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新蕊 《理论导刊》2023,(12):72-77
“中国之制”规范“中国之治”,“中国之治”践行“中国之制”,实现了中国式“制”“治”互洽。其内在逻辑集中体现在“中国之制”与“中国之治”本土内生、“中国之制”与“中国之治”耦合共进、“中国之制”嵌入“中国之治”现实可行、“中国之制”提效“中国之治”自觉自信四个方面,彰显了“制”“治”生成合洽、关系契洽、运行协洽、转化融洽,为更好探究“制”“治”规避西方式乱象、实现在中国的互融互通给出解答。  相似文献   

2.
“中国之治”取得举世瞩目的两大奇迹,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制度优势,“中国之制”成就“中国之治”。本文从六个方面诠释了“中国之治”的制度创新逻辑,即:“中国之治”制度创新的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制度创新的理论源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制度创新的现实基础是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制度创新的终极主体是人民群众;制度创新的效率标准是人民满意不满意;制度创新的奋斗目标是民族复兴。这一制度创新逻辑是“中国之治”制度创新的成功“密钥”。其治理效能转化的路径为:厘定中国式现代化治理目标,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提升治理效率;加强治理评价,凸显“人民至上”的治理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3.
林炜  傅艳蕾 《理论导刊》2021,(8):110-115
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是马克思晚年提出的关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依然可以通过内部革命手段实现资本主义制度跨越的构想,这一设想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唯物史观。管窥“中国之治”的历史进程可以发现,“中国之治”是马克思跨越设想的光辉体现与创造发展,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因此,基于跨越设想,对“中国之治”作出唯物史观的阐释十分必要,这对彰显“中国之治”的优势、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不断开创社会主义发展新境界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两个决不会”思想是唯物史观的核心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原始指南,是我们走出传统社会主义误区、深化所有制改革、反对“制度崇拜论”的理性向导。“两个决不会”思想昭示着一个朴素的真理:“只有符合生产力要求的所有制才是好制度”。由此看来,公有制比重的高低,并不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消灭私有制”是指消灭那种只有少数人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但《共产党宣言》并没有由此否定一切个人财产及个人所有制。继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重建个人所有制”的命题。从哲学上分析,该命题依据于否定之否定、人的存在方式、劳动者产权等理念。“重建个人所有制”不同于资本主义私有制:首先,它重新确立了劳动的自主权;其次,广大劳动者拥有自己的资产;再次,在资本主义成就的基础上,既允许竞争又加强协作,注重那些重要的生产资料社会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闪兰靖 《学理论》2015,(1):34-37
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坚定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所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民族理论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做好我国民族工作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三化”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三化”是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和实践特色的根本要求,也是党的理论创新的具体表现。马克思主义“三化”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体,他们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厘清这些逻辑关联,对于我们正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依旧是当代世界两大主要对立的社会形态,"两制"互鉴将长期贯穿于社会主义实践过程,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两制互鉴中存在的关键问题,直接关系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鉴于现实社会主义还处在落后于现实资本主义的历史阶段,而不是"后资本主义"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处理"两制"互鉴问题的关节点是必须解决好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鉴别、认定和承续问题,必须解决好社会主义超越替代资本主义的方式、方法问题。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同志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一国两制”理论的创造者,是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理论的奠基人。他在提出和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过程中,提出和形成了“一国两制”理论,同时也提出和形成了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理论。1997年7月1日“一国两制”正式实施以后,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给人民共和国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工人阶级领导力量的内部关系、工农联盟的社会基础、阶级阶层状况及其关系、政治体制和政党制度等,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也使爱国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方针政策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研究这些新情况,解决这些新问题,总结新经  相似文献   

10.
"大同"境界是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理想的最高境界,是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理解社会主义思想的思想源头,但"大同"蕴含家庭伦理本位思想与产生于西方人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有明显的文化差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两种理想社会模式的对话提供了理论支点和实践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从文化源头打通中国家庭伦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华文化基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下解读"大同"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物质基础、制度构建走向文化认同的历史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1.
全面理解“中国之治”的理论内涵与重大意义,需要拓展观察视角,通过多重逻辑加以分析和阐释。从历史逻辑上看,“中国之治”经历了初步探索阶段、不断深化阶段和开启“中国之治”新篇章的新时代阶段。从理论逻辑上看,“中国之治”正向着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不断迈进,它的最大逻辑在于党的领导,前提在于制度化建设,价值依归在于“以人民为中心”。从价值逻辑上看,“中国之治”的意义在于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继承,“中国之治”新篇章的开启开辟了国家治理现代化新境界,同时“中国之治”也为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2.
对"坚定党员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自信研究"的问卷调查发现,党员干部关于"中国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构想"与"党员干部对‘三个自信’的评价"的总体状态相匹配;党员干部在"三个自信"方面存在的问题有:理想信念动摇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党员干部在"三个自信"中的引领作用亟待加强,对吸取苏共下台教训缺乏持续关注和深入思考。因此,加强党员干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要重视全党理论学习,强化理想信念,加强制度建设,加强青年群体特别是青年党员干部的教育和培养,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13.
“双和”即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对内“构建和谐社会”、对外共建“和谐世界”,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翼”,形成了“一体两翼”的理论架构。“双和”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想相契合,但在现实社会主义国家中长期未能得到映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为“双和”创造基本条件的过程,也就是“双和”逐步获得映现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双和”已实现从理念到模式的升华,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这一模式植根于中国传统的和合文化土壤之中,深深打上了中国民族特色的烙印;成长于党的改革开放探索过程之中,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孕育于时代挑战的背景之中,是对挑战进行主动回应的产物;着眼于社会发展的长远未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长期和根本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玖姣 《党政论坛》2014,(11):12-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目标、发展道路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拓展经历了从“两个文明”到“五位一体”的不断深化过程。当前“五位—体”总体布局的确立,彰显出重大的当代价值。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拓展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中国诗学从人的情意出发、禅宗从人的思维方式出发、儒学从人的道德修养出发,共同达到这样的结论:人对形上之道的把握虽然离不开主体性,最后却要消融这主体性于天道的客观性。中国哲学称这种主体性融化于客观性的现象为“天人合一”。由于以“天人合一”观念为背景,中国哲学诠释学对人能否通过语言把握形上本体以及语言如何去把握形上本体这一问题的看法,是乐观的。  相似文献   

16.
“两个结合”重大论断是新时代党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正确把握其内涵、依据和意义,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规律性认识。从理论内涵来看,如果说“第一个结合”的实质是以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国之“的”,重在把握理论与实践、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那么“第二个结合”则旨在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从而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和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两个结合”的客观依据,不仅由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理论禀赋所决定,而且存在于解决我国问题的实际需要之中,其可能性奠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高度契合之上。“两个结合”重大论断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基本规律的科学概括,又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之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位一体"是指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为一体的宏观框架。民族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里的一个重要内容,迄今为止学界对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探讨已基本确立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位一体"视域基础上的"三大自信"。但纵观当前国内外政治形势,不可否认的是民族问题在我国呈现的态势仍较为尖锐,关于民族问题的深入性研究仍需不懈探索。笔者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位一体"的视角出发,对审视新形势下的国内民族问题提出若干意见。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党校发表的重要讲话 ,高屋建瓴、内涵丰富、思想深刻、论述精辟 ,为即将召开的十六大奠定了思想、政治和理论的基础 ,是指导我们努力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又一篇纲领性的历史文献。本文侧重从四个方面对“三个代表”的历史地位进行再认识 :“三个代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 ;“三个代表”是对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深化 ;“三个代表”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的行动指南 ;“三个代表”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纲领。  相似文献   

19.
辩证思维是中华民族的大智慧。“与时俱进”命题的提出,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发展思想,而且融汇了中国哲学的“生生变易”“囚时而变”“生生不已”优良传统,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息息相通,体现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特色和气派。  相似文献   

20.
《行政论坛》2021,(3):5-9
为了找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逻辑以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传递机理,分析新时代推动制度和政策的落实与执行的重要因素,并充分理解"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深刻内涵及运行机制,本文提出一个包容性更强的概念——"政治势能"。基于此,将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历程中的政治场域、时空背景和内在图式等三个要素整合在一起,考察中国共产党治理之道的政治逻辑,以期建构一个解释中国共产党治理之道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