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罗浩  颜钰荛 《岭南学刊》2013,(6):115-119
使用广东2005年第一次经济普查及2009年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并采用More值和向量夹角测定产业结构变动的速率,及采用产业结构超前系数测定产业升级的方向。结果发现:2004—2008年间,广东产业升级进程和速率较快,产业结构变动相比全国更为明显;省内四大区域的产业升级速度与各自经济增长速度密切相关,也与各自所处经济发展阶段有关;产业结构变动主要体现为非农化、尤其是快速的工业化,而第三产业的超前发展仍较有限,经济结构进一步走向服务业化还有待时日;制造业逐步摆脱对传统劳动密集型轻工业的依赖,朝着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的方向加快发展,产业升级趋势比较明显,与此同时,一些技术密集型行业却发展比较滞后。  相似文献   

2.
"一带一路"建设既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中国对外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也是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推力,为中国企业顺向投资提供了机遇。基于分析中国企业顺向投资市场寻求型、效率寻求型、资源寻求型三种动机类型,并在分别构建其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形成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借助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基本路径与策略。一是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和自我选择效应,推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技术进步;发挥新兴产业促长效应和全球价值链升级效应,推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效率提升;三是发挥资源补缺效应和后向关联效应,推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关联升级。  相似文献   

3.
苏南产业结构的优化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增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苏南地区要实现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下工夫。目前,苏南地区经济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经济持  相似文献   

4.
<正>产城融合发展注重产业合理布局和产业提升,强调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是推进江苏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实现"两个率先"的重要抓手。建议:一是规划先行,引领产业升级与产城融合。产业结构升级方面,用高新技术改造低附加值、高能耗的传统产业,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长壮大;产业结构调整方面,鼓励和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二是加  相似文献   

5.
京津冀三地在产业转型升级中面临产业同质化、发展资源不均等问题,应从推动区域产业结构转型、三地联合发展低碳经济、注重三地产业协同发展、加快各地区要素资源流动等方面推动京津冀一体化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尤其是进入叨年代以来,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所面临的经济形势和体制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今天所要完成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任务同”年代以前的产业结构调整有着实质性的区别,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一、由计划调整为主走向以市场调整为主计划和市场是配置资源的两种最基本的手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明显。叨年代以前的产业结构调整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的,主要解决各大类产业…  相似文献   

7.
<正>新常态下发展县域经济必须不断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一、什么是产业转型升级产业转型升级是指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合理化和现代化的过程,同时也是经济发展方式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外延扩张型向内涵提升型转变的过程。一般情况下,"转型"和"升级"可以相提并用,只是"转型"强调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的全面更新和转换,"升级"则强调在原有基础上产  相似文献   

8.
吴先满 《群众》2013,(6):28-28
伴随大规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江苏产业经济全面深入发展,产业层次升级提高,产业经济为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和江苏富民强省作出持续的重大贡献。1972年,江苏工业超过农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1989年,江苏第三产业超过农业占据国民经济第二位。江苏工业化经历初期轻纺工业和中期重化工业渐次进入中后期阶段。20125.41  相似文献   

9.
武汉城市圈已进入重化工业深化发展阶段,内生发展空间既遭遇全球经济衰退和发达国家新一轮产业产品升级的竞争和市场挤压,又面临国家发展方式转变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当前尤需把结构调整和建设两型社会作为主攻方向和重要着力点,以经济和生态良性互动为原则,有效推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绿色促进计划",谋求与重化工业主体格局链接配套的环保产业快速发展的技术路径。这是后危机时代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赢得发展的主动权的迫切需要,也是发挥湖北科教资源优势,引领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生态化调整,增强圈域乃至全省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0.
产业发展瓶颈是制约吉林老工业基地再振兴的根本。东北振兴十年间,吉林省产业结构正在按专业化方向变动,2007年开始调整速度加快,产业结构已由二一三型转变为二三一型,且第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但在第一轮东北振兴期间,吉林省的产业结构整体调整度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全国已形成的三二一型产业结构仍有较大差距,表明吉林省产业结构依然有较大的调整空间,仍需进一步调整。为实现吉林省产业转型升级,就要把握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规律,遵循产业的整体转型升级和渐进式调整的思路,既要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又要有效引导投资,实现产业梯度推进式调整。与此同时,还要瞄准产业前沿,打破经济地理局限,利用好区域内产业资源互补优势,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借助区域内开放口岸,加强区域内产业合作,拓宽发展空间,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1.
我国外资具有东部集聚的地理特征和以加工贸易为主的产业特征,这与国内地方保护的体制特征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国内市场一体化滞后于外部市场一体化的状,各地区在与国际经济贸易联系日益密切的同时,省际之间的贸易联系出现弱化的趋势,为了统筹国内经济与对外经济发展,必须在体制、投资与贸易等领域推进改革。  相似文献   

12.
孙蕾  郭恒 《中国发展》2010,10(3):82-85
辽宁沿海经济带因其明显的区位优势和优良的资源禀赋加之区域内雄厚的工业实力和发达的交通条件,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发展前景广阔。该文就提供辽宁沿海经济带经济增长动力的相关因素,即各方面投入与产出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显示:辽宁沿海经济带相关地方政府应适当增加地方项目投资;中央项目的投资应向第二、第三产业引导;外商直接投资应向第三产业倾斜,这样才能够使经济增长动力得到最大发挥。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30余年,中国从封闭半封闭状态走向对外开放。改革开放前,中外经济关系主要是对外贸易与对外经济合作。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突出体现为跨国(地区)直接投资,主要包括“引进来”与“走出去”。始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引进来”,发展到“引进来”与“走出去”并行;21世纪初,随着中国加入WTO和政策法规体系逐渐完备,中外之间的跨国(地区)投资进入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4.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可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国外学者对此已有一些理论研究.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在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技术发展基础上产业结构变革、提高产业素质、促进产业互动演进等方面推动了中国产业的优化,对此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分析研究,以期对实践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5.
杨德才  李菡 《中国发展》2012,12(5):13-18
资源、技术以及制度等因素都被认为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该文通过回顾前人相关研究文献,认为优质的资源禀赋并非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该文选取了日本及外国资源枯竭型城市作为研究样本,分别对其具体做法及成功转型经验加以归纳、分析,认为开源节流与因地制宜并重、产业多元化、产业结构升级等是成功转型的普遍做法。该文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对外国直接投资的法律保护,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投资领域的利益存在着巨大差距,使得国际社会尚未达成统一的多边投资规则。MAI为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投资法对外国直接投资的保护规划了崭新的蓝图。在平衡不同国际主体利益要求的情况下,开放市场与吸引外资是相辅相成的,构建统一的国际多边投资规则终将是国际社会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7.
我国西部以大开放促大开发的战略构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荐华 《思想战线》2001,27(1):14-18
我国在西部大开发中,应实施"东合西展、南下北上、扩大开放、促进开发"的战略构想,以大开放促大开发,以同东部和中部地区的经贸合作为重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对外开放,以进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以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的扩大,促进重点产业的发展和进出口的扩大,这是实现西部大开发各项战略目标的保证.  相似文献   

18.
2020年11月,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署,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应运而生。本文从传统贸易与价值链出发,阐述台湾与RCEP成员经贸关系和价值链联系,分析RCEP签署对台湾经济和贸易的影响,利用GTAP模型模拟RCEP关税削减对台湾岛内经济与产业的影响。结果显示:RCEP建立将导致台湾对外贸易与投资的转移,贸易条件恶化,从而对岛内各产业产出、经济增长、消费者福利带来负面冲击。同时,台湾通过后向联系参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产业将面临被替代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石光乾 《桂海论丛》2011,27(2):112-114
产业政策宏观调控的法律机制已成为宏观调控法的重要构成,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适时将"培育和发展新兴战略产业"作为应对经济危机的选择,而通过产业政策指引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发展,还存在制度性缺失和法律障碍,应健全战略性新兴产业法律规范和体系,实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法治化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国际贸易理论中的H—O模型提出各国的贸易应基于本国占优势的资源,但里昂惕夫经过研究发现涵于劳动力资源内的人力资本因素,并提出反论。里昂惕夫反论解释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有深远意义,即仅以眼下的劳动力成本低作为优势制定外贸产业政策是不能持久的。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应当立足长远,在保持当前优势的同时,积极发展多体系的集约化的外贸产业,同时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