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的关系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科学发展的思想前提。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对象、内容、方法上存在诸多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应借鉴传统文化资源强化教育对象的文化自信、坚定教育对象的理想信念,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  相似文献   

2.
将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生命观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转型阶段,受学业、就业和成功等压力的影响,容易面临生命与人生的相关问题。而以儒家、道家、佛家为支柱的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上就是人生哲学,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生命观教育资源,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等途径,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生命存在观、生命价值观、生命品质观、生命责任观和生命道德观教育。  相似文献   

3.
"忠义观"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是儒学经典的精髓,是人际和谐交往乃至协调君、臣、民关系的圭皋。然而其本身亦存在诸多消极因素,影响着对当代政治生态,加之领导干部的教条化、歪曲化理解,政治生态被严重污染。基于此,本文从树立马克思主义忠义观的角度,探寻克服传统忠义观弊病,优化官场政治生态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4.
正文化自觉与中国认同是百余年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者致力于探讨的重要问题。打破学科壁垒,从文学、史学、哲学、艺术学等多重角度探究中华民族的思想自我,在水乳交融的学术对话中认识中国文化、促进中国文化认同,以历史眼光和主体意识反思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考察20世纪以来中国文化研究之得失,探究现代中国文化的建构方式与中国人的文化面貌,体现了这组文章作者的共同努力。徐楠博士解读了古代文论基本观念的内在理路与当代意义,他认为古代文论乃至整个古代文化传统与当代中国血脉相连的特性已经为越来越多的国人所自觉,古代文论基本观念研究将为"传统文化当代转化"这一热点话  相似文献   

5.
“国学热”引发的冷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全球化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涤荡,发展中国家逐渐丧失"精神家园",产生了民族自卑感。在中国,伴随着改革开放使取得的举世瞩目,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增强,特别是加入WTO后,在国际社会民族身份的认同成为国人普遍关注的问题。正是在这样背景下,在中国大地出现"国学复兴",甚至"还魂"的热潮。针对目前我国出现的国学热潮,我们要冷静思索之。首先我们要厘清何为国学?国学为什么会热?国学热的实质是什么?国学能取代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指导思想吗?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是什么?搞清楚这些问题对我们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构建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趋势。受社会环境、网络场域、主体因素等多重影响,话语构建面临着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全新语境。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树立内容思维、受众思维和媒介思维,处理好话语"说什么""对谁说""怎么说"三大问题,在遵循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逻辑的基础上实现话语的新变革。  相似文献   

7.
公共意识是存在于国民个体意识结构中的以社会共同利益为价值取向的公共文化精神。立足当代生活世界变迁,是考察中国公共意识生成及其价值的时代依据与现实前提。文章认为,公共意识是一定社会结构中经济政治生活的观念形态;公共意识的生成,既从根本上依赖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又贯穿着主体文化自觉与理性建构逻辑;公共意识作为植根于社会结构中的文化因素,具有显著的社会形态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共意识的健康发展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厚的社会生活基础和历史必然性。当代中国公共意识的生成、建构与发展,对当代中国社会进步、民族复兴、追赶时代、改善民生、推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多重价值和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中华民族面临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树立起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自信心,为其再次走向辉煌注入强劲的精神动力,无疑是历史赋予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重大使命。要完成这一历史重任,就必须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观点、方法等重大问题上达成基本共识:一是要从历史大纵深的视角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多维透析,准确把握其极端复杂的多重面相及其形式背后的精神风骨;二是要从国际宽视域来深刻透析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动力之源,从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推动中华文明的不断进步。三是要从时代新高度正确看待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和本质区别,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实现中华文化的转型升级;四是要从交互主体性中避免西方中心主义和中国中心主义两种极端倾向的出现,实现中西文化的美美与共。  相似文献   

9.
在中华民族面临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树立起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自信心,为其再次走向辉煌注入强劲的精神动力,无疑是历史赋予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重大使命。要完成这一历史重任,就必须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观点、方法等重大问题上达成基本共识:一是要从历史大纵深的视角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多维透析,准确把握其极端复杂的多重面相及其形式背后的精神风骨;二是要从国际宽视域来深刻透析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动力之源,从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推动中华文明的不断进步。三是要从时代新高度正确看待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和本质区别,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实现中华文化的转型升级;四是要从交互主体性中避免西方中心主义和中国中心主义两种极端倾向的出现,实现中西文化的美美与共。  相似文献   

10.
国家与社会:政治文化研究的另一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与社会"是解读政治文化的一个新范式.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不同的模式和结构,不仅决定着政治文化的个性特征,也影响着政治文化的嬗变历程.随着国家与社会关系在古代、中世纪乃至近现代的不断变迁,西方政治文化传统的主题也在发生相应的偏移.公民社会代表着一种特殊类型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结构,它的发展提升了公民的主体地位,夯实了法治的非制度要素,催生了政治文化在心理层面上的成熟,从而积极地推动了现代西方政治文化的发展.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建设应更多关注政治文化的深层机制及社会根基,促进国家与社会的竞争与合作,构架良性互动与双赢机制,充分发挥公民社会的治理功能.  相似文献   

11.
从学理层面探讨当代审美文化建设与传统审美文化资源的内在联系,依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当代审美文化因其具有"审美与生活相同一"的特异品格,并同经典美学"审美超功利、无目的"话语模式迥然异趣,而被人们命名为"后现代"或"现代"的文化,但其与"前现代"即古代审美文化资源的联系却被大大忽略.其次,当代审美文化的崛起与中国市民社会的发展直接相关,也因此显示了与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之间难分难解的历史联系.再次,当代审美文化中"传统"审美文化资源以"道不远人"的哲学-美学精神,同当代语境中的"现代"、特别是"后现代"审美文化因素呈现出互补与融合的状态.  相似文献   

12.
政治文化变迁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条件。政治文化的现代化变迁要求形成一整套现代政治文化体系 ,对政治现代化建设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进程 ,形成了中国政治文化的基本格局 ,即主流政治文化与非主流政治文化并存。与推进渐进变革方式相适应 ,中国政治文化现代化变迁速度受现行经济、政治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政治文化的巨大作用是通过政治社会化方式来实现的。我国的传统政治文化最基本的特征是政治伦理观。建立在以"礼"、"仁"结合为本体的政治哲学基础之上的伦理政治观,不仅包含着政治意识、政治价值、政治心理等方面的内容,而且其本身就是政治的最高原则。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政治社会化过程集中体现为儒家学说的传播、延续、变化和发展。传统政治社会化的深远影响启示我们,文化的因素对于政治社会化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1949年以来,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经历了"兴--衰--兴"的曲折发展过程,它并不完全与当代中国法制发展的兴衰同步,而有其自身规律.在某种程度上,现阶段中国重建人民陪审员制度更多的是从建立人民司法的政治大局考虑的,正像解放初期建立人民陪审员制度是为了打破旧的司法人员对审判的垄断一样,在新时期强调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复兴的政治意义远远要大于解决诉累的意义.本文以新中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变迁为视角,探索制约这种变迁的社会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5.
《探索》2017,(4)
从政治整合视角梳理我国少数民族政治文化的变迁过程,阐述其与主流政治文化关系的两次重要变迁:由王朝国家时期的多元化一到民国时期的民族分离倾向,再到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时期空前统一的转变。总体而言,少数民族政治文化与主流政治文化是一种和合相生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并非自然生成物,而是在国家不断进行政治整合的基础上形成的。现阶段,受社会转型、现代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政治文化与主流政治文化间出现了一定的张力。这需要党和国家借鉴历史上政治整合的经验,加强现阶段体系文化、过程文化和政策文化建设,从而实现少数民族政治文化与主流政治文化的协同。  相似文献   

16.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它的建设与实施离不开相应的法治型的政治文化作支撑。在很大程度上说,从政治文化资源中汲取有效因素是提升法治建设实效的重要路径。对当代中国而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政治文化资源方面可能需要实现传统政治文化资源的现代转换、夯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核心支点地位、借鉴世界政治文明的优秀资源等,以达成法治中国的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7.
作为云南省沧源县佤族与外界互动最多的传统节日,“摸你黑”节提供了一个公共文化空间.沧源县佤族“摸你黑”节的当代嬗变,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延续,通过对传统的创新,既强化了民族宗教的民俗特质和文化的连续性,又赋予了节日宗教、政治、经济、文化的多重意义,成为传统与现代、民间与官方、宗教与政治、文化与经济、百姓主体与客体角色相统一的多重综合体,无疑也是支撑沦源县“摸你黑”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获得生命力的持久逻辑,成为中国基层政府在民族节庆产业方面的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18.
龙立军  姜子华 《求实》2007,(3):54-56
当代中国政治沟通现代性变迁,面临着动力与阻力因素的综合作用。政治领域外社会生态系统的变革、大众传媒的发展、多元利益群体的分化和政治领域内政党—国家的力量、合法性的价值诉求等因素,共同构成了其现代性变迁的主要动力资源,它们推动着政治沟通的变迁和发展。而体制外和体制内的因素,形成了其现代性变迁的阻力因素,它们共同造成了政治沟通变迁的困境。当代中国政治沟通现代性变迁,则是在动力与阻力间的力量对比和冲突互动之中实现运行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道路具有多重的内涵与属性,不仅是一种经济、政治的道路,也是一种文化、价值的道路。因而,中国道路是中国人民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和价值的理念追求与现实逻辑展开。从本质上讲,中国道路同文化自信以及当代中国价值观深层统一、相互确认,生成了中国道路的文化与价值逻辑,由此也实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相互转换与内在统一。当然,以往我们主要是从政治、经济与社会等维度来揭示和把握道路,却忽视了中国道路的价值、理想与文化内涵,遮蔽了中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作为中国国情的一部分,是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不容忽视的文化基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特点以权威主义为特点,并对当代中国民主之特色构成了重要影响。当代中国的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它区别于建立在西方公民文化基础上的民主政治,在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中具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