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引言英国的长期殖民统治将马来西亚的经济结构塑造成为一种畸形、片面发展的单一经济结构、以出口橡胶与锡作为其主要的经济基础。战后,特别是朝鲜战争结束以后,随着人造胶及其他代用品的出现与应用,天然橡胶和锡的价格不断趋跌,导致马来西亚经济的长期不稳定,1957-58年战后第一次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又严重地抑制了当时马来亚的橡胶、锡的出口,导致了经济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失业人口剧增。马来亚于1957年独立后,为了改变这种单一经济结构,政府采取了以发展工业化为中心的经济多元化战略。马来西亚的工业化发展过程先后经历…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的起飞,马来西亚的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并济身于世界第19大出口国。然而,去年7月爆发的金融危机对马来西亚的对外贸易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拟就近年来马来西亚的外贸发展状况和近期外贸政策调整作一分析。一、马来西亚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马来西亚自从1957年8月31日独立后,对外贸易飞速发展,马来西亚的对外贸易发展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60-1970年),60年代,马来西亚政府选择了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进口替代消费品工业。这一阶段,对外贸易规模小,发展速度缓慢。第二阶段(1971-1985年),对年代初,…  相似文献   

3.
马来西亚有30多个民族,其中三大民族是马来族、华族和印度族,1985年分别占总人口的48.7%、30.9%和8.4%.1957年从英国殖民统治下获得独立后,马来族上层掌握着国家政权,在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但其经济地位却不如印度族,更不如华族.许多论著  相似文献   

4.
马来西亚在取得独立后,为了改变殖民时期形成的畸型的经济结构,将工业化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马来西亚的工业化发展已经取得显著成就。近几年来,马来西亚经济增长继续保持强劲势头,1987-1993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82%,在亚洲仅次于中国。1993年人均收入达3280美元,是泰国的2倍,印尼的5倍,在东盟国家中仅次于文莱和新加坡。世界经济论坛的研究报告已将马来西亚列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它在其中的竞争力已超过韩国而位居第四位。上述工业化成就主要得益于马来西亚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和有关的社会政策…  相似文献   

5.
战后发展中国家的财富分配问题国外学者研究甚多,但多从经济理论角度出发加以探索。马来西亚社会财富分配则别具特色,形成马来人与华人种族之间的财富转移。自1957年独立后,马来西亚经济进入了一个纠正殖民地特性经济,发展民族经济的阶段。但不论在拉赫曼时期,还是在“新经济政策”时期,控制马来西亚政坛的马来人执政者始终如一地坚持把发展土著马来人经济放在重要的位置,不遗余力地采取各种措施以图改善占人口总数46%的马来人的经济地位。而对当地占人口比重34.5%的华人的经济则采取直接或间接的手段予  相似文献   

6.
在独立后民族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马来西亚注重发展国家资本,使之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经济成份。因此,探索马国家资本的形成、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特点与作用,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一、国家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1957年独立以来,马国家资本获得较快的发展,但它不是象印尼、缅甸或非洲、拉美一些国家那样通过“国有化”发展起来的,主要是由掌权的地主、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机器,通过下列的途径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7.
目前,马来西亚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主要是指马来西亚制造业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特别是向技术密集型转化.马来西亚大张旗鼓地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始于90年代初,其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第一,是经济向高层次发展的必然结果.自80年代后期,随着马来西亚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马来西亚一直拟摘取亚洲第五条小龙的桂冠,跻身新兴工业国之列.1991年初,马来西亚政府更是制定了《2020年宏愿》的远景规划,进一步提出到2020年将马来西亚建成工业化先进国家.无论是新兴工业国,或是工业化先进国家,均要求推进技术发展,增强经济竞争力.第二,是马来西亚劳力严重短缺的客观要求.随着马来西亚经济的持续发展,马来西亚过  相似文献   

8.
马来西亚的代替进口工业化政策推行到六十年代末期便受到国内市场的局限,加上它的初级产品出口由于贸易条件恶化的影响,出口量的增长不能相应地增加其出口外汇收入,大量的劳动力等待就业等等困难。因此,马来西亚虽然在第一个五年经济发展计划期间(1965年至1970年)仍然发展代替进口工业,但实际上它在1978年便开始把它的工业化方针从发展代替进口工业转向发展面向出口工业。接着马来西亚政府在第二个五年经济发展计划(1971年至1975年)中,明确提出发展面向出口工业化的方针。与此同  相似文献   

9.
对外资一視同仁的工业化政策 1959年新加坡在获得自治后不久,便开始实行五年经济计划。该计划的目的在于发展工业化以增加就业机会、发展代替进口工业、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并以工业化来推动国民经济发展。这与周围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计划相比较,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可是,新加坡在1965年脱离马来西亚独立后,就改变了它原先采取的工业化政策的  相似文献   

10.
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马来西亚非常成功地实行了一项以劳力密集型产品出口为基础的工业政策。此项工业政策强调工业化是短期内获得提高收入、创造就业机会和增加外汇储备或收入诸效益的手段。八十年代,马来西亚将关注有活力而又独立的工业部门的长期发展,强调发展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