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浅析行政价值观的三个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我们把"价值观"和各种各样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会感到"价值观"作为一种观念系统,总是在值不值得去认知、去实践的行为选择的背后起作用.有些行为虽然值得选择,但其背后的价值取向却有层次高低的差别,有其相互冲突的一面.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对行为进行再选择,同样需要"价值观"起作用.由此可见,"价值观"就是人们心目中的标准、天平和尺度.行政价值观是对行政行为的价值进行评价、选择的尺度,也就是公共行政部门和公务员个体对行政实践活动、行政行为进行选择的尺度.  相似文献   

2.
<正>道德是衡量人们行为是否正当的观念和标准,代表着一个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和发展走向。德行天下则社会健康,道德不彰则社会混乱。在我们这样一个具有良好德治传统的文明古国,"以德治国"始终受到高度重视。作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这也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政治优势。党中央组织全党开展"两学一做"学习  相似文献   

3.
《世纪桥》2016,(1)
道德行为是主体自我意识、自愿、自择的行为,当人们发出这种行为时,主体必须明确这种行为在道德上是正当的。道德行为发生后,必然伴随着评价。在其道德评价中是依其动机还是效果,从道德中"道"和"德"会有所体现。"道"方向和手段亦或者说目的,是易变的、不稳定的。因此,对其进行评价时动机和效果兼顾。"德"是一个人品行和德性的表现,是善心,善行。对行为者品德做出评价时,应只看动机,不看行为之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4.
人从事的实践活动都有其内在的道德基础。秉持道德之心而思、遵循事物之道而行,忠实于道、诚实于行,即为忠诚。学习方志敏忠诚的政治品格,对引导党员干部常怀忠诚之德、常持忠诚之行,作为实现自身价值的必备品质和从政自觉行为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5.
古今伦理学家对"善"的定义多种多样,各学派间相互争论,莫衷一是,使人们感到无所适从。到元伦理学,摩尔提出了"善是不可定义的"惊人论点,使伦理学发生重大转向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善"应当是可以定义的,其存在基础即道德会永恒存在。与"善"定义相应,"善"的标准问题随之而来。道德的基础是人性,道德的归宿是人以及社会之利益和福址。从道德的基础和归宿出发,笔者把"善"定义为人格的健全发展,即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标准是看其能否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  相似文献   

6.
人们的道德选择能力如何,不仅是其个人道德价值观的体现,而且也标示着整个社会道德价值观的成熟程度.当下国内已有不少学者对道德选择的相关课题进行研究,但都不够系统、深入,更没有从道德选择的基础与核心,即价值层面做具体、缜密的研究工作.王敬华博士所著<道德选择研究>一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正是以此作为思考的焦点,从更高和更深刻的层次把握道德选择问题,并力图帮助人们解决道德实践中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7.
对于德技双馨、桃李满天下的王忠诚来说,一切赞赏都不曾令他心动,惟有一则楹联式的评价让他永志不忘:"守忠诚之铭伴生命旅程,鼓浩荡长水送风帆远行." 是啊,"忠于祖国,诚于事业;忠于病人,诚于奉献",这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天坛医院著名神经外科专家王忠诚的座右铭.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儒家诚信作为一种人格美德和社会道德规,作为一项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对现代社会人们的行为选择和道德评价仍然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批判地继承和弘扬儒家的诚信思想,对于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推进和谐社会的建立,都有其积极价值与意义。儒家"诚信"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公民诚信道德教育资源,并且儒家"诚信"思想还具有现代价值。根据对当前我国诚信危机的根源分析,提出我们要合理运用儒家"诚信"思想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9.
张时碧 《世纪桥》2014,(2):47-48
人们总是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要求对他人和自身的行为作出善恶的价值判断,把符合一定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的行为称作是善的,而把违背该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行为称作是恶的。目前现有社会道德水准出现了每况愈下的现象,这不仅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社会的进步。实现"中国梦"就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规范社会主义道德准则,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10.
在多元价值冲突下,新时代领导干部政德建设面临挑战与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作为对领导干部的一种"应然"要求,关系到新时代干部政德建设,应以此规范干部的行为方式,指导其行为实践。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本质内涵和发展需要,新时代干部政德建设应坚持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等基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12.
“善”积“人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下人脉一词常被人使用.何谓人脉?人脉即人际关系、人际网络,体现人的人缘、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3.
李永忠 《党史纵横》2004,(10):21-21
今 年是 邓小 平 百 年 诞辰 ,又值 中 华 人民共 和 国建 国 55 周 年 。 从 报刊 、广 播、电视 、网 络 大 量 的 文 章 节 目 中 ,从 人 们 对 他的 真 切 怀 念 中 ,我 感 到 ,作 为 改 革 开 放 总设计 师 的邓 小平 同 志 ,似 乎 从 来就 没 有 离去,他其 实一 直 就在 我们 中 间。 25 年 的 改 革 开 放 ,使 “中 国 式 ”的 社会主 义 ,从横 向 看,既 不 同于 世 界 别 国;从纵向 看 ,也有 别 于自 己过 去 。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 之所 以 成 功 ,我 以为得 力 于总 设计 师 邓 小 平 “做 模 型 ”、“建样板 间 ”的方 法 …  相似文献   

14.
说"诚"道"信"     
"诚",是儒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庸》中说:"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古代的思想家从天地生养万物的自然过程中,看到了天地真实无妄、自强不息的特征,就把这种特征称作"诚",并由此推出人的行为准则:"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宋代理学大师程颐曾提出:"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自心而自弃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曾国藩也说:"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圣贤之德业,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也.故曰: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精诚所至,金石亦开,鬼神亦避,此在己之诚也".所有这些都对人的本性、人的价值、人的使命提出崇高的要求,并激发人们用"至诚"的标准来规范自己,协调人与人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的道德进步.  相似文献   

15.
年轻时,他首创亩产皮棉超百斤纪录,是远近闻明的"棉花刘,离休后,他带领农民科技致富,使老百姓的腰包鼓了起来,村民们争着抢着让他去讲课搞培训,人们又开始叫他"抢手刘",他就是彰武县离休老干部刘承福.  相似文献   

16.
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成为我们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判断标准.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三个代表",解决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不仅对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质和任务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也成为衡量我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的根本标准.党的两代领导核心,分别在不同的历史时刻,从不同角度,对当代中国的同一历史性课题--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出了判断标准,其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是一致的,两者相互联系,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7.
“三个代表”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在我们认真学习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要着重把握“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根本要求和历史地位等。为此,需要回答“三个代表”与“两个先锋队”的关系。“两股进步潮流”与“两个先锋队”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没有按照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的“五种社会形态”的顺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开始,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课题:…  相似文献   

18.
“历史周期律”作为反映历史、社会、国家、民族、政党、政权的兴盛衰亡的一种历史现象,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思考和探索的共同课题。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重温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记毛泽东同志当年倡导的“两个务必”,牢  相似文献   

19.
“三个代表”的重大意义和生命力在于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现实问题,对“三个考验”的挑战作出了适时而有力的回答。  相似文献   

20.
~~“三山计划”与“南进政策”@李海涛 @张成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