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联解体后和平演变的首要目标是中国。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媒介即意识形态,网络媒介本身所具有的意识形态功能,使其成为和平演变的新阵地和新载体。和平演变的核心是意识形态的争夺,实质是对人思想文化的争夺。网络和平演变之下的意识形态安全形势严峻:西方话语霸权主导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中心被消解;西化思潮在网络上的肆意传播使主流意识形态的解释力受到极大挑战;两个舆论场的对立造成社会的割裂。要想赢得网络意识形态斗争,防止和平演变,就要做到:解构西方话语框架,大力建构独立自主的话语体系;力求主导议程设置,提升中国话语的传播力;坚持"三个自信",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解释力;统筹"两个舆论场",弥合社会裂痕;进行舆情监测与引导,全面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2.
全媒体的快速发展促使信息传播呈现出“现象级”变革,实现了由以往的“人找信息”向“信息找人”转变,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提供了新境遇。与此同时,全媒体场域中的多元思潮、推荐算法、“过滤气泡”“信息茧房”,不断遮蔽着作为“普遍适用参照点”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主导力、整合力、传导力和效用力。为了进一步提高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实效,必须坚持一元主导、规范技术驱动、加大优质供给、提升媒介素养,构筑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突破路径,让全媒体服务于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建设。  相似文献   

3.
陈永刚 《理论导刊》2022,(9):104-109
历史虚无主义借助媒介智能化趋势,不断变换抹黑和歪曲“四史”的叙事手段,表现为媒介融合化覆盖与话语大众化浸染、信息扁平化传播与算法精准化推荐、内容碎片化渗透与形式多样化吸引,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和迷惑性。其危害机理在于以谬误理论逻辑挑战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以歪曲“四史”干扰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建构、以西方价值渗透侵蚀核心价值观思想共识、以数智技术推荐抢占主流意识形态网络阵地。为此,应强化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主体作用力、增强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内容吸引力、提升信息受众网络素养、构建网络渗透的风险防范机制,靶向批判和有效应对历史虚无主义在媒介智能化场域的渗透。  相似文献   

4.
在网络空间成为国家继陆、海、空、天四个疆域之后的"第五疆域"之后,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呈现出新特征新变化。直面现实,当前我国网络空间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存在着传播力受到很大限制、控制力受到严重削弱、主导力受到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消解、话语权受到西方"话语霸权"的挤压和冲击等方面的问题与挑战。因此,应大力加强党在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建设、创新和领导干部网络意识形态能力提升等方面予以推进。  相似文献   

5.
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生长于互联网发展的"无界"态势和意识形态领域"有界"社会思潮的边界夹缝中,是建设网络强国和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题中之义。网络空间具有虚拟性、共享性、主体性等特征,致使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遭遇分散化的困境。着眼于意识形态功能化的战略考量,需要提升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政治主导力、经济支撑力、文化聚合力和交往影响力。具体而言,要深化以"权力—知识—话语"为有效手段的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再生产,增强政治公信力、理论供给力、舆论引导力,培育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主流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6.
周静  刘乐舟 《理论导刊》2021,(2):100-107
发生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是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热点时刻"。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面临着国际意识形态斗争加剧、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分化、个体意识结构严重失衡等场域困境,因此必须在传播理念、传播话语、传播模式上与时俱进,主动应变。同时,主流意识形态的根本性质决定了其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传播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的理论根基不能变、实现社会共同价值引领的功能定位不能变、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认同路径不能变、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价值向度不能变。实践中必须牢牢把握"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既创新求变,又以不变应万变,共同推进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7.
网络社会的到来从根本上改变了意识形态的生产方式与传播机制,网络意识形态的感性化传播已经成为广泛存在的社会现象。议题、算法与编码的资本驱动,媒介、网民与社会的主体互动,技术、文化与权力的现实运动,凸显了网络意识形态感性化传播机制的重大变化。网络意识形态的感性化传播通过"质询、赋权、资本运行"的方式影响着社会价值体系和权力结构,并日益成为关乎社会治理的重大现实问题。鉴于此,优化议题设置模式、完善网络制度建设、构建媒介素养教育、拓展文化传播渠道是当前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8.
林辰 《理论探索》2024,(1):73-80
人工智能与大众传媒的深度联姻重构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环境,改变了传统的话语权利生成逻辑,拓展了新的社会政治空间,正在形成并不断演化的智媒时代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场域产生了冲击影响,如“信息茧房”“算法黑箱”等加剧群体区隔化,“把关人”缺位失效引发价值偏离风险,“致瘾性”机制导致群体生活疏离,“泛娱乐化”消解主体的理性认知等。这些冲击影响使得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有效应对这些现实挑战,须采用畅通传播途径、优化传播内容、加强网络治理、创新传播方式等措施,稳步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力、引领力、穿透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9.
大众话语是意识形态传播的载体与必然要求。伴随着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和西方社会意识形态的渗透,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大众话语领域面临主导地位动摇、影响力减弱的边缘化风险。重新建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大众话语体系,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的说服力和吸引力势在必行。为此,我们应积极探索大众话语的构建路径,坚持时代性与创新性、竞争性与开放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价值诉求,防范化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被边缘化的风险,在与非主流意识形态共生与交锋中建立和保持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全媒体时代,信息技术的升级和网民数量的激增致使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复杂性明显增加、对抗性持续增强,舆论影响力愈发强大。“狂热追捧”“千夫所指”“道德审判”“道德绑架”“口诛笔伐”“人肉搜索”“舆论反转”“情绪反转”等网络极端行为层出不穷,冲击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威,挤压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空间,抢占主流意识形态发声先机,削弱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认同,成为危及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变量”。对此,应以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引领力为主方向,不断优化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内容供给,放大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声量,捍卫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空间,瞄准“群体极化”、打破“群体盲从”、狙击“网络恶语”,全面赋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破壁入圈”,筑牢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线。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有赖于塑造理论权威,使其在与政治权威的结合中确立在国家及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并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然而,随着时代发展的加速,多元意识形态的挑战、理论供给的滞后及诊断力批判力的"缺席"等使其理论权威遭遇挑战,致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遭受威胁。基于此,亟需实现有价值的理论创新并向意识形态转化,重点是加强意识形态生产的复兴和意识形态话语的重构,以重塑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权威,从而支撑和强化其政治权威,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建设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实现要完成意识形态加工、传递、吸收和影响等一系列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与以处理信息为目的的信息系统工作流程存在相似性。遵循“信息系统论”思路,从输入、处理、输出、反馈和控制五个维度剖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构成要素可以发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本质上是一个系统合成力,理论前瞻力、政党领导力、媒介传播力、话语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基本要素。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前瞻力是引领力的资源输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负责引领力的调控处理,媒介传播力是引领力能量输出的关键因子,话语影响力是引领力的现实反馈,舆论引导力对引领力具有控制效力。  相似文献   

13.
意识形态根据主体时空背景的不同可以划分为社会意识形态、政党意识形态和国家意识形态三个场域。"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语境中想要凸显的"主流"应该是社会场域中的主流。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毫无疑问是我国官方的主导意识形态,但官方的主导意识形态并不天然就是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主导"与"主流"之间潜藏着巨大的建设空间。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从场域定位来看,其本质就是要把中国共产党的主导意识形态建设成为社会场域中的主流意识形态,以使其在价值多元的社会意识形态竞争中居于主导性的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14.
主流意识形态通过"单位体制"进行传播是一种典型的"在场"传播。随着"单位体制"的解体,主流意识形态"在场"传播也趋于失效。在此过程中,由于现代传媒的快速发展和思想政治工作部门对其的重视与运用,主流意识形态进入了"缺场"传播时代。"缺场"传播方式对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既是一种机遇,又蕴含着巨大风险。为有效规避"缺场"传播的风险,主流意识形态应着力提升自己在"缺场"传播环境中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表现出话语主导权的弱化、话语解释力不足、吸引力不够等多重困境,诸多困境的存在源于多元文化与社会信息化的挑战、话语内容的滞后与不适及话语方式手段的传统单调。意识形态工作者应努力研究话语发展和传播规律,积极探索破解话语困境、提升话语能力的有效路径: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加强话语内容供给、优化话语方式与手段,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影响力和认同度。  相似文献   

16.
李森  李明 《理论导刊》2023,(1):106-112
视觉文化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提供了新的理论视域和实践指向。一方面,它凭借感性形象呈现意识形态内容,通过主体询唤建构意识形态认同,借助融入日常生活实现意识形态渗透;另一方面,它也使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面临视觉表达泛娱乐化、视觉消费符号化、视觉文化多元化等风险挑战。为了进一步加强主流意识形态视觉化传播实效,推动主流意识形态的高效传播,亟须强化视觉图像叙事、增强视觉信息把控能力、规范视觉文化秩序。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21,(6)
自媒体的兴起引发了传播方式的重大变革,传播场域话语权力关系随之变化,在用户与技术双重优势的加持下,自媒体平台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并以信息推送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由于缺乏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自媒体场域内各种社会思潮纷繁复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社会成员的思想混乱,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基于此,必须坚持立破并举,在探寻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路径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推动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重构。  相似文献   

18.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关系到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与管理权。高校应当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的意识形态传播属性和独具优势的传播特征,将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打造成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建设的重要阵地,强化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为此,在坚持正确指导思想的前提下,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应注重内容建设,强化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转变话语表达方式,增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效果;走入学生生活,提升主流意识形态感染力量;打造校际共享联动平台,拓展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范围。  相似文献   

19.
作为数字媒介时代的新型文化景观,数字参与文化凭借知识共建、经验共享与记忆共铸,融入社会权力机制并赋予意义生成群体“自决”属性,进而成为社会观念的构序者。在重绎生产、传播、身份与行动逻辑中,数字参与文化一方面实现了激发集体智慧、延展感官体验、革新交往范式、赋能民主实践等正效应,但另一方面又带来诱发意识形态风险的负效应,“围猎式”文本创作消解意识形态话语权威,交互式场景传输阻滞意识形态信息流通,趣缘性圈层交往分化意识形态价值认同,无序化集体行动弱化意识形态实践引领。对此,须以理性审思祛魅“参与”,在主体层面加强媒介素养培育,在介质层面促进模因复制流通,在方式层面推进主流价值共创,在制度层面建立健全法治规范,共同化解数字参与文化的意识形态风险,实现二者良性互动、协同共进。  相似文献   

20.
民间话语模式既是现实社会存在与结构的反映,也是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生动写照。研究网络热点事件中民间话语构建模式与特征,对于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中弘扬的有效性意义重大。本文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采用多重个案探索性研究方法,对网络热点事件民间话语文本进行数据采集、分析与处理,在话语词频、社会语义网络分析的基础上,挖掘民间话语模式与风格的本质特征,为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中弘扬提供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