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精神文明导刊》2011,(3):12-13
为什么叫找回“我们的节日”?它不是圣诞节,不是情人节,不是其他西方节日,是“我们的”。“我们的”是什么意义呢?就是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形成的传统的节日。这些传统节日是跟我们血肉相连的文化内容。  相似文献   

2.
春节前夕,我们仍然在集体性地“忙年”,但年味越来越淡却是不争的事实。关于过年,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当作一种文化现象来关注。近些年,西风东渐,不少时尚的国人过起了洋节日,从而使我们的“节日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方式和风味。有人据此担心,洋节日的盛行乃至风靡,会否影响传统节日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进而侵蚀甚至动摇传统文化的根基呢?  相似文献   

3.
每年2月14日是西方人的“情人节”。时下中国人特别“崇洋”,把外国人的节日拿来当作自己的节日,这叫时尚。于是乎民族文化的捍卫者疾呼:其实,中国人应该过自己的节,中国不是也有个表达爱情的节日吗:它是农历七月初七。民间传说这一天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又称叫“七夕节”。可是,时尚无情,作为社会主流的年轻人偏偏不把牛郎织女当回事。临近“情人节”或到了“情人节”,马路上也好,商场里也好,写字楼中也好,到处可见年轻人“躁动不安”的身影。向心仪的女孩献上一束玫瑰、一盒巧克力或一瓶香水,成了追逐爱情的男孩们的“必修课”。那些“狡黠”的商人们,也抓住机遇试图大发“爱情财”:春节还未过去时,就蠢蠢欲动地炒作起“情人节”题材了。  相似文献   

4.
刘青 《时事报告》2006,(2):51-51
据北京晨报最近组织的抽样调查显示。目前在校大学生消费分为四档:“贫困型”消费.每月三四百元,“经济型”消费.需要七八百元.“小康型”消费为千元出头,而奢侈型消费则达万元。在校大学生到底该如何消费?一月化多少钱才合适,如何才能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其实,这并不是一件纯粹个人的私事。  相似文献   

5.
2012年2月10日《家庭百科报》刊登狄书爱的文章,当情人节在我国日益火爆的时候,国外不少地方却派生出“反情人节”运动。很多俄罗斯人都认为,情人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对青少年的精神和道德观念培养毫无益处,各类节日纯粹只是让商家获利而已。反思情人节对年轻人带来负面影响的行为,应该成为我们反思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我国传统民俗节日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宝贵资源和重要载体。深入挖掘传统民俗节日的文化内涵进而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对于增强其民族文化认同感,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功能,保障国家文化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于高职院校在校学生的特点,结合相关主题实践活动,对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精神认同感教育问题展开探讨,并对如何进一步发挥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的民族精神教育功能进行了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7.
小时候过年欢天喜地,长大了过年逐渐麻木,由于现在中国人的节日越来越多,“五一”、“十一”等,有时还有许多外国的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也来凑热闹,节日在国人的眼中变得越来越稀松平常,年终春节的气氛似乎也变得越来越淡,许多都市白领都把春节看成是一种不得不过的形式节日。  相似文献   

8.
调查分析发现:大学生普遍喜欢我国传统节日,对传统节日习俗了解不够全面,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理解深浅不一,部分学生青睐西方节日;传统节日文化缺乏转化大学生情感的条件和环境,传统节日文化的德育功能表现乏力。营造对大学生进行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环境,重视中西方节日文化的交融,加强传统节日文化网络建设是继承和弘扬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对于西方节日的了解程度◎大学生对于西方节日的基本态度◎西方节日对于大学生的影响近年来,西方节日在青年群体中日益流行,特别是在大学校园,各种各样的西方节日越来越受到大学生们的欢迎和重视。在很多大学校园里,真正让人感觉到有过节气氛的往往不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而恰恰是某些西方节日,譬如圣诞节和情人节。这一问题曾经引发了很多人的关注,对于大学生过洋节的现象很多人表示难以理解,当然也有一部分人表示支持。那么大学生们对待西方节日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西方节日为什么能够在大学生中受欢迎?西方节日到底给大学生们带…  相似文献   

10.
“圣诞节在中国越来越火,甚至超过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这是不是正常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正>每年2月14日是西方人的“情人节”。时下中国人特别“崇洋”,把外国人的节日拿来当作自己的节日.这叫时尚。于是乎民族文化的捍卫者疾呼:其实,中国人应该过自己的节,中国不是也有个表达爱情的节日吗:它是农历七月初七。民间传说这一天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又称“七夕节”。可是,时尚无情。作为社会主流的年轻人偏偏不把牛郎织女当回事。临近“情人节”或到了“情人节”,马路上也好,商场里也好,写字楼中也好,到处可见年轻人“躁动  相似文献   

12.
张伟 《青年探索》2013,(4):13-16
通过对新疆6所高校1000名本科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来全面分析流行文化对新疆在校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现状,结果显示;流行文化对不同性别、不同民族、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大学生价值观影响差异显著,而家庭收入、政治面貌、父母文化水平在流行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大众流行文化以其特有的娱乐意义与意识形态意义影响着“80后”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由于其实践功能的二重性,它对“80后”大学生的影响也表现出积极、消极两个方面。面对大众流行文化消极影响,我们应该对此加强整饬,做到趋利避害,  相似文献   

14.
本文借鉴文化管理大师Geert Hofstede的跨国文化理论与方法,对“文化价值观”概念进行操作化,采用配额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文化价值观的四个维度,即集权主义、绝对主义、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倾向分别与性别、政治面貌、经济条件、学科、生活满意度、年级、宗教信仰和学习成绩等个体社会特征变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王秀真 《半月谈》2004,(2):50-52
作为中华民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春节具有特别丰富的文化内涵,几千年来它不仅深受本民族的重视,还成了许多亚洲国家的共同节日。但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不断开放,许多人却逐渐感到春节不再像以前那么吸引人,年的味道越来越淡了。以后的春节还会不会是中国人隆重的节日?年味淡了,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还是其中另有原因?我们是漠然置之,还是积极主动地去做些什么?带着一系列的问题,本刊记者走访了著名的民俗学者、中央民族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陶立璠教授。  相似文献   

16.
到哪里过年?人都会说:家。家在哪里? 回家过年是天经地义的事,更何况过好春节不仅是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维护,而且是对社会和谐最直接的贡献。在这里我所说的家乡是在相当多的人群之中被淡忘,已经找不到可以承载春节这个神圣的节日符号的“家”;越来越多的地方,特别是城镇化加剧的大环境下,家庭旅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四面八方的人竞相奔走,过年不是愉快的精神旅行,而是疲于奔命般的跋涉。那么,如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7.
宁轩 《群众》2023,(4):14-15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南京是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全国重点城市之一,较早启动“我们的节日”——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南京行动,制定出台相关方案,成立“我们的节日”南京工作室,为振兴传统节日、彰显传统文化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18.
修改后的《征兵工作条例》第25条规定,“依法可以缓征的正在全日制高等学校就读的学生,本人自愿应征并且符合条件的。可以批准服役现役”。此项法律规定的贯彻与落实,在全国高校在校大学生之中掀起了一股“参军潮”。但笔者在调研时发现,也有部分地方大学生存在着入伍动机不纯的问题。必须加大对地方在校大学生的教育引导。  相似文献   

19.
《今日上海》2014,(9):27-29
令年7月21日,由上海华文教育基金会、上海市海外交流协会组织的“2014优秀华裔大学生文化参访团”,邀请68名来自哈佛、剑桥、伯克利、台湾、上交、同济等世界名校的大学生,分三路在沪访问。其中一路22名大学生走进长宁区新泾镇的“周浦撷阳文化休闲长廊”,观赏一幅百米长卷壁画“新泾镇镇史图”。  相似文献   

20.
吴殿朝 《理论月刊》2010,(2):180-182
在校大学生齐大伟因实施招生诈骗犯罪行为而被判刑入狱,在对他进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从“社会腱”视角,剖析了该案中隐含的大学生非法经商、“读书无用”和大学生不健全的自我控制系统等问题与大学生犯罪之间的关系。得出了一个基本结论一“社会腱”的断裂导致了大学生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