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九大报告关于"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内容,思想深邃,字字珠玑,既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的经典文献,又是一篇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的行动纲领。从"马克思主义阶级属性、党的初心、小康社会、中国历史"四个维度来理解十九大报告关于"民生和社会治理"的精神实质,我们会得到更加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并把"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作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关系到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当前,在利益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思想文化多元化的形势下,创新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创新和改进社会治理方  相似文献   

3.
朱有志  贺培育  黄海 《求是》2012,(10):54-56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近年来,湖南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加快民生建设步伐,构建和谐社会,让改革发展成  相似文献   

4.
郭文祥 《实践》2013,(6):14-16
党的十八大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确立了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强调了加强社会建设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保障作用,并以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为内容对加强社会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把社会建设的理论创新推进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为此,我们要结合内蒙古社会建设的实际,从保障和改善民  相似文献   

5.
麻勇斌 《当代贵州》2017,(48):36-37
正按照党的十九大作出的伟大部署,苦干实干加油干,我们一定能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伟大征程中不断创造新的辉煌。习近平同志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这个部分,专门列题"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论述脱贫攻坚,要求"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  相似文献   

6.
何学军 《唯实》2018,(7):46-49
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被称为"经济皇冠上的一颗钻石",未来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着力点。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部分,明确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求。  相似文献   

7.
乌鲁木齐市作为中国西部的少数民族聚居城市,经济相对发展不足,社会稳定和社会建设面临诸多挑战,紧紧围绕长治久安抓发展,其"民生"改善对乌鲁木齐社会治理创新具有更为特殊的意义。通过调研,对以"民生"改善为重点的乌鲁木齐社会治理创新的内容做了现状分析和总结,结合区情、市情、民情,挖掘潜在的能力,找出问题症结,在治理主体多元化、民情民意沟通、法律保障及社会民生领域的各项体制机制等方面研究和思考,提出具有现实性的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8.
《实践》2015,(1):60-61
<正>2014年,自治区民政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九届十一、十二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围绕自治区中心工作和"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各项任务,积极发挥民政部门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实现了民政事业的科学健康有序发展。民生保障水平有了新的提高,通过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灾害救助、特困供养等政策措施,使221.5万个民政基本保障对象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养老服务机构建  相似文献   

9.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7月考察吉林时强调指出,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民生是"指南针"。这一思想对长春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破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建设幸福长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当前长春市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亟需破解的难题社会事业公共服务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十三五"是长春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0.
正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保障和改善民生是青海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定要高度重视,全力抓好。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也是青海民生建设关键期。我省结合省情作出了一系  相似文献   

11.
正"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是十九大报告重点论述的一个方面,明确将其定位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中,"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都是重要的评价指标。由此可以推导,民生建设水平的提高将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成就巨大,但不可否认,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2.
<正>记者: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及保障和改善民生。请您谈谈在我区如何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贯彻落实讲话精神?杜正彬: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讲话中指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党委领导、政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指出要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中共南明区委组织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加强党建推动社区管理,使社区管理有了可观的改变。  相似文献   

14.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这是党的十七大报告在社会建设中强调的一个重点.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事关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长远发展,我们必须注重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相似文献   

15.
十九大报告关于新时代党的社会建设的重要论述具有明晰的逻辑思路:在根本原则上主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及社会建设领域突出问题是其现实依据,"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其主要任务,建设社会现代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其目标方向,中国共产党是其推进力量。新时代党的社会建设思路具有内在的逻辑性,聚焦政权"为什么人的问题",在主线、出发点、主题、演进方向以及主体上形成了系统的逻辑架构。  相似文献   

16.
牛磊 《党课参考》2023,(Z1):190-199
<正>学原文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平安中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  相似文献   

17.
正黔南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强化统筹,勇于创新,抓好抓实突出问题解决和关键环节突破,全力推动走出一条符合黔南发展实际的民生新路子。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视察时指出:"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生活水平,直接关系到贵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深刻地阐明了民生工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进程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全党全国人民行动起来,就一定能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为新时期加强社会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探索出了新路径.加强社会建设,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实现改善民生与创新社会管理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9.
袁凌云 《理论导报》2013,(3):12-12,22
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公平”“共享”等词语成为报告中的高频词,这是我党以人为本理念的进一步升华,也是党将以更大力度改善民生的明确信号。因此,在今后工作中,要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社会建设重点不动摇,始终坚持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为群众提供日益全面、优质的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治理的背景发生了历史性改变,表现为以国家权力和乡村社会权力关系变化为主线的社会治理体制的完善、以资源流动转向为标志的城乡关系的改善、以问题为导向的农村改革梯级深化、以农民分化和组织重构为特征的农村社会结构深刻变化等。这种背景变化使我国乡村治理出现了一些明显的转型趋向,主要表现为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聚焦"治理有效"导向、注重组织和制度建设及能力提升、加强城乡治理资源统合运用、突出文化引领与"三治"结合等。为适应背景变化和转型趋向,我国乡村治理必须要塑造党组织领导下的多元主体有效协同共治格局、全面加强乡村治理组织和制度建设及能力提升、大力提高农村民生改善精准性和实效性、统合运用城乡治理资源、着力提高文化引领和"三治"结合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