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文采用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cs-QCA)的质化实证研究,系统考察媒体社会责任传播实践得以创新的成因及其互动关系、可能性条件组合,以及如何通过成因组合激发媒体社会责任的创新实践,从而深化对媒体社会责任概念的创新研究。在新闻传媒宣传工作理论中,本文围绕三个相关目标展开:一是从评价主体、量化标准、评价范围、结果等方面论证我国新闻界的"媒体社会责任"传播创新实践机制;二是预设互联网媒体的社会责任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新闻传媒工作所提出的理论如何指导主流媒体强化社会责任意识、推动媒体自觉履行职责及提升行业公信力;三是通过我国主流传媒业的创新改革充分倡导和规范社会责任的传播实践调适:一方面依靠新闻理想和制度机制等人为措施;另一方面从技术逻辑出发,严格科技程序的无声强制演变。  相似文献   

2.
公共新闻(或称公民新闻)在美国的兴起,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公共新闻活动与以往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同城媒介联合行动,共同设置话题,直接介入公共事务,试图解决公众关注的公共问题.公共新闻活动是对此前所有新闻学、传播学、舆论学和社会学理论的巨大冲击.它的实践和理论对于我国新闻媒介的改革具有现实借鉴意义.本文从公共新闻与舆论市场、与媒介议程设置、与我国媒介改革诸方面对公共新闻实践和理论的影响和可借鉴之处作了理论上的探讨,并从国家民族利益角度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3.
美国公共新闻运动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末并于90年代发展为一场声势浩大的反潮流新闻改革运动和民主运动,2003年开始退潮,现基本结束。公共新闻意味着公众话语权的体现与保障,对中国有较大借鉴意义。本文从公共新闻的起源、中国"公共新闻"实践等方面探讨建立公共性传媒机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金陵法律评论》2012,(6):2+163
《新闻语言学》高小方当今时代,新闻媒介已发生并还在继续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由纸质而声、光、电,由一报在手到一机在线,新闻语言的形式也随之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令人目不暇接。这本《新闻语言学》最显著的特色是:着重探讨全媒体时代新闻语言的特点。《新闻理论案例解析》周必勇本书按照新闻理论的基本体系和框架,结合当前传媒领域的重点、热点现象及问题,选取了新闻真实性、媒介功能、新闻自由、传播法规、舆论监督与舆论导向、党性原则、传媒经营、新闻理想、新闻职业  相似文献   

5.
燕茹  刘武俊 《中国司法》2006,(6):99-101
解析新闻传媒与司法的关系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新闻传播高度发达、新闻舆论监督强劲的传媒时代,同时也是一个以司法维系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彰显司法权威的司法时代。司法与传媒的交融和互动已经大势所趋,司法机关与新闻媒体打交道越来越趋于频繁。司法如何直面传媒,传媒如何监  相似文献   

6.
消费主义的思潮影响到了整个社会,也不可避免的将新闻传媒席卷其中,做为社会公器的新闻媒体,在消费社会中迷失了自己,走上了新闻消费主义的道路。当新闻娱乐化开始无处不在的时候,媒体的社会责任感也开始逐步的弱化,本文就消费主义对传媒社会责任的影响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7.
张云燕 《法制与社会》2011,(10):165-166
新闻媒体作为一种社会角色参与公共决策,是由新闻工作的特殊规律和公共决策的现实环境决定的。随着媒体力量的不断壮大,以及社会生活民主化程度的提升,媒体理应对公共决策发挥积极影响。本文通过分析新闻媒体的功能属性、媒体报道与政策议程设置、公共决策的社会环境、传媒市场化几个方面,从理论与现实的角度论述了新闻媒体参与公共决策是公共决策实现科学化、民主化不容回避的现实。  相似文献   

8.
战争报道中爱国主义与新闻专业主义的冲突是媒介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战争中,爱国主义情怀使媒体从业人员站在本国的立场报道战争,与追求公正、客观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发生冲突。这种冲突使传媒处于两难的境地。本文以媒体的战争报道为对象,对爱国主义与专业主义的内涵和冲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中国律师》2007,(6):15-15
以“法治传媒·普法宣传·和谐社会”为主体的全国法制新闻研讨会4月21日在西南政法大学举行。全国数十家专业法制媒体、电视台、广播电台和综合性报刊的法制内容负责人参加了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新闻界、法学界的专家学者围绕主题共同探讨了在新时期法治传媒如何适应新闻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张晓蕾 《政府法制》2009,(17):51-51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使新闻舆论监督成为社会良性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但是,我国的新闻界在走向法制化的同时面临着重重困难:新闻“权力”的异化、正义与良知被遗弃、部分新闻工作者没有社会责任心、假新闻泛滥、有偿新闻屡禁不止、新闻官司倍增……在保持新闻自由和社会责任的天平上,我们应该向哪一方倾斜,或者是怎样才能保持双方平衡呢?新闻活动中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11.
协商民主与公共新闻学是在西方政治学与新闻学领域兴起的对西方社会民主缺失的反思,二者皆强调公民作为主体参与政治的民主实质。大众传媒应促进公民参与公共生活,并对事关公共利益的问题作有意义的议题设置,引导公众思考和作出决策,提供公共论坛,呈现各种不同观点,积极地推动公共讨论和论辩,以推进民主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新闻职业的显著特征在于其公共性和公益性.主要表现在:新闻职业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新闻信息的生产者与提供者,在满足社会需要方面起着一种公共服务作用;同时,新闻职业作为稀缺公共资源的受托使用者,必须对社会公众承担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但在现实生活中,新闻职业公共性的实现面临着自利性和阶级性的双重挤压而陷于困境.因此,需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通过有效的途径来充分实现新闻职业的公共性.  相似文献   

13.
刘少奇同志不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领导者,为发展和丰富无产阶级的新闻思想和理论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本文略述了他近半个世纪的新闻宣传实践,论述了他在党和政府的重要领导岗位上和长期的新闻宣传实践中,以总揽全局的战略眼光,根据马列主义的新闻理论和中国具体新闻宣传的实际,就新闻媒介“桥梁说”、新闻记者的权利和义务、党和新闻工作的关系、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以及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体制和性质等方面的问题所进行的系统而卓有创见的理论思考,并通过具体论著总结了他的新闻思想和理论。文章强调刘少奇新闻思想是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传播学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当代新闻传播工作者可以从中得到许多宝贵的启示,理解和掌握他在关键时期提出的有关新闻宣传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对于当前新闻传播工作的深层次改革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闻和宣传虽然同属于信息传播的范畴,同为影响意识形态的重要形式,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两者在存在普遍联系的同时,因为各自传播内容的不同,产生了重要的差异。本文从新闻和宣传在传播内容的内在特定内容和外在传播技巧两个角度出发,比较两者的差异,并联系当今我国新闻与宣传活动中新闻与宣传不分的问题,希望在廓清新闻和宣传各自传播规律的同时,对新闻和宣传施用不同的方法论来对待,避免传播内容的错误和传播技巧的误用,以发挥两者不同的积极作用,在迥异的传播过程中产生较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5.
本文略述了列宁在无产阶级革命活动和党政领导事务中,所从事的报刊实践;概括和论述了他根据无产阶级革命和俄国当时实际的需要,对新闻工作所做的指示以及对无产阶级新闻宣传事业所做的理论思考。文章通过具体论著总结了列宁的无产阶级新闻思想。列宁新闻思想上继马克思、恩格斯新闻思想,下启中国党的三代领导核心的新闻思想。我们党历来强调的新闻的指导方针、新闻的党性原则、新闻的组织功能、新闻的舆论导向、新闻的宣传作用、新闻的群众路线、新闻的服务意识以及新闻工作与党在一定时期的目标一致性、新闻工作要为反映和指导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新闻宣传必须具有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文风等等,都源于列宁新闻思想的精髓。列宁新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其蕴涵的当代价值有着巨大的生命力,对21世纪的无产阶级新闻传播事业仍然具有指路明灯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新闻自由的主体及其法律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言论自由的主体是自然人 ,出版自由的主体是自然人和法人 ,新闻自由的主体是法人。法律应当对言论区别不同类型给以相应的保护 ;对出版自由 ,法律既要保护 ,又要限制 ,但二者的界限尚有待明确 ;法律对新闻自由在保护的同时 ,要注意它与公民个人权利、与国家权力、与公众人物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应采取不同的调整手段。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21世纪新闻传播事业大发展的背景下,论述了新闻教育机构培养高素质的新闻传播人才的几个重要问题。文章认为,改变新闻教育观念是培养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的前提。新闻教育必须实施通才教育,从单学科教育转向多学科综合教育;必须实施素质教育,从单技能教育转向素质技能综合教育;必须实施高科技教育,从廉价教育转向高投入教育。文章指出,加强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的基础。政治强、业务精是社会主义新闻传播教育的目标;多学科交叉“信息模式”是新闻传播教育的理想模式。文章强调,政治与业务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培养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的关键。新闻传播教育必须改变目前“重理论,弱实践”的状况,才能适应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Due to drastic changes in the contemporary media environment, criminology needs to examine how the experience of violence is shaped by the emerging cross-media context. We conducted a qualitative focus group study (N = 24) to explore conversations about mediated violence experiences and crime media literacy in Finland, which manifests as an advanced state of cross-media transformation. We found that the cross-media context affects how information on violence and crime is received, as people combine and contrast bits of information from traditional media, social media, alternative media, and direct personal and local knowledge. This constellation of information sources is a fertile ground for distrust, as people challenge the self-regulatory limits of ‘old media’ in reporting on crime and construe such limits as ‘downplaying’ violence. Consistent with the general ‘media-critical’ frame of mind, the interviewees saw crime news media as fear-inducing. Through a focus group of older participants (in addition to three groups of younger participants), we observed 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that reflect the dimension of change from the old monolithic media environment to the cross-media context. The new context blurs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media content and social network-based reception and is thus a game changer for media criminology.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陪都新闻教育钩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重庆新闻学教育处在当时国内的中心地位,并且,在完全西方新闻教育模式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我国新闻教育的传统模式,呈现出本土化的特点,研究当时的新闻教育思想、师资配置、课程设置,学生的学术研究、校内实践、新闻实习等方面的内容,对我们当代新闻学教育仍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