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中共“三大”究竟应该划归在哪一个历史时期和陈独秀在中共“三大”上是否提出过“一切工作归国民党”,这两个问题值得探讨。中共“三大”应划归在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陈独秀在中共“三大”上没有讲过“一切工作归国民党”。  相似文献   

2.
成仿吾(1897-1984),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和社会科学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他早年求学日本,同郭沫若、郁达夫等一起组织著名的文学社团“创造社”。1928年他在巴黎参加中国共产党,编辑中共柏林、巴黎支部机关刊物《赤光》,翻译《共产党宣言》。回国后他在党的宣传、文教战线任职,参加过长征,曾任陕北公学校长。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东北师范大学校长等职。1958至1974年,任山东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  相似文献   

3.
一九二一年七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陈独秀没有出席党的“一大”,却被选为中央局书记,对于这个问题,曾有不同的解释,但是,只要对陈独秀在“一大前的活动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不难看出:陈独秀当选为“一大”总书记决非偶然。 一、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 辛亥革命以后,民国徒有虚名,在反动军阀统治下,专制横行,民族危机加深,封建的伦理思想依然严重的束缚着人们的手脚。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急进民主主义  相似文献   

4.
新近翻看一本中国近代史图册,看到“五四”群英那一张张朝气蓬勃的面庞,不禁为他们的年轻而讶异。 “五四”群英中最著名的如: 陈独秀,37岁。他创办的著名的《新青年》,是当时最有影响的杂志,成为“五四”青年反帝反封建的重镇; 胡适,25岁,白话文运动的主将。持论稳健的他与极富革命性的陈独秀相配和,成为新文化运动  相似文献   

5.
建党小知识     
《人事天地》2011,(7):57-57
名称 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早期组织。1920年9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的《对于时局之我见》一文中,曾称“吾党”为“社会党”,后来才改称为“共产党”。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产物。”(胡乔木:《中国共产党三十年))天津党团组织的创建是天津工人运动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相结合的产物。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创为天津党组织的创建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今年,是李大剖烈士诞辰11o周年,特写此文以示纪念。一、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为天津党团组织的创建奠定了思想基础李大树同志从19O7年到1913年在天津北洋法政学堂刻苦攻读了六年,后留学日本。1916年初,他归国后是在中国兴起的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回91…  相似文献   

7.
有人说:“五四”新文化运动,反传统反得大彻底,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断层。有不少人迎和此说。我却不能理解,不知道何来“断层”!, 大概也是多年来讲起“五四”新文化运动时,讲得太热闹了:似乎舞台大幕一开,锣鼓喧天,陈独秀、胡适、钱玄同、鲁迅、周作人、刘半农等大将,一个接一个出场,率领千军万马,把旧势力杀得落花流水,  相似文献   

8.
宋士锋 《工会论坛》2011,17(1):144-146
陈独秀、李大钊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建者,毛泽东、张太雷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创建人之一,已得到了普遍认可。经过研究发现,这都是从党的组织创建方面来说的,而从党的思想创建方面看,瞿秋自足党的思想创始人之一,而且是主要的思想创始人。尽管党中央肯定了瞿秋白“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但并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指明这一点,具有特别的历史性和现实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陈独秀在1915年创办《青年杂志》(次年改为《新青年》)为发端,以“五四”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为高潮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距今已有七八十个年头了。从二三十年代关于“全盘西化”与“中国本位”的文化问题论争,到四十年代关于文艺大众化和民族形式的讨论,从六十年代“兴无灭资”,“反修防修”的”无产  相似文献   

10.
这是鲜为人知的光辉一页.在中共“一大”的安全保卫工作中,青年女性工会悟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她的勇敢、机智和无限忠诚.她是浙江嘉兴人.求学时期就接受了李大别、陈独秀、李达等人的影响.1920年成为陈独秀倡导成立的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批团员.她参加了“五四”以前进步妇女徐宗汉等人在上海组织的“上海中华女界联合会”,并担任该会主办的《妇女声》半月刊的编辑,经常到工厂对女工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鼓动工作.从而促进了妇女的觉醒和妇女解放的斗争  相似文献   

11.
新文化运动前后,个人主义话语在不断变化的历史语境中发生了深刻的意义演变。在杜亚泉那里,个人主义被视为儒家思想的现代版;在陈独秀那里,它又成为了传统文化的对立面。就这样,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论者为了使其服务于特定的政治目的,不断地对个人主义话语进行着再创造。  相似文献   

12.
杜亚泉是"五四"文化论争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因为主张"文化调和论"而被视为新文化运动的对立面。学界对杜亚泉的关注和研究主要集中在他与陈独秀的文化论战或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关系上,即主要是他的文化观。对于他的政治思想,却少有论述。杜亚泉理性的政治思想,主要包括他的国家观、政治革命观、共和政体观和理性的政治思维。从杜亚泉对国家的分析,对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区分,可以得出杜亚泉是一个理性的、现实的政治思想家,他的政治革命与共和政治思想以及理性的政治思维,对我们今天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实践仍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何孟雄是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在中共早期历史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是中国第一批信仰马列的人,参与了中共早期党组织创建,是我党历史上最早的党员之一。他领导过北方早期工人运动,积极促进国共合作,开创江苏农民运动新局面,较早地阐发了农民游击战争思想,与中共早期"左"倾错误路线进行坚决斗争,在狱中表现出高度的党性,对党忠诚,为党的事业英勇献身。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作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有力保证。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工作,不断以新精神、新要求与时俱进地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取得了宝贵经验。这些经验如下: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反腐倡廉实践;围绕中心工作推进反腐倡廉实践;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开创反腐倡廉新局面;遵循反腐倡廉工作的规律;建立长效机制提高制度执行力;加强党的领导和自身建设是反腐倡廉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5.
陈云对中国共产党的建设贡献卓著,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期间,他对党的建设问题有全面而深入的理论思考,其主要特点体现在他在思考党的建设问题时的整体性、开放性、预见性、深刻性、指导性、针对性方面。这些特点,对今天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提高执政能力,仍然很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从生产力发展视角来研究五四运动,主要从两个方面:一是从生产力发展的视角来探讨五四爱国运动发生、发展的起源;二是研究五四新文化运动对社会生产力发展所起的作用。生产力发展对于五四爱国运动的作用是显性的,当时生产力发展的落后状况是导致爱国运动爆发的经济根源,而五四爱国运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执政自觉是决定政党执政成败的重要思想前提,虽然它并不是每一个现代执政党都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但对于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通过暴力革命取得政权的政党而言.能否真正在思想上完成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身份转换(而不仅仅是获得执政地位),从而自觉遵循政党执政的一般规律治国理政.可以说事关成败生死。中国共产党60多年执政的坎坷历程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之后.国际环境的深刻变化和国内形势的日益复杂,无疑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如何不断提高执政自觉.建设一个真正强大的执政党.这些都需要从历史中汲墩经验教训与智慧.  相似文献   

18.
陈云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久经考验的卓越领导人。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陈云同志对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从理论到实践都有重大建树,提出了许多具有深远意义的思想。他认为,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奋发学习,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把思想方法搞对头;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并终身为之奋斗;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人民谋利益;严守党的纪律,自觉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这些思想是他党建思想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列主义党建学说和中国共产党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建党学说中关于党员队伍建设的理论。陈云的共产党员先进性思想,对于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维护党的纯洁性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从局部执政到全国执政的发展历程。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执政经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剖析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建立前的局部执政,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30年从自在执政到自觉执政转变的两大阶段,党的主要执政经验是:必须重视民心、民主、民生;必须统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必须处理好执政党与政权、执政党与参政党、执政党与社会(人民群众)、执政党与法律等重大关系;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的重大政治使命是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从历史视角解析这一政治使命,就必须梳理清楚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计划)的历史脉络。这一脉络体现在我们党执政以来领导制定"一五"计划到"十二五"规划的整个过程,从中我们可以概括得出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计划)的一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