合,既不是无所作为,也不是主观想达到就能达到.如果体现一种更主观的追求,应该叫“建立”,  相似文献   

14.
到哪里过年?人都会说:家。家在哪里? 回家过年是天经地义的事,更何况过好春节不仅是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维护,而且是对社会和谐最直接的贡献。在这里我所说的家乡是在相当多的人群之中被淡忘,已经找不到可以承载春节这个神圣的节日符号的“家”;越来越多的地方,特别是城镇化加剧的大环境下,家庭旅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四面八方的人竞相奔走,过年不是愉快的精神旅行,而是疲于奔命般的跋涉。那么,如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上海支部生活》2008,(4):12-17
“我们这些党员,下岗失业在家,自身生活都十分困难,还有啥心思参加先进性教育活动呢?”松江区岳阳社区(街道)佛字桥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吴纪萱清楚地记得,两年多前,他所在的小区在开展第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中,一些“4050”党员“牢骚满腹”一句话,深深刺痛了老吴的内心深处。是啊!大家反映的何尝不是实情呢?我们党组织究竟能为他们解决哪些困难呢?  相似文献   

16.
“圣诞节在中国越来越火,甚至超过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这是不是正常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春节前夕,我们仍然在集体性地“忙年”,但年味越来越淡却是不争的事实。关于过年,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当作一种文化现象来关注。近些年,西风东渐,不少时尚的国人过起了洋节日,从而使我们的“节日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方式和风味。有人据此担心,洋节日的盛行乃至风靡,会否影响传统节日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进而侵蚀甚至动摇传统文化的根基呢?  相似文献   

18.
那不是我们     
那不是我们■郗杰英一位学者到某大学演讲,内容是有关当代青年的。演讲过程中,台下学生议论纷纷,哄笑不断。为什么?学生递的条子问:“您讲的青年是谁呀?那不是我们!”这件事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索。现在二十岁左右的青年,是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除...  相似文献   

19.
桥啊桥……     
和承建“黄河第一桥”的德国洋行相比,和设计外白渡桥的英国公司相比,我们的开发商究竟缺少什么呢?缺少的不是技术,而是良心;缺少的不是承诺,而是诚信;缺少的不是“好经”,而是能把经念好的和尚!  相似文献   

20.
《天津人大》2014,(2):43-43
春节是中国老百姓的一个喜庆节日。可是,对于弱势群体来说,过年却是一个“关口”。快过年了,辖区困难学生下学期的学费有着落了吗?社区残疾家庭、重病大病家庭就医拿药的钱还够花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