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学刚 《学习月刊》2010,(6):130-131
一、调查分析 随着打工经济的兴起,咸丰县农村外出务工、经商人数日渐增多,许多农村学生因为父母远离而成为留守学生。留守学生所暴露的诸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将会影响个人的成长和终身发展,另一方面更会影响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留守学生的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系统特别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因此,咸丰县教育系统十分重视这项工作,自上而下做了多次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2.
刘明刚 《学习月刊》2010,(18):86-86
20十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沿海各地劳动密集型企业大量产生,吸引了众多农村过剩劳动人口涌入城市。但由于城市生活费用高昂、工作紧张等原因,这些务工人员只能将他们的孩子滞留在农村家里,南其爷奶和亲戚代为照管学习和生活。这样,就产生了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留守学生。据调查,在许多农村学校,留守学生高达50%,这些留守学生中的一多半属于问题学生,他们的成长已偏离了正常的轨道。  相似文献   

3.
我校地处县城城郊结合部,留守学生数量大,近几年来,我们对留守学生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建立专档,进行跟踪教育,在留守学生教育方面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班主任是留守学生在学校最直接的管理者,必须把留守学生作为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的一个重点,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为他们营造一个和谐优良的学习环境。  相似文献   

5.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家乡、由他人照管的正常儿童。留守儿童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由于亲人远离,缺乏家庭的亲情呵护,导致他们在思想、行为和心理上都偏离了正常的轨道。在留守儿童的种种问题中,心理健康问题尤其值得重视。因为知识的短缺可以弥补,道德的滞后可以教育,而心灵一旦迷失,则很难其对调整和扭转,长期以往,必将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全社会必须关注留守儿童,尤其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作为农村教育工作者,我们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采用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问卷(简称16PF)对湖北省五所高校的193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以考察留守经历对大学生人格形成的影响。结果发现:一是曾留守男大学生与普通男大学生在乐群性、敢为性与独立性上呈现显著差异性;二是曾留守女大学生与普通女大学生在乐群性、稳定性、忧虑性与独立性上存在着显著差异;三是曾留守男女大学生两者在幻想性、事故性和创造力强者人格因素上处于边缘显著水平,在稳定性、敏感性、怀疑性和在新环境中有成长能力的人格因素上存在着显著差异性。这表明留守经历对人格影响存在着长期效应和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7.
<正>作为贵州省唯一一个"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试点县",息烽通过一系列措施,为留守儿童筑起了健康成长的港湾。避免留守儿童被标签化,倡导"隐性关爱"留守儿童;保障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使其快乐成长;丰富留守儿童课余生活,使其不再孤单……2013年4月,息烽被全国妇联、教育部、中央文明办、中央综治办、国家卫计委5部委列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试点县"。2014年,息烽县农村留守儿童较2013年同  相似文献   

8.
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留守学生与日俱增。从留守学生心理角度看.他们中出现了胆怯、懦弱、孤僻、任性等不良心理;从德育角度看,他们出现了自私自利、容易冲动等个性特征:从智育角度看,  相似文献   

9.
威远县是劳务输出大县,每年输出劳动力15万余人,外出务工是农民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随着该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规模的扩大,父母外出而产生的"留守学生"数量不断增加,目前,该县6-15岁"留守学生"有19181人,约占全县学生总数的25%.……  相似文献   

10.
新宁县在抓未成年人教育中,关爱农村“留守孩子”,探索出“代管家长制”等管理教育“留守孩子”的成功经验。一、“代管家长制”产生的缘由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在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孩子”。这些“留守孩子”由于远离父母,虽有爷爷奶奶或亲友照顾,但成长环境令人担忧,逃学、旷课、沉溺网吧、寻衅滋事、打架斗殴等现象时有发生,他们的生活和教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因此,无论是“留守孩子”,还是有“留守孩子”的家庭,甚至整个农村社会,都迫切希望有关部门能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把这些“留守孩…  相似文献   

11.
当今外出务工或经商的农民越来越多,留守在家的农民子女教育问题成了普遍现难题,因此,要高度重视留守农民子女的教育问题,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的育人环境,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掀起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大潮,“民工潮”是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的必然结果。“民工潮”出现了规模越来越大、农民工在外地居住时间越来越长等特点。大部分农民工则选择把孩子留在家乡,使其成为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情感诸多问题显现,迫切需要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正视和逐步解决此类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成长,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实践》2021,(8)
正乌兰察布市丰镇市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创新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聚焦留守儿童群体,深入推进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帮助和服务留守儿童学习知识、强壮身体、砥砺心智,为孩子们的童年留下美好回忆。共青团丰镇市委员会联合市教体局、红十字会、关工委等相关单位,开展了关爱留守儿童系列活动之"童心向党"研学实践活动,引导青少年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怀,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4.
农村留守儿童根源于城乡二元体制,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最终解决需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安徽省是流动人口大省和劳务输出大省,农村留守儿童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都位于全国前列,需要保持高度政治清醒,强化责任担当,坚守民生情怀。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安徽省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需要大力发展乡村产业,扩大乡村创业就业机会;加强基层工作队伍建设,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合理引导社会话语体系,剔除关爱保护标签化;开展"心理扶贫",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合力相伴成长,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只有全面认识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才能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6.
正贵州留守儿童的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健康、教育水平得到很大提高,生存、发展和受保护的权利得到有力保障。数据显示,全省留守儿童数量从2015年的109.6万名减少到如今的52.4万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许多农村青壮年选择到城镇工作,由于种种原因只能把孩子留在家里,从而产生了许多留守儿童。作为劳务输出大省的贵州,留守儿童的成长和教育问题曾经令人担忧。近几年来,经过多方努力,留守儿童的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健康、教育水平得  相似文献   

17.
农村留守儿童是伴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而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生存现状及教育成长问题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关心、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高安市现有人口逾90万,农村留守儿童达31450余人,涉及1万多个家庭,对象众多,情况复杂,任务繁重,特别是在当前媒体报道留守儿童因教育缺失、监护缺位导致违法犯罪、安全事故等频发的形势下,让我们深感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迫在眉睫、责任重大。今年以来,高安市积极探索关爱留守儿童的有效途径,强力推出有针对的工作举措,努力营造全社会关爱的良  相似文献   

18.
农村留守儿童是伴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而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生存现状及教育成长问题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关心、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高安市现有人口逾90万,农村留守儿童达31450余人,涉及1万多个家庭,对象众多,情况复杂,任务繁重,特别是在当前媒体报道留守儿童因教育缺失、监护缺位导致违法犯罪、安全事故等频发的形势下,让我们深感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迫在眉睫、责任重大.今年以来,高安市积极探索关爱留守儿童的有效途径,强力推出有针对的工作举措,努力营造全社会关爱的良好氛围,合力为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撑起一片天空.  相似文献   

19.
江西省赣州市毗邻经济较发达的广东、福建等省。在全市845万人口中,外出务工人员达100余万,由此造成了一大批远离父母,由祖辈或其他亲戚朋友照管的“留守孩”。据统计,全市共有“留守孩”38.6万名,占在校初中、小学学生总数的30.9%。由于长期远离父母,一些“留守孩”的身心健康发展受到影响,在性格、品行方面表现为任性、冷漠、忧郁、多疑;以自我为中心,逆反心理严重;集体荣誉感淡薄,常有违规违纪行为;学习自觉性差,厌学情绪严重,等等。“留守孩”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2004年,赣州市启动实施了“留守孩关爱工程…  相似文献   

20.
以绥化学院为例,地方应用型高等院校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上,充分发挥大学生与留守儿童年龄差距小、充满青春活力、容易沟通交流等优势,通过大学生志愿者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和家长老师通力协作、到农村社区服务践行等关爱策略,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营造一个亲情关爱、快乐成长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