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在“90后”青少年生活中出现了火星文字这样一种特殊语言符号,且在青少年中间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通过对该文化新现象进行的调查分析,应理性对待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和指导,以利于社会主义文化的和谐构建。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是社会中最活跃的群体,当以青少年群体为研究对象的青少年研究进入新的时代与社会环境中,以往的研究视野也应有所拓宽与创新。上个世纪70年代前:青年群体庞大,研究者极少;70年代后:青年虽然吸引了学界目光,但并没引起关注。而对“80后”的研究则是:从果断定论其为“垮掉的一代”到尴尬反思其为“鸟巢一代”,这促使青少年研究出现了目前从高调走向低调,谨慎对待“90后”研究的状况。实际上我们也需要从主观走向客观,理性对待“90后”研究,具体而言做到:理性——全面关注;客观——平等对待;公正——研究对象的扩展。  相似文献   

3.
“90后”青少年群体的犯罪问题正逐步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他们在犯罪形式与手段上由于受到网络世界的影响,所产生的社会危害性更大。文章从一起“90后”青少年团伙犯罪个案入手,试图从心理学角度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机制进行分析与讨论,以期为社会预防矫正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灰色文化”作为一种社会非主导价值体系而存在,对青少年不良人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它以形式的感官刺激功能、游戏功能和娱乐功能,不断地削弱主导文化中的道德理性、审美价值、思想深度、终极关怀等内涵,将青少年塑造成具有玩世不恭、过度消费、行为不检点、缺乏理想等个性特征或反社会人格,以致于最终脱离社会主导文化,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大力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切实加强和改善党对文化传播者的领导;正确把握文化选择的向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加强文化劝导力度,提高青少年对“灰色文化”的“免疫力”。这不仅能够有效地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而且也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随着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网络文化日益壮大,网吧也以雨后春笋之势,汇成网络文化主流,渗透人们学习、生活、工作等各个领域,构筑了一条通往信息时代的文明之路。然而,揭开浮华面纱,透视网吧背后,却发现一些未成年人因迷恋上网,最终荒废学业,走向歧途。于是,有人称网吧是当今社会的“电子海洛因”,毒害青少年一代。  相似文献   

6.
《上海支部生活》2011,(2):48-49
公民监督权以前被认为是写在纸上的权利,但是网络的兴起,为公民监督权的行使提供了更为现实的平台。  相似文献   

7.
Mentorship Program,澳门特区政府教育暨青年局译为“师友计划”,其内容是训练参加者成为青少年的生涯导师,他们的责任是运用自己的经验,协助参加计划的青少年思考人生的方向,他们需要经常联络参加计划的青少年,及与他们保持亦师亦友的关系。生涯导师会透过此关系,与参加计划的青少年分享成长心得,师友也可以是青少年的成长模范。数年前,教青局把师友计划的理念引进澳门,并拨款给不同的青年服务组织,推动师友计划在澳门试行。其中获得拨款的鲍思高青年村机构邀请笔者为其“成长友伴”计划进行独立评鉴研究,该研究以焦点小组及深度访谈方式进行质性研究,目的是深入探讨师友关系的内涵和探讨训练的实施与效果。  相似文献   

8.
当前,青少年疯狂"追星"的极端案例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青少年疯狂"追星"的心理失衡症状,严重影响着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现从学生、家长、社会的角度和青少年心理层面提出引导性对策,倡导青少年文明、健康、适度"追星"。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由此出现了大量的空巢家庭和农村留守青少年。这些青少年由于缺少家庭的亲情关怀和父母的有力监管,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之路。因此,增强对留守青少年的家庭保护功能对于遏制青少年犯罪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大量农村务工人员向城市的转移,农村家庭中普遍出现“空巢”现象,而由此带来的留守青少年犯罪现象也日益突出。本文以G市为例,对“空巢”家庭中留守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0.
问题行为一直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既不利于青少年自身的成长,也对社会和他人产生不良的影响。传统的解决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此,有必要尝试从抗逆力角度来重新解读青少年的问题行为,并以全新的角度探索对问题行为的解决方式。  相似文献   

11.
杨昕 《青年探索》2009,(3):83-87
在当代,流行文化已经成为影响“80后”青少年道德发展的重要因素。从现实的表现来看,流行文化对“80后”青少年道德发展的影响既起到能动的建构作用,又构成了消极的解构作用。在这种双重影响下,“80后”青少年的道德发展呈现出多重趋向,展现出与时代互动的发展特色。  相似文献   

12.
《大连干部学刊》2013,(4):62-63
网络发展到今天,已经把社会变成了一张真正的“网”。在这张无形的、海量的“网”下面,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网民的眼睛。从“替谁说话”到“艳照门”、“日记门”.从“天价烟”到“手表哥”……五花八门的网络事件频发迭出,官员一不小心就会陷入各种各样的“网络门”,甚至会因此而落马。  相似文献   

13.
经常在网上冲浪的人会发现,网络真是个五光十色的万花筒,有时即使是沉重的悲剧,也会因其喜剧色彩而蹿红。像近年来留在网上和人们口边的“余含泪”、“范跑跑”、“躲猫猫”……如果没有它们网络该是何等的寂寞!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在六省市所做的调查研究,发现青少年在"中性化"接受程度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并且分析了对"中性化"接受程度产生影响的诸多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应更加重视对女性青少年的性别角色引导;将性别角色教育纳入学校正式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家庭和媒体在青少年性别角色教育中的正面导向作用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恐怖灵异类作品在大学校园日趋盛行,“恐怖灵异文化”已成为“80后”青少年追逐的“另类时尚”,其对“80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在调查恐怖灵异类作品对“80后”青少年影响的基础上,对该现象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初步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研究表明,“问题青少年”队伍的扩大与未成年人“心理问题人群”的增加成正相关。而心理学干预矫治方法在我国的社会矫治工作中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和探索性课题。因此,厘清“问题青少年”矫治的心理学机理,加强“问题青少年”矫治的心理学干预,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7.
论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亚文化的“新风格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出现,青少年亚文化逐渐借助、渗透于新媒体,在符号表达时出现了“新风格化”,青少年亚文化在价值观、社会观、个性追求、娱乐精神等方面都出现了“新风格化”。在文化意义上,“新风格化”与主流文化既存在着矛盾与抵抗,也存在着联系,同时,“新风格化”也在引领着新的主流。  相似文献   

18.
陈清 《青年论坛》2010,(2):97-100
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已对个人隐私权构成极大的挑战。“艳照门”事件凸显个人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漏洞。对此,应制定专门的网络隐私保护法,同时要加强行业自律,还要普及法律知识,提高网络用户的法律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9.
钟建华 《前沿》2013,(22):125-126
“三俗”文化的流行,扭曲了社会的主流价值,颠覆了人们的道德底线,造成了人们价值虚无,给广大青少年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本文从“三俗”文化的界定入手,分析了三俗文化对青少年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青少年的人生观树立和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等四个方面带来了负面影响,从而提出政府、媒体、青少年三方面共同着手,消除三俗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郭清秀 《人民论坛》2023,(22):107-109
当代青年被认为是网络社会的原住民,相较于其他群体,其更容易受网络的影响。近年来,青年“摸鱼”行为引发了大众持续关注与讨论。个别青年“摸鱼”是欲达而不求速、从众的比较、“反卷”的表达等社会心态的反映,源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思政课参与不足以及错误义利观误导等因素。个别青年陷入“摸鱼”误区,既有个人原因,也有社会整体环境因素。助力青年走出“摸鱼”泥淖,需要国家、学校、家庭等多方合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