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当今全球生态治理仍处于"西强东弱"的话语体系格局之下,党的十八大把建设生态文明提升到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自觉和政治追求。当前人类文明形态正处于变革之际,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是历史的必然,这是中国加强生态文明话语权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基于相关研究,必须旗帜鲜明地指出,生态文明是中国语境下产生的原创性词汇,生态文明命题源于社会主义中国;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是内在统一的,资本主义没有真正的生态文明及其建设;后发国家可以跨越工业文明的"卡夫丁峡谷",实现文明形态的跨越发展,直接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文明观建立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这一哲学基础之上,他们围绕社会的未来发展和人的解放这一主题,运用批判的武器叙说了社会文明的演进和未来走向。他们对社会文明的描述不是"冥思式的抚慰",而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自由人联合体"的世界是马克思恩格斯以消除资本主义体系下的文明悖论为旨归,遵循文明演进规律而发现的更高阶段的社会文明形态。他们关于社会文明的叙说为我国当下的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和方法论上的指导。  相似文献   

3.
粟莉 《理论导刊》2018,(11):39-44
习近平总书记热切关注新时代人类文明发展走向,他立足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立足于五千年悠久的中华文化传承,科学把握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时代潮流,形成了以交流互鉴、和谐共生为核心内涵的多样文明重要论述,精辟论述了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和人类进步的源泉;系统阐释了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交流学习、深入了解、相互借鉴、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处理文明关系的基本准则;深刻揭示了新时代多样文明交流互鉴的价值意蕴,指出文明交流互鉴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提供重要动力、为开放型世界经济奠定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为推动人类文明创造性发展提供源泉。习近平多样文明重要论述为构建和谐共生的世界文明新格局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4.
武朔 《学理论》2013,(22):32-33
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国家层面的战略决策。各地更是在中央的号召下开始了各种形式的生态文明建设,虽然大部分地方在这一方面是走了正确的道路,但是也有一部分地方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某些方面走向了歪路,背离了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甚至走向了"伪生态文明"。这一类偏离生态文明建设正确道路的"伪生态文明"不仅无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而且还会妨碍国家和社会各个层面的建设和发展。所以我们一定要警惕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伪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5.
三 不论东方哲学还是西方哲学,从哲学史上看,都存在这样一种普遍现象,即当一个普遍的哲学命题得以充分发展后,它的落脚处必将是一利方法论,即一种观看世界和分析事物的普遍方法,黑格尔曾说"哲学的真正的实现是方法的认识".同样,"理一而分殊"这一命题经张载、程颐和朱熹的发展而上升为一个普遍的形而上学命题后,随后它也就必然经历了一场方法论的意义转换.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指出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一个全新、全面、准确的论断,这一论断具有现实性和发展性。"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科学内涵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推进加快重塑世界步伐;经济全球化持续发展推进全球治理变革;世界多极化稳步推进使国际力量趋向平衡;大国战略博弈推动国际体系深刻变革;文明交流互鉴强化世界多元。这一论断蕴含的哲理主要有:变是唯一的不变;事物发展历经从量变到质变这一过程;普遍联系存在于事物之中;事物存在共性与个性;事物同时具有必然性与偶然性。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史命题的研究。当下的理论探索和实践都是以哲学主体性认识论和方法论为基础展开的,这种片面的研究方法直接催生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三种典型异化形态。要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由异化形态向科学形态回归,就必须实现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主体间性转向。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诉求的体现,更是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效路径的指引。  相似文献   

8.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梦",有着未来性的文明理想追求。超越现代性文明的困境是"中国梦"未来性的逻辑主题;在现代性文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流互鉴中,"中国梦"有可能开启新的文明形态,生成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社会原则和社会理想。"中国梦"蕴含的生命共同体、社会共同体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将引领未来文明新形态的构建,具有重要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含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其精准扶贫思想就属其中之一。站在新时代历史方位上思考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我们会感悟出其蕴含着的深厚的哲学底蕴。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哲学能够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正确、科学的方法论指导。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  相似文献   

10.
虽然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家无不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但在实际研究和理论阐述上,马哲史家们遵循的认知逻辑,既有遵循以世界观为终极解释原则、以"形态论"为标识的本体论方法,也有遵循以本体原则与认识原则相统一为思维前提、以"范式论"为标识的范式论方法。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主流的马哲史研究方法论是"形态论",即以"解释教科书原理"为其根本特征;当下时代,中国主流的马哲史研究方法论越来越趋向"范式论",即以"多元研究范式解释马哲史"为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1.
"无愧于人的本性"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问题的重要论断。今天,世界历史、全球化时代,在人类的发展面临困境,步履艰难之时,马克思的这一论断显得更有价值和意义。这一论断的根本要义就在于指出了人类发展的实质——发展就是人类自身的自由自觉的发展,即人类自身的真正解放,人不仅是发展的手段而且还是发展的目的,是手段与目的统一。该论断的时代价值就在于揭示了现代人类发展的弊端之根本及其出路之所在。  相似文献   

12.
正浙江省慈溪市坚持思想引领、实践育人,紧紧聚焦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灵魂主线,围绕打通"最后一公里"这一目标任务,整合各方资源,大胆创新,推动"五化",增强"五力",打造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文明实践品牌,探索出一条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慈溪路径"。推动阵地建设标准化,增强实践所站的服务力按照"强基础、抓规范"的工作思路,将阵地规范化建设作为文明实践工作的重要抓手,建立了较为规范的文明实践阵地建设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与“四个文明”的关系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不是一种独立的文明形态,而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社会文明的综合形态。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传统四个文明建设反思的产物,生态文明的内容逻辑地包含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社会文明之中,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社会文明的有机统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就是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社会文明建设的生态化。  相似文献   

14.
译作《大数据时代》问世仅一年多,在IT界、商界和媒界神速扩散,波及越来越多领域。人们的关注点高度集中在其提出的处理海量数据的三大方法论命题,即"不是随机样本,而是全体数据";"不是因果关系,而是相关关系";"不是精确性,而是混杂性",以及大量应用实例的分析上。本文作者认为最值得点赞的应该是,其在明确区分大数据与数据大、数字化和数据化等概念基础上,对人类从历史到当下关于万物数据化即"量化一切"所做努力的追述,自下而上提炼出"世界的本质是信息"亦或"世界的本质是数据"这一对信息化社会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的世界观,以及"数据、技术、思维三足鼎立"的海量信息分析架构。与之相应的三大方法论富于创建,但也存在严重逻辑缺陷。各行各业都务必头脑清醒,技术地、更应该哲学地直面这一饱蘸人类智慧的"大数据时代"!  相似文献   

15.
杨名 《学理论》2015,(6):16-19
《春秋》记载的"西狩获麟"与今天成为珍稀濒危物种的"秦岭四宝"二者既有相似的人文内涵,又经历了不同的命运转折,这体现出今天人类对文明形态的发展及文明价值的反思。在反思过程中,两千多年前孔子的统一天人之道在文明形态转变的必然性、人的主体性作用以及和谐天人关系的具体途径等方面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天人关系建构给予了深刻启示,预示出生态文明建设应有的天人关系价值反思。从"西狩获麟"到"秦岭四宝",展现了人类文明形态中天人关系建构的曲折历程。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党是领导一切的"论断具有极大的科学性。这一论断的科学性首先来源于对我们党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相关论断的螺旋式上升;这一论断从内容上具备严密的逻辑体系,作为科学的理论足以指导科学的实践;这一论断是科学的,还在于"党是领导一切的"具备充分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17.
"理一而分殊"是中国传统哲学重要命题,本文首先论述了此一命题作为一个阐明儒家仁义说反对墨家兼爱说的伦理命题的原始境遇,此一命题所经历的最先的富有生命气息的历史搅动;其次论述了此一命题从伦理命题发展成为一个形而上学哲学命题的思路历程,异质文化(佛教)的吸收所起的重大的推进作用;再次论述了此一普遍哲学命题在具体应用中所出现的方法论争论;最后论述了此一命题的意义扩充和历史发展所展示的中国传统哲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作者指出中国传统哲学的本质不同于西方哲学重认识求知识,它着重于讲德行重实践,因而中国传统哲学命题的原始意蕴往往肇始于伦理实践领域,正因为此,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往往因缺乏纯理性化和形而上学化的内在张力而需要外来哲学的冲击.按照作者的观点,中西文化交流是中国哲学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同时"理一而分殊"的理论模式对未来世界哲学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认识意义.  相似文献   

18.
"西方中心论"是以"文明优越"为价值内核、以"种族优越论""制度优越论""文化优越论"为形式表达的一种文明观话语。文化相对主义和文化互动理论为"西方中心论"批判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但由于其拘泥"文化批判"的限度而不具彻底性。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明社会"批判理论站位于"文明批判"高度,不仅揭示了现代西方文明生成的历史根源,为审视其非普适性提供了科学依据,而且揭示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内在缺陷和非正义性质,进而从根本上颠覆了"西方中心论"的立论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世界新文明的一种建构性方案,承接了马克思恩格斯文明批判的科学视域,超越"文明优越"意识形态,传递"文明共生"价值理念,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上实现了对"西方中心论"的破解。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一个具有严谨理论逻辑和系统理论框架的理论体系。发展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在对发展问题的思考中,实现了对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正确认识,是生态文明认识论、生态文明方法论和生态文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生态文明认识论建立在"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基础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人与人关系上,坚持社会主义属性,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生态文明价值论的最终目标,同时鉴于生态问题的全球性,生态文明价值论还指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层面。生态文明方法论以系统思维为指导,为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路径。生态文明认识论、生态文明方法论和生态文明价值观从"认识——方法——目标"视角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系统阐释,实现了思想性与行动性、历史性与现实性、个体性与社会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20,(6)
2020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本文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哲学角度出发,探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思想二者之间在哲学方法论上的联系。研究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思想从哲学方法论角度讲,是对马克思唯物史观哲学精神的传承与具体运用。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蕴含着"以人民为历史主体"的唯物史观精神,在这一思想指引下,中国提出精准扶贫政策,并取得了伟大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