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侃侃 《前线》2015,(3):116
以什么样的心态对待名利,处理好留什么与要什么,是党员领导干部为官从政必须回答的一道考题。各级领导干部只有以淡泊之心对待名利,才能过好名利关,不为名所缚,不为利所惑。回首岁月之河,这样一些画面依旧令人感动——早期党的领导人方志敏在狱中写下《可爱的中国》、《清贫》,给子孙留下了对党的忠贞信仰和艰苦朴素的好作风。革命老人徐特立告诫后辈:"青年人任重道远,要继承的不是财产,而是前辈留下的尚未完成的革命事业。"这种留品德、遗作风的行为,不仅  相似文献   

2.
阚平 《新长征》2015,(1):64
以什么样的心态对待名利,如何处理好“留什么”与“要什么”,是党员领导干部为“官”从政必须回答的一道考题。各级领导干部只有以淡泊之心对待名利,才能过好“名利关”,不为名所缚,不为利所惑,守住底线,保持本色。入党为什么?当干部做什么?身后留下什么?这三个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当“官”从政是存私心还是彰公道?是为一己私利还是恤民爱民?只为个人家庭谋后路、不为国家民族想出路的蝼蚁多了,怎能不掏空千里江堤。只为大众谋福利,不为自己谋私利的蜜蜂多了,怎能不采得百花成甜蜜。  相似文献   

3.
黄明哲 《党课》2012,(19):98-100
淡泊是一种自信,一种修养,一种超脱,一种境界。经济学大师萨缪尔森的“幸福方程式”即“幸福=效用/欲望”解释:幸福与欲望成反比,一个人的欲望水平与实际效果差距越大,心理落差就会越大,这个人就会感到越痛苦。 名和利,是人们都关注的事情。世上没有不为名利的超人,只有善待名利的智者。能够淡泊名利,就能平静地对待生活,收获真正的幸福:鲜花掌声不忘形,冷嘲热讽无所谓,得意时候不张扬,挫折面前不忧伤。  相似文献   

4.
正观点提示:领导干部对待名利的态度是一个党员党性原则的反映,是领导干部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的折射。领导干部必须做到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利益,在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中实现个人价值。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学习毛泽东主席批评一些领导干部追求个人名利的重要论述,树立正确的名利观、地位观,把握好大与小、公与私、正与邪、己与人的关系,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  相似文献   

5.
追求精神实现的“名”与物质满足的“利”,本来是人们正常的欲求,但颇为奇怪的是这种正常的欲求却常常会使追求者自身陷入不择手段、神魂颠倒甚至走火入魔的处境。于是,人们又开始对名利有了惧怕、厌恶之心,要么对追名逐利者口诛笔伐、极尽唾弃,要么对淡名泊利者广为传颂、大加褒赏。在此种矛盾心情纠缠下,名利二字几近乎一个碰不得的烫手山芋。今天,在市场经济下,名利对人们提出的难题愈发显得尖锐起来:我们到底要  相似文献   

6.
组工干部的道德品行、理论素养、工作效率、形象作风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到党群于群关系。为此,组工干部一定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以平和之心对待“名”,以淡泊之心对待“位”,以知足之心对待“利”,得之淡然,失之坦然,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平调生活。  相似文献   

7.
看淡名利     
同样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生活在这个社会里,为什么有的人总是愁眉不展,有的人却常常笑容满面?在我看来,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对名利是否看重。对此,我谈点想法,与朋友们探讨、共勉。实无意于标榜自己的超凡脱俗,亦不敢为谁指点迷津。 带着悲观情绪于人生之旅行走的人,往往与他的私欲炽盛有一定关系。人之私欲,笼统地说无非是名利二字。名者虚荣心,利者利禄心。一个人倘若满脑袋只想着利禄虚荣,那么他一定会感觉到人世间遍地荆棘充满了痛苦。因为名也好,利也罢,是无休无止的。没有的时候,渴望得到;得到了以后,则希望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好名之人必为虚名所苦,重利之人必为贪利所困,这也可以算是一个规律。如此看来,私欲炽盛的人时时叹息活着真累,感慨人生是个苦海,倒也不足为怪了。  相似文献   

8.
人生在世,有两种东西是极有诱惑力的。这两种东西一件是“名”,一件是“利”。人都是有欲望的,有欲望自然会追求这两种东西。但如果把这两种东西看得过重,让它迷了眼,醉了心,它就会成为道德的天敌,使人心受牵累,严重的还会走上堕落、犯罪的道路。淡泊名利,包括淡泊“名”和“利”两个方面。何为名利﹖《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指个人的名位和利益。淡泊名,就应该不图虚名,甘做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淡泊利,就应该不为私利,舍得为国家为人民做任何事情。如何对待名利,不是个人生活小事,而是道德修养问题。不图虚名,是有德的表…  相似文献   

9.
莫为名利所驱于永军人类文明的续延和社会的发展,正是人类对物质利益不懈追求的结果。所谓“君子不言利”.实际上不可能,也不存在。然而,对“利”应以什么样的思想去诠释,用什么样的行动去获取,却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对利益的追求和获取,人们可以...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名合格的领导干部,面对换届,首在树立正确的"官念",淡定名利心,强化事业心,把心思放在本职工作上,把精力放在干事创业上,做到五个"正确对待"。以敬畏之心对待权力。权力对每一个人都可能产生诱惑,作为一名党的干部,应该辩证地对待这个问题。权  相似文献   

11.
<正>古人云:"夫心者,一身之主,百神之帅。静则生慧,动则成昏。"心是人之主,心是人之帅。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心,就会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一名领导干部有什么样的心,就会有什么样的执政理念,就会树立什么样的政绩观、权力观和利益观。领导干部作为一个单位、部门或地区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要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就必须做一名"四有心人"。要坚定信念有初心。《华严经》  相似文献   

12.
正"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这是明代吕坤《呻吟语》中的一段话,告诉我们要有一颗沉稳公正之心,一颗淡泊包容之心,一颗修身养德之心,尤其是在担当大事难事、经历顺境逆境、面对是非抉择的关键时刻。如今县乡党委换届在即,组工干部必须做一名有心人,才能够做到不为名利遮望眼,  相似文献   

13.
名利得失问题是一个人毕生需要认真对待和处理的重要问题,也是加强思想修养和党性锻炼的现实课题。看一个人政治上是不是成熟老练,是不是真正党性强、修养好、觉悟高,在名利得失上对待和处理得怎么样,就是重要的试金石。因此,党员干部一定要正确对待名利得失,自觉经受各种考验,树立高尚的人生追求。要树立正确的名利观。  相似文献   

14.
一要正确对待名利.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做到“以服务人民为荣”。“以服务人民为荣”,就是要求党员干部自觉用党的宗旨校正个人追求,正确对待名利。作为一名企业党员干部更要自觉地以服务社会、服务客户、服务职工群众为荣。凡事要得之淡然,失之泰然,顺其自然,真正看到,人民群众的利益才是第一追求,人民群众的呼声才是第一信号;  相似文献   

15.
《江淮》2008,(9)
常怀感激之情。做好选派工作,离不开各级组织和领导的关心与指导,离不开基层干部群众的理解与支持,更离不开家人的默默奉献常怀感激之情,就能多些理解,多些宽容,就能多尽职责,多尽义务,以忠诚之心对待组织,以平常之心对待名利,以奉献之心对待工作,以感恩之心回报大家。  相似文献   

16.
"名利"与"民利",虽一字之差,内涵却相差甚远。讲"名利"者为己,讲"民利"者为民。对于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来说,"名利"观念要淡,"民利"意识要浓。这一要求对加强党性修养、正确处理个人与群众之间的  相似文献   

17.
走向淡泊     
何为淡泊?淡泊就是对名利、得失、金钱、美色看得很淡,不花费精力和时间去刻意追求,以一种平常心处世的情怀。可见,淡泊是一种心态,是一种人生境界。淡泊者不为尘嚣所迷乱,不为物欲所困扰,不为世相所迷惑,不为利诱  相似文献   

18.
<正>2011年4月,习近平同志在安徽省调研时说:"在对待党和国家事业上始终保持进取之心,在对待人民赋予权力上始终保持敬畏之心,在对待个人名利地位上始终保持平常之心。"敬畏之心,是指人们所怀有的一种敬重与畏惧心理。"敬",体现出一种认识态度,促使人们要"有所作为";"畏"表示一种界限,警示人们应"有所不为"。人民警察手中掌握着一定权力,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诱惑,稍有不慎,便会"一失足成千古恨"。敬畏法纪。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到一个国家、  相似文献   

19.
孙慧明 《学习论坛》2005,21(9):61-64
韩非的依法治国思想是建立在他的名利思想基础之上的。韩非认为,好利恶害、追名逐利是人的本性,统治者一方面应以美名为手段,引导臣民为国家效力卖命;另一方面还要以厚利为诱饵,实现富国强兵的大利,以此达到治国的目的。韩非的名利治国思想虽然具有时代的局限性,但对现代治国理论也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0.
《实践》2017,(4)
<正>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要坚持不懈强化宗旨意识,解决好党员、干部是人民公仆的角色定位问题,党员、干部只有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和义务。这就告诉我们,领导干部的第一身份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公仆角色,只能以公仆之心勤勤恳恳为民,权力只意味着责任和义务。党员领导干部要时刻牢记"自己也是百姓",这样才能以公仆之心对待百姓。党员领导干部只有褪去官员外衣,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