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禁毒法》的规定,各地劳教场所相继承担了收治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新任务,并在继承劳教戒毒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形成一系列的强制隔离戒毒教育矫治新方法。在《禁毒法》视野下如何提高戒毒实际效果,降低戒毒人员复吸率,履行《禁毒法》赋予司法行政机关的新职能,是当前强制隔离戒毒工作中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2.
2008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正式颁布施行,标志着我国禁毒工作从此进入到了依法全面推进禁吸戒毒新的历史阶段,对全面推动我国禁毒事业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禁毒法》的实施也标志着我国劳教戒毒的结束。《禁毒法》中明确了我国今后的戒毒发展方向:自愿戒毒、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和社区康复。为此,我国戒毒模式将依法得以重构与完善。  相似文献   

3.
2008年6月1日我国首部《禁毒法》正式实施,该法取消了劳动教养戒毒,将强制戒毒和劳教戒毒统一为强制隔离戒毒,这对于我国劳动教养制度是一次巨大的冲击,也是此次《禁毒法》中的一项重大立法突破。本文从强制隔离戒毒取代劳教戒毒入手,指出了劳动教养戒毒面临的困境和存在的问题,并在认识到强制隔离戒毒是对劳教戒毒的改革和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了这一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析我国戒毒模式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正式颁布施行,标志着我国禁毒工作从此进入到了依法全面推进禁吸戒毒新的历史阶段,对全面推动我国禁毒事业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禁毒法》的实施也标志着我国劳教戒毒的结束。《禁毒法》中明确了我国今后的戒毒发展方向:自愿戒毒、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和社区康复。为此,我国戒毒模式将依法得以重构与完善。  相似文献   

5.
《禁毒法》中规定的自愿戒毒、社区戒毒(康复)、强制隔离戒毒和药物维持治疗构成一个新的戒毒体系。这几种戒毒模式互为补充,无论是内涵、工作内容、范围、接受对象还是执行的主体,都有一定差异。探析美沙酮维持疗法与社区戒毒模式的本质有助于更好地开展戒毒工作。  相似文献   

6.
《禁毒法》实施以来戒毒工作遇到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禁毒法》的颁布施行结束了我国没有禁毒单行法律的历史,为我国在新时期开展禁毒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禁毒法》颁布实施以来,各级党委和政府以《禁毒法》为指导,大力开展各项禁毒工作,特别是禁吸戒毒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重构了我国自愿戒毒-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社区康复的戒毒新体系。但是,在完善我国戒毒体系的同时,在具体适用《禁毒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急需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7.
吸食毒品影响了人民身心健康、阻碍了国家经济发展、危害了社会长治久安。戒毒,刻不容缓。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以下简称为《禁毒法》)明确规定在满足一定条件前提下,公安机关人员对吸毒成瘾者可做出强制隔离戒毒的决定。强制隔离戒毒作为目前我国戒毒体制下最有效戒毒措施之一,有其特定的戒毒流程:生理脱毒、心理脱瘾、康复矫治、回归适应,以及四个流程须遵守的基本原则。教育矫治作为流程中重要一环,应根据吸毒者所处不同时期拟定不同的矫治方法,帮助其回归社会。上海市宝山区社会工作者的帮教实例和评估表明:社会工作者的介入能够使强制隔离戒毒与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之间相互衔接。为迎接日趋复杂的戒毒工作,提升强制隔离戒毒工作者的专业性素养,应从工作的现实和长远要求、工作内涵与属性等角度构建强制隔离戒毒的标准化队伍。为提高强制隔离戒毒工作效果,取得最大社会收益,应科学控制和降低强制隔离戒毒的成本,统筹安排各项工作。  相似文献   

8.
《禁毒法》第43条规定:“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应当根据戒毒人员吸食、注射毒品的种类及成瘾程度等,对戒毒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生理、心理治疗和身体康复训练。”从中可以看出,强制隔离戒毒工作有较强的专业性、技术性和科学性。工作的内容及性质决定工作人员的素质及要求,  相似文献   

9.
于2008年6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第四章第31条至52条对戒毒工作专门作出了规定,对原有戒毒体系进行了修改,明确了自愿戒毒、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社区康复四种戒毒模式,对推进依法戒毒提供了有力保障.在<禁毒法>的法律框架下,对戒毒工作的具体法律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完善戒毒法律的立法和司法建设,以期对我国依法戒毒更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0.
《禁毒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戒毒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强制隔离戒毒在原有强制戒毒和劳教戒毒的基础上,从入所条件、戒毒时限等方面都作了重大调整,更加人性化、科学化。但是各地在执行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困难,出现了诸多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禁毒法》主旨精神的贯彻,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1.
强制隔离戒毒措施是目前最有效的一种戒毒措施,强制隔离戒毒的最大社会效益是实现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顺利康复回归,也是强制隔离戒毒工作的最终目标.在经济学成本理论的视角下,从强制隔离戒毒成本的概念、成本的构成着手,重点分析强制隔离戒毒成本函数,进一步弄清楚总成本、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实现强制隔离戒毒工作良性发展的四点启示即树立公正廉洁执法意识,切实做到依法管理;建设"节约型场所",努力降低会计成本;加强成本预算工作,提高工作效能;提高强制隔离戒毒工作效果,实现戒毒康复目标.  相似文献   

12.
目前,国家颁布的《禁毒法》,对戒毒模式进行了重构,除将强制戒毒与劳教戒毒合并为强制隔离戒毒模式外,还明确提出了社区戒毒模式。社区戒毒在国外有了较为成功的模式和经验,其矫治效果获得了肯定,但在我国目前还处于民间探索阶段。尽管国内某些地方也不乏社区戒毒的成功范例,但并非法律意义上的社区戒毒模式。对社区戒毒模式的建立原则、实践价值及具体运作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保障社区戒毒运作的合法性、规范性和有效性,是矫治工作者无法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13.
2011年6月26日公布施行的《戒毒条例》对促进戒毒工作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它包括建立戒毒保障机制、建立戒毒工作体系、细化戒毒法律责任和明确戒毒法规效力四个方面,其主要内容在于规定了自愿戒毒、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和社区康复四种戒毒措施的执行问题,为每一项戒毒措施都规定了相应的具体制度,从而解决了《禁毒法》的具体理解和实际执行问题。这些规定在价值理念上体现了对戒毒人员的权利保障、注重戒毒政策的科学要求和加强戒毒工作的社会联动。  相似文献   

14.
新疆地区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在戒毒模式方面存在社区戒毒模式仅在少数地区尝试、自愿戒毒模式尚未建立、社区康复模式尚属空白等问题;在强制隔离戒毒管理模式方面,存在无法有效整合现有戒毒资源、强制隔离戒毒工作定性不明确、忽略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合法权益的保护、执行机关执行权力不统一、强制隔离戒毒的诊断评估体系不科学等问题。应从总体目标、总体要求、基本构思和戒毒人员处罚及奖惩考核机制等方面完善强制隔离戒毒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一、建立强制隔离戒毒流程的依据(一)法律依据《禁毒法》第43条规定:“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应当根据戒毒人员吸食、注射毒品的种类及成瘾程度等,对戒毒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生理、心理治疗和身体康复训练.”第31条规定:“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帮助吸毒人员戒除毒瘾,教育和挽救吸毒人员.”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禁毒形势十分严峻,目前我国的戒毒体系虽然为我国的禁毒工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这个戒毒体系将在《禁毒法》实施后有所改变,如何选择更佳戒毒模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对目前我国的几种戒毒模式效能进行比较,选择更佳禁毒方法,更有利于我国禁毒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7.
在贯彻执行《禁毒法》过程中,腾冲县荷花傣族佤族民族乡率先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试点工作,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禁吸戒毒工作,迅速反应,积极行动;创造条件,为戒毒工作的开展做好各方面保障;对民族乡社会帮教模式的禁吸戒毒资源进行有效转换,已形成了具有当地特点的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模式。但在戒毒工作措施、信息收集、工作人员的专业性及戒毒环境等方面还有待建设。应强化社区建设和社区康复基础工作专业化、保障的专门化、工作措施和流程的规范化、运行的有序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强制隔离戒毒是当前我国主要的戒毒措施之一,新《禁毒法》也进一步明确了心理矫治的重要性。通过对河南省某强制隔离戒毒所戒毒人员的调查,在分析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一般心理特点和戒毒不同阶段特有的心理特点的基础上,从戒毒场所、戒毒人员和社会三个方面提出了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心理矫治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9.
社区戒毒(康复)是《禁毒法》以人为本立法理念的重要体现,改革和完善了中国的戒毒工作体系,是戒毒观念的重大转变。本文希望通过介绍与中国社区戒毒(康复)相似的外国社区毒品戒治模式和医疗体系毒品戒治模式,并与国内社区戒毒(康复)开展情况进行比较,祈望为国内的社区戒毒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禁毒法》中规定了社区戒毒模式,将一直由公安部门行使戒毒职责改为由政府及各有关部门乃至全社会共同参与戒毒工作。这一新思路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戒毒理念,标志着我国新的戒毒制度的确立。但是,由于《戒毒条例》等配套法规、措施尚未出台,社区戒毒出现了颓势。社区戒毒工作要走出颓势,必须树立正确社区戒毒理念,加强吸毒人员动态管控机制,切实解决吸毒人员漏管失控现象,及时更新吸毒人员信息,建立长效机制,强化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