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领导要论     
《党的建设》2013,(8):4-7
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毛泽东同志当年在西柏坡提出“两个务必”,包含着对我国几千年历史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包含着对我们党艰苦卓绝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  相似文献   

2.
“两个务必“是西柏坡精神的核心和灵魂。去年7月,习近平同志视察河北期间,在西柏坡召开的座谈会上深刻指出,毛泽东同志提出“两个务必”,包含了对我国几千年历史上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包含了对我们党艰苦卓绝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包含了对胜利了的政党保持先进性、纯洁性,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也包含了对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深刻认识,思想意义、历史意义十分深远。  相似文献   

3.
<正>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加强党史国史和形势任务政策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以"两个务必"为主要内容的西柏坡精神,包含着对我国几千年历史上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包含着对我们党艰苦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包含着对胜利了的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即将诞生的人  相似文献   

4.
文摘     
《红旗文稿》2012,(20):40-41
冷溶:中国共产党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伟大的革命实践必然产生伟大的革命精神。在西柏坡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以"两个务必"为核心,我们党形成了伟大的西柏坡精神。学习西柏坡精神,联系我们党在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所孕育、发展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它们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党的这些宝贵精神和优良传统作风所具有的强大力量。关于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关于应  相似文献   

5.
正近日,我们参观了革命圣地西柏坡,通过参观和重温入党誓词,我们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和党性教育,思想得到升华,党性得到锻炼,心灵受到震撼。一、对党的英明伟大和革命胜利果实来之不易的认识进一步深化1947年7月,党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了全国土地改革会议,随后在解放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砸碎了几千年来套在农民头上的枷锁,实现了中国农民几千年来"耕者有  相似文献   

6.
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新的历史时期,研究和传承西柏坡红色文化对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积极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思想意义和实践意义。因此,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西柏坡为例,探索西柏坡红色文化的历史根脉、深刻内涵及时代意义,让西柏坡红色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弘扬。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向全党郑重提出“两个务必”,包含着对我国几千年历史上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包含着对我们党艰苦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包含着对胜利了的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也包含着对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深刻认识,思想意义和历史意义十分深远。  相似文献   

8.
正西柏坡精神产生于中国革命伟大历史性转折时期,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革命实践孕育的优秀思想结晶。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蕴含着热爱祖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等一系列党的优良品德,至今仍是共产党人道德修养的思想源泉。一、西柏坡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西柏坡精神在内涵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主要体现在:1、西柏坡精神包含着浓厚的爱  相似文献   

9.
红色西柏坡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从战争到和平的历史转折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即将取得革命胜利和执政地位的辉煌时期。这一时期形成的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凝结着深刻的历史经验,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拥有继续执政赶考的宝贵当代价值:坚持"两个敢于"、"两个务必"是不断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坚持广泛团结、民主建国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政治优势,依靠群众、关注民生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源泉,服从大局,甘于奉献是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0.
《党建》2016,(9)
正提出"赶考"的概念,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即将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时的一种政治清醒和郑重宣誓。67年前,毛泽东提出"赶考"的历史性课题,包含着对我国几千年历史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包含着对我们党艰苦卓绝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包含着对胜利了的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常怀"赶考"的心态,是中国共  相似文献   

1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研究西柏坡精神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十六大报告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本文通过考察党中央在西柏坡时期完成的革命转变时期的战略任务,研究当时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西柏坡精神,论证了西柏坡精神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联系,从三个方面揭示了西柏坡精神凝聚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与时俱进--西柏坡精神的基本特征;坚持党的先进性--西柏坡精神的核心内容:执政为民--西柏坡精神的特质.试图说明,西柏坡精神虽然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但它是党的性质、宗旨的集中体现,是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新征程中,仍需要学习继承、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2.
西柏坡精神是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红岩精神、延安精神的继承和发展,这几种精神共同构筑当代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魂。一、弘扬西柏坡精神,是我们党取得伟大成就后,面临新的历史考验的需要在西柏坡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是我们党在中国革命的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两个务必”是西柏坡时期完成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客观要求,深刻反映了这个伟大历史主题。经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20多…  相似文献   

13.
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尤其是解放战争后期的精神风貌、精神境界、精神力量的总写照,内涵深刻,博大精深。在"十三五"新时期,为了让西柏坡精神更好的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动力,需要我们准确把握西柏坡精神内涵,探索西柏坡精神传承路径,提升西柏坡精神的传承自觉。  相似文献   

14.
1949年3月,党中央在西柏坡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是党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里程碑。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两个务必",其思想和历史意义十分重要,它是对中国共产党几十年伟大革命历程的经验总结,也是对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深刻提炼,更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将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必须遵循的座右铭。  相似文献   

15.
《党建》2017,(4)
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从理论维度看,勇于自我革命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从历史维度看,勇于自我革命是回顾总结我们党的历史发展得出的科学结论;从现实维度看,勇于自我革命是切实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关键所在;从未来维度看,勇于自我革命是对党的前途命运的清醒认识和深刻把握。  相似文献   

16.
规矩建设历来为党所重视。在西柏坡,党立足由农村到城市、由革命到建设、由革命党到执政党转变的历史方位和任务,在秉持党的建设优良传统基础上,对党的规矩建设进行了创造性探索,铸就了党的规矩建设史上的辉煌丰碑。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西柏坡时指出,"这里是立规矩的地方。"党在西柏坡时期的规矩建设实践,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政治优势,对今天加强党的规矩建设仍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西柏坡规矩     
正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实现由乡村到城市、由革命到建设的历史性转折,制定了许多政策法规,称为"西柏坡规矩"。"西柏坡规矩"为中国共产党保持"两个务必",经受执政全国的历史考验提供了保证,为新时期治国理政提供了历史借鉴。1948年9月8日-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扩大会议,又称"九月会议"。这是一次定规矩的会议,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军队等方面的重  相似文献   

18.
西柏坡精神,是我们党在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以及党所承担的历史任务即将发生根本性转变的历史时期创立的、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取得中国革命彻底胜利和顺利实现历史转变的伟大精神。其科学内涵具体表现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彻底革命精神;团结群众、实现统一的民主建国精神;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开拓创新精神;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创业“赶考”精神。西柏坡精神不仅是我们党在当年顺利实现历史性转变的重要保障。而且在新世纪新阶段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群众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9.
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是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时期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彻底胜利,实现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到城市,由革命战争到和平建设时期所铸就的一种代表历史转折和时代要求的革命精神  相似文献   

20.
对于"以人为本"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必须进行具体分析,才能真正把握其科学内涵。"以人为本"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既包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主体问题的深刻认识,也包含着我们党对于为什么人的深刻认识,同时还包含着对于社会历史发展趋势以及我们根本的伟大的理想的认识。它既不同于西方早期的人本主义,也不同于中国古代的"以民为本",更是与社会上出现的"以物为本"、"以钱为本"、"以权为本"或者"以虚假的共同体为本"相对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