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8 毫秒
1.
问题解答     
1.《科学人生观》中所讲的“价值”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我们在讲人生价值时,首先会遇到“价值”这个概念。价值的产生是同人们的需要相联系的,可见,价值是作为关系范畴而存在的。价值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价值具有客观性。这种客观性是由客体属性和主体需要的客观性所决定的。客体  相似文献   

2.
蔡东伟 《前沿》2008,(8):46-49
本文认为真理是一种在实践中确立的“信息度”,是“社会信息体”的“真”的“多级间接存在”。“社会信息体”的历史的社会性物质性客观存在,和真理性信息是主体信息与客体信息的相互适应、复合的“符合”,证明了在信息活动意义上的真理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3.
实践自由度与价值的主体本质袁祖社一理论界关于价值本质的讨论,可谓众说纷坛。“主体说”认为,价值的本质是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客体说”认为,价值的本质在于客体的属性、功能,与是否满足主体需要无关;“关系说”认为,价值的本质是客体的属性、功能与主体需要之...  相似文献   

4.
按照唯物辩证法办事,必须坚持客观性,力戒主观性和片面性。辩证法若离开了客观性、条件性、现实性,就会失灵、失真,变成“变戏法”;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奥秘,在于坚持矛盾分析法,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的统一,这也是防止和克服片面性必须练就的基本功;产生片面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有弄清其根源,才能在工作中赢得主动权。  相似文献   

5.
金可可 《求索》2008,(9):128-130
贝克尔通过对权利的不同分类方法而提出了区分债权与物权的三个特征。就客体本身而言,物权与债权的区分是“特定的物”与“债务人及其财产”的区别;从权利的效力范围上来看,物权作为绝对权,其效力是针对一切人的,而债权作为相对权,其效力则仅针对特定人;从权利保护的方式上来看,债权的法律保护是直接的、针对客体本身的;物权的法律保护则是间接的、针对侵权第三人的,而并未直接针对其客体(物)。  相似文献   

6.
李刚 《前沿》2009,(12):31-35
理查德·罗蒂通过重新思考科学实在论的三个主要问题来达到超越传统科学实在论的目的:一是关于“不同世界”的话题;二是理论实体如电子是否实在地存在;三是“指导着科学家的工作并使他们的观点趋向一致的世界的观念”。在此基础上,罗蒂以亲和性取代客观性,试图消解科学的客观性与真理性,从而进一步弱化传统的实在论观念。科学不能排除主体性因素的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需要主体性因素作重要的补充,但是科学在本质上是合乎理性的、客观的认识活动。罗蒂试图完全否定科学的客观性与真理性的做法是行不通的。作为文化的、实践的科学只能是客观性与主体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7.
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本质丛大川关于马克思的作为历史观理解的社会发展理论,传统的教科书解释系统往往把这一理论理解成历史决定论性质的客观性理论,是社会客体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决定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不过是实现社会的客观必然性的手段,于是所谓的“唯物主义”的历...  相似文献   

8.
“80后”一度成为、社会舆论评价的焦点。解读“80后”现象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青少年的社会评价问题,可以让人们能够消除代际间的偏见,增进代际问的沟通与理解,从而建构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社会舆论环境。“80后”现象表明:人们对新生代的关注,是深层的社会忧患意识的表现;青少年的社会评价是代际评价的同义语,往往会伴随着偏见;不客观的社会评价往往不会引起新生代的认同;了解、理解新生代,是青少年社会评价客观性的前提。  相似文献   

9.
王达 《求索》2008,(5):183-184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把传统的“境界论”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境界论”中阐述了文艺内在的特质,创作主体与客体、创作方法与艺术风格、景物与情感等诸多艺术范畴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揭示了文学创作与鉴赏的内在规律,有着洞穿时代的理论价值,对于今天新时代的文学创作与鉴赏,仍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与主体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社会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向前发展的。社会规律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但同时,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生成和发生作用的。本文阐述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与主体性及其相互关系,试着解答历史过程中的主、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这一任何社会历史观都无可回避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1.
真理·客观真理·真理的客观性李校利在我国现行的哲学认识论体系中,真理即客观真理,客观真理指真理的客观性,真理、客观真理、真理的客观性是等价的范畴(以下简称等同论)。但当我们仔细考虑一番,就会发现等同论存在着相当多的逻辑悖论和理论混乱。各种观点,论据的...  相似文献   

12.
对称性:客观性的辩证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在现代科学中,对称性概念是与变换理论联系在一起的。所谓对称性,简单地说就是变换下的不变性。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考察,这里的“变换”意味着观察者及其观察观点(即所谓的参考系)的变化与过渡,因此,对称性其实就是指与观察者及其观察观点的变化无关的一种稳定性。这种稳定性作为认识论的范畴,常常被现代科学家用来表征客观性。例如,德国著名数学与科学哲学家H·魏尔在他的著作《对称》中就说过:“我们发现客观性的意思就是关于自同构变换群的不变”;著名物理学家罗森菲尔德在为量子力学的客观性作辩护时,明确地“把物理理论的客观性和它在一个适当变换群下的不变性等同起  相似文献   

13.
喻守国 《求索》2013,(6):136-138
严羽能够从禅学中拈出“妙悟”来喻诗.是因为二者在思维规律与思维方式上有相似之处。二者的差别体现在:在悟的内涵上,一为出世一为入世;在悟的途径上,一为做“加法”一为做“减法”;在悟的境界上.一为人生理想,一为审美态度。这些差别没有为我们所注意,主要原因在于比喻自身的语义变化以及中国文论范畴的模糊性:从比喻自身来看,禅喻的模糊性导致了“悟”这一意义的不确定;从中国文论本身来看。文论范畴的经验归纳性质决定了这些范畴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及其特点李海滨“世界历史”是马克思在许多著作中都提到并用于分析问题的一个重要范畴。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提出“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又指出:“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以来,作为文论核心范畴的文本被赋予了不同内涵:结构主义将文学文本视为封闭、静态的与主体无关的审美客体;解构主义将文学文本看作开放的、生成流变的和互文性的非物质存在;建构主义将文学文本作为主体生命的呈现符号和意识形态话语交织的空域。可以说,文艺理论中的文本内涵似乎处于钟摆效应中,无论是向内的文本封闭性和文本间性,还是向外的文本主体性和社会文化性,均被不同流派的论者所强调并阐发。新文本主义则抛弃文本和“世界”的二元划分,以“语境文本”范畴统合二者。追溯文本的原初意义可以发现,文本具有的物性和事性在深层维度上都浸透着语境性。文本天生具有语境依赖性,没有超语境的文本存在。文本并不是以自身作为一种存在的,而是在与其他文本的互动和关联之中生成的。文本并非对具体语境的描述,它本身就是构成具体语境的要素。以语境文本作为文学理论建构的范畴起点,可以重拾文学理论的审美价值维度、媒介多样性维度和社会文化维度。  相似文献   

16.
本文指出了“被认识”问题在今天的普遍性和紧迫性 ,主张把“被认识”作为一个认识论的基本范畴加以研究。同时说明了研究这一问题的具体科学基础以及这一问题需要研究的基本内容 :自觉发挥认识客体的能动性  相似文献   

17.
师文学 《青年论坛》2008,(1):99-102
域名作为现代企业的网上商标,企业的无形资产,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其商业价值日益显著。随之而来的是域名的“抢注”行为,导致了域名与商标的冲突。如何判断侵权,如何解决此类纠纷,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价值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价值的前提是人的需要,价值的目标和价值准则是重要的价值理论范畴,其中包括秩序、效益、自由、正义等。  相似文献   

18.
高剑平  ;仇小敏 《求索》2008,(3):40-42
文章讨论了信息论对系统科学思想史的贡献:确立了信息概念并清算了机械论;其方法表现出了深刻的哲学意义——重视“整体”与“关系”;信息离不开物质,但它与所表征客体的可分离性则带来了对世界图景的新看法,并为阐明“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这一辩证唯物论原理提供了信息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高芳 《求索》2013,(10):214-216
主体性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是我国当前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一个热点。教育价值的主体性表现为价值关系的多维性、价值意义的变动性、价值主体的创造性,主体性教育的客体性表现为价值主体需要产生的物质性、价值客体功能属性的客观性、价值中介作用方式的实践性。对当前主体性教育研究中出现的工具价值与本体价值对立、对“主体性”理解的片面化和绝对化、对宏观层面上的教育主体重视不够、对教育自身主体性的认识不足、对培养创新素质的认识不到位等问题进行反思,由此可以更加明确主体、主体性、教育主体、主体性教育等概念的内涵,并对其在理论和实践领域进一步向纵深发展提出构想。  相似文献   

20.
公安理论研究属于社会科学范畴,是公安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安事业发展进步的先导。加强和改进公安理论研究工作,要充分认识公安理论研究工作的重要性,解决好“为什么”的问题;要正确把握公安理论研究的主攻方向,解决好“做什么”的问题;要不断提升公安理论研究的层次和水平,解决好“怎么做”的问题;要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公安理论研究人才队伍,解决好“由谁做”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