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过去十年来,即从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期间,中国军事外交牢牢把握和运筹战略机遇期,全面贯彻中国的对外政策和国防政策,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认真践行"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围绕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为促进国家关系的全面发展,增进与各国军队间的友好合作关系,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促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发挥了独特战略作用。十年来,中国军事外交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始终与时俱进,始终坚持"以和为贵"的军事外交大理念,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和宽领域的军事外交大格局,并发展了面向世界、走向世界的军事外交大开放。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军事外交也将在党的指引下,继续坚持"以和为贵"的军事外交理论,完善和发展既有的军事外交格局,加大对外开放力度,践行公共外交,服务于国家总体外交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2.
中国军事外交及其国际形象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竞争加剧,一国军事外交产生的国际形象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出来。良好的国际形象有助于国家在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而消极的国际形象则可能会使一国在军事交往中处处受挫,付出更多的成本。因此,应该重视中国军事外交产生的国际形象效应,进行定位和行为判断,通过不断改进、加强中国军事外交,逐步打造了一个和平的、现代的、负责任的国家和军队形象。  相似文献   

3.
张芳 《国际展望》2014,(1):68-84
新型军事关系是新型大国关系的题中之意,是中美两国关系中的必然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中美非对称相互依存军事关系的分析,认为以敏感性与重要性、脆弱性与适应性、合作与竞争并存为主要特点,多层面不断发展的,出于相互影响和需要而非可有可无的,双方均为此付出代价和努力的军事领域的相互依存关系已然形成;提出循序消弭信任障碍、控制好外围环境的作用—反作用循环、尽快去军队形象认知模糊化、强大自身,谋求与大国匹配的军事地位认同等策略建构中美新型军事关系;提出渐进式地建立"中美+X"三边或者是"中美+NX"的多边防长会晤机制、中美军事外交中的公共外交机制、中美新型军事关系智库机制等。  相似文献   

4.
王军嘉 《工会博览》2009,(12):36-36
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轰开了中国紧锁的大门。旧式军队面对侵略者一次又一次失败。部分精英开始尝试建设一支新式军队以抵御外侮或镇压内乱。从淮军到国民党军,中国军队开始了它漫长、艰难而又曲折的近代化道路,近代中国军事教育相伴而生。福州船政学堂、保定军校,黄埔军校等一所所近代军校,李鸿章,袁世凯,蒋百里、杨杰等一些耳熟能详的名字,近代中国军事教育不仅时刻指引着中国军事近代化,并且也深深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5.
20世纪70年代末,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起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及时调整对外方针政策,把发展对外党际关系、开展政党外交推进到新的阶段。在邓小平新型党际关系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对外党际关系实现了交往对象由单一类型政党向各种类型政党的转变,交往内容由单一政治议题向包括政治、经济、党建等多议题的转变,交往目的由突出意识形态向维护国家利益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指导党的对外工作的新思想、新理念、新举措,对外党际关系由服务于国家"硬实力"建设转向更注重"软实力"建设,党际交往中由淡化意识形态转向旗帜鲜明地宣介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念,由单纯发展对外党际关系转变为推动党际关系与国际关系协同关联,中国政党外交进入新时代。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尽管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不断扩大,尤其是综合实力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是中国在西方国家受众眼中的形象却有下降的趋势。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不平衡的国际传播机制以及西方国家有意的诋毁与损害言论都是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除此以外,这种状况的形成也与自我塑造的欠缺关联密切。因此,在对外文化交流中,首先要厘清中国国家形象所表征的文化内涵,深入研究和了解西方受众的特点,与西方介质受众建立良好的关系,最为关键的是要培养既懂中国文化的内涵、又能融入当事国主流文化的对外文化交流人才。  相似文献   

7.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世界范围内政治经济制度的多元化以及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系统的支配因素,中国对外战略逐步实现了从"三个世界"到"一个世界"、从"敌友外交"到"伙伴外交"、从"意识形态外交"到"经济外交"、从"低层次对外开放"到"全方位对外开放"、从"和平共处"到"和谐共处"的适应性转变。中国对外战略的转变是中国与世界在三十年互动中完成的,是世界系统的支配因素作用与中国自觉选择的结果,它体现了和平、合作、共同发展的理念,实现了中国国家利益、国家发展目标和国际行为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两者间的协同,推动着中国和世界沿着繁荣稳定的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阐述军事对抗与军事安全互信机制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有益于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创造台海永久和平的新型军事安全战略。这种新型军事安全战略的基本特征是:把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作为根本目标,既关注如何赢得战争,也关注如何通过战争赢得和平,还关注如何防止已经建立起来的和平转化为新的战争。以此为标准检视台海各方军事安全战略可以看到:中国大陆军事安全战略实现了战略与政略的高度结合,为军事服从政治、服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台湾、美国坚持“只经不政”、“和而不解”,使其“和平愿望”难以贯彻到军事安全战略层面,是阻碍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建立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期间,美国和中国有加强军事接触的几个方面的诱因。它们包括担心双方军队可能会因偶发事件或判断错误而发生冲突,至少是美国方面有这种担心;双方都想影响对方政府的对外政策和国防政策;都希望更多了解对方的国防机构及其做法;都希望在东亚的安全环境中发挥更大影响力。需要加强高层军事对话的最紧迫问题就是海上安全问题。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人民解放军海军部队逐步由海防部队转变为远洋舰队,常常在公海上开展行动。随着中国的海军进入一贯有美国军舰巡逻的海域,美国国防部便决定仿照1972年美苏  相似文献   

10.
《国际展望》2021,13(4)
中国共产党百年对外工作是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的过程。习近平外交思想揭示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本质规律,成为新时代对外工作的行动指南。党的对外工作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具有独特作用,这源于中国共产党自身的独特性、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独特性、中国外交体制的独特性、处理对外关系基本原则的独特性。为国家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积极参与国际发展合作、推进国际社会的发展事业是党的对外工作的内在要求与重要内容。对发展问题的长期关注与中国的发展奇迹是中国共产党扩大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基础。历史和现实是理解政党外交在中国共产党对外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要维度。中国的政党外交由中国国情决定,有助于促进世界和平与繁荣、进步与和谐。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对外工作的重要内容,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方法和策略上,我们需要用更加理性、科学和专业的方式向国际社会讲述多元的中国故事与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相似文献   

11.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中国外交的发展规律,历史、辩证地认识国情、世情,科学、理性地分析中国和世界的互动关系,形成了一系列反映不同时代特点、体现中国特色的外交思想和外交理论,其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外交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外交建构了以内外一体的利益观、与时俱进的时代观和公正合理的国际体系观等为核心理念的总体思想,发展了以基本定位、战略主攻方向和善用机遇等为主要内涵的战略思维。中国外交坚持国家的社会主义属性、发展中国家地位和“结伴不结盟”的战略原则;在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方面,中国共产党在国际关系和外交上形成和发展了“战略机遇论”。中国外交注重坚持基本原则和弹性灵活处理,维护核心利益和实现互谅互让,强调通盘考虑和主张分步实施外交目标;外交政策的国际对接注重原则对接、讨论对接、内涵对接。中国外交理论坚持实事求是和唯物史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将继续在守正创新中不断发展,指引中国外交取得更大胜利,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在对外交往领域积累了丰富的思想和实践资源,这是深化中国特色政党外交理论研究,丰富外交学理论,构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的重要学理源泉。中国共产党的世界观和外交价值观一以贯之,外交思想和原则具有高度稳定性、连续性和确定性。党的外交思想坚持人民性、独立性和时代性。独立自主是中国共产党外交思想体系的基石。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开展涉港国际斗争,坚决反对与遏制任何国家和外部势力干涉香港事务和中国内政。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安全理论建设具有长期的思想准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先进的理论指导,坚持系统思维,构建大安全格局。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是中国特色国际秩序观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3.
This article assesses the utility of diplomatic sanctions in U.S. counterterrorism efforts. Through an examin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use of diplomatic sanctions in Afghanistan and Sudan in the 1990s,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diplomatic disengagement runs the danger of being more costly than beneficial. The blowback from diplomatic disengagement in counterterrorism includes, but is not limited to, the loss of valuable intelligence, a diminished public diplomacy capability, and the potential radicalization of moderates in the target regime. The article also highlights some of the general benefits of diplomatic engagement with problematic regimes and closes with recommendations aimed at enhancing the role of diplomacy in both counterterrorism and non-proliferation foreign policies.  相似文献   

14.
周厚虎 《国际展望》2012,(1):34-47,115,116
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化的进程带来了国际政治权力资源的变化,文化、科技、知识和信息等软实力资源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这不仅催生了软实力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而且也影响了国家外交形式并正改变着外交的内容,由此公共外交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软实力成为理解国际关系变化和外交政策的一个新的理论视角,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公共外交的理论支撑,而公共外交本身也是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战略路径。中美软实力战略的差异导致了双方对公共外交认知的差异。本文在比较中美软实力战略的视角下,从公共外交的主体、受体、传播内容以及传播媒介等方面来分析美国公共外交的特点,同时从这四个方面来论述中国公共外交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5.
阚道远 《国际展望》2012,(2):27-34,134
网络外交是由信息技术革命催生的新型外交方式和途径,在国际政治交往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目前中国在网络外交领域面临诸多国际压力与挑战,同时,也存在创新意识不足、运行机制滞后和技术操作生疏等内在问题和局限。在信息时代,要大力构建和提升中国网络外交战略,通过更新思维、创新体制、开发技术不断增强网络外交的软实力,积极倡导世界互联网良性治理结构,为国家和平发展和整体外交工作注入活力和动力。  相似文献   

16.
隐蔽宣传行动是美国冷战战略体系的重要一环。冷战爆发后,美国政府通过一系列重要文件确立了对苏联东欧集团实施隐蔽宣传行动的政策,并对苏联东欧集团实施了包括隐蔽的无线电广播、图书项目、释放气球、制造假消息、支持非政府组织活动和公共外交等大量隐蔽宣传行动。这些行动与其他公开宣传互相配合,潜移默化地改变了苏联集团受众的思想信念,激发了他们对现政权和社会制度的不满与对西方自由民主制度的向往,传播了各地反抗的信息,对20世纪80年代末的苏东剧变起了十分重要的滴水穿石和煽风点火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Communist and Post》2014,47(2):147-158
In this research I propose that the concept of diversionary theory provides at least a partial explanation for North Korea's conflict activities. I examine and analyze the country's data on diplomatic and military activities from 1997 to 2011 and argue that North Korea's domestic conditions influence its willingness to engage in external conflict. I also examine the impact of such external influences as UN sanctions, leadership changes in the region, national capacities of the US, South Korea and Japan, and strategic military exercises on DPRK-initiated conflicts. This study provides insight into the activities of this reclusive state and also demonstrates useful techniques that can be applied to analyze other similarly closed nations.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re are identified links between internal conditions and the Kim regime's aggressive actions between 1997 and 2011 in support of the diversionary argument. Concurrently, there is less evidence that North Korea's hostile diplomatic and military activities are based on external pressures.  相似文献   

18.
Military coups and coup attempts, as well as the establishment, or continuation, of economic/social development roles for the military far outside traditional security missions have been a part of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in Ecuador and Venezuela since 1990. The military's greater role in Ecuador and Venezuela has in part been a consequence of the failure of neoliberal and globalist policy coalitions to establish and maintain a hegemonic consensus over political power and national policy. This failure has undermined progress in orienting the military in a ‘democratic’ direction that prioritises traditional security roles under the ultimate command of civilian authorities. It has also allowed for competing models of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to emerge that draw upon nationalist or socialist models of military power and democracy.  相似文献   

19.
朴钟锦 《国际政治研究》2012,(1):149-162,10
"诗赋外交"是指在外交场合"赋诗言志",即通过吟诗作赋,表达立场、传递信息的一种外交话语方式。它源于西周,盛于春秋,相承千载,贯穿古今,其间,"赋诗"方法、诗歌内容等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但以诗代言、赋诗明志的独特外交话语方式却始终没有消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诗赋外交至今发挥着独特的外交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0.
李优坤 《国际展望》2012,(3):27-40,139,140
坚持追求国家的整体和长远利益,是邓小平"韬光养晦"战略的核心,而在追求国家利益时坚持物质和精神利益的平衡,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是"韬光养晦"战略的精髓。从这个视角出发,在三种关于"韬光养晦"战略内涵的解读中,"谦虚、低调的外交风格"的解读显然要比"战略欺骗"以及"苟且偷安"、"鸵鸟政策"的解读更符合国家利益。而从这个视角也很容易可以看出,我国当前仍然需要坚持"韬光养晦",但需要提高"有所作为"在我国外交整体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