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美刊《当代中国杂志》2006年2月号刊登了中美经济与安全评论委员会首席经济学家托马斯·I.帕利题为《中国发展模式的外部矛盾:出口导向型增长与全球经济萎缩的危险》一文。文章认为中国目前所实施的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应该转向国内需求导向型的增长模式,以达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者虽然从维护美国国家利益的立场出发来探究这一问题,但其观点确有借鉴意义。文章主要内容如下。一、中国当前发展战略的局限性:相互对立的学说在过去的20年,中国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近5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出口增长十分迅速。即使是…  相似文献   

2.
中美外交决策的国内环境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谈到中国的国际战略和外交决策时,往往把美国当成主要参照物,采用了像“大战略”、“思想库”这样一些缘于美国的概念。但是,中美两国外交决策的国内环境差异很大。举其荦荦大端,做几点分析,对研究中国外交也许是有益的。中美两国的外交都服从、服务于国内政治,但两国政治的基本区别,决定了内政同外交关系的互动性质不同。美国外交主要受的是党派政治、利益集团(包括犹太人、古巴移民等基于族群的集团)的干扰。在没有出现重大国家安全危机时,在一些外交局部问题上,往往前后摇摆,政出多门;但是在突袭珍珠港、朝鲜战争爆发、“9·11”等紧…  相似文献   

3.
担任“加拿大亚太基金会”联合首席执行官的保罗.埃文斯在《国际杂志》2006年春季号发表了《加拿大对全球化中国的回应》一文。文章认为,中国发展向全球化的延伸,对加拿大及全球带来的影响总体上是积极的。这一观点与美国主流观点有一定的反差。因此如何在中加、中美和加美关系  相似文献   

4.
2005年12月7日美国http://www.mzine.org网站刊登了美国学者马丁.哈特兰兹伯格和保罗.伯克特题为《如何正确看待中国威胁论》的文章,认为中美贸易失衡以及美国工人生活条件下降主要是美国为首的跨国公司造成的,正是这些大公司主导的资本主义运行机制造成国与国之间的资本家之间  相似文献   

5.
本文编译自美国《大西洋月刊》2005年6月号。本文作者系美国著名的国际关系学者,也是数年来美国“中国威胁论”的大力鼓吹者。面对中国和平崛起的大势,美国部分右翼战略学者出于根深蒂固的冷战思维和霸权主义思维,总是一再翻新中国军事威胁的论调。他们把中国的崛起与十九世纪德国的崛起不加比较地盲目相提并论,从而得出中国将威胁美国利益的结论。由于近年来中美关系在诸多领域有很大改善,两国的共同利益越来越为有识之士所体认,但此文还是在美国及大洋两岸引起了巨大反响,许多热心中美友好的学者纷纷撰文批驳作者的论调。本刊不同意原文作者的观点和结论,为让更多国际关系专业工作者和中国公众了解美国右翼人士的冷战思维,本刊特编译发表此文,请广大读者鉴别。  相似文献   

6.
90年代中期以后,中美两国学者对双边关系中的舆论和形象问题给予的关注呈上升趋势。本文认为,90年代中国国内对美国的看法总体上爱恨交融,“精神分裂”,并且一度反美声浪高涨。中国人对美国的羡慕向往和反感痛恨历史上曾潮起潮落,而造成这种起落的基本原因在于中国自身的心理状态和需求以及中美两国关系的性质。美国对中国的压力以及两国关系中的偶然事件成为中国民众对美看法起伏的引发因素。文章认为中国人对美看法的公开、多样化对塑造理性的公众舆论未必是负面的。  相似文献   

7.
2006年3月22日《亚洲时报》刊登了美国著名金融评论家亨利.刘题为《新自由主义的工资》的文章,认为中美贸易确实存在失衡,但是这种状况不可能通过提高人民币汇率得到改善,而必须提高中国工人的工资,后者是中美贸易失衡的根本原因。作者还指出,中国金融改革必须警惕新自由主义金融理论的央行“政治独立”论,这种理论本质上有利于保障金融集团和大资本的利益,却会牺牲中国经济发展的计划性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文章主要内容如下。核心矛盾2005年,美国对中国的贸易赤字猛涨到2020亿美元,占美国总赤字的四分之一还多。近几年来,美中贸易失衡的…  相似文献   

8.
周瑾艳  周玉渊 《国际展望》2023,(6):40-61+156
基础设施建设是中非合作的重点领域,中国在促进非洲基础设施建设上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美欧国家开始改变以往对非洲基础设施发展的忽视状况,通过提出新的全球倡议加大对非洲基础设施的投入,这被认为是为了抗衡“一带一路”倡议并强化对华竞争。然而,这种认知和单一思维夸大了中美在非洲基础设施建设上的竞争关系。“差异互补”是中美在非洲基础设施领域关系的基本特征。这一结构性关系在美国对华实施“接触融入”战略时期得到中美双方的认可和肯定。当前中美在非洲基础设施上表现出的“战略竞争”更多是美国对华竞争在非洲的投射,是由美国将非洲基础设施视为权力博弈工具的认知引发和挑起的,并未反映非洲的现实和需求,“差异互补”也依然是中美在非洲关系的基本事实。  相似文献   

9.
气候变化与中国的国家战略——王缉思教授访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共同挑战,关系到全人类的切身利益。在我国学界,气候变化议题不再是科学家们所关注的问题,已逐渐进入国际政治研究者的视野。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学者们的看法各异。本刊特约记者、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张海滨副教授就气候变化与中国的国家战略、美国的气候变化政策,以及中美在清洁能源和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等问题,专访了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王缉思教授和美国布鲁金斯学会桑顿中心主任、资深研究员李侃如博士。后者是中美在气候变化领域进行合作的重要倡导者之一,他在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就美中气候变化合作举行的听证会上的作证及前不久撰写的《气候变化与中国的全球责任》和《克服中美气候变化合作的障碍》等研究报告,在中美学界和政界引起了较大反响。本刊刊登这两次访谈的主要内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2003年12月1日美Z杂志网站(http://www.zmag.org)刊登了乔纳森·谢尔题为《脆弱的美帝国主义》的文章,认为老左派所采用的“美帝国主义”一词令人惊讶地已被美国右派和持中间立场的人所认可和谈论,但是关于  相似文献   

11.
菲律宾《当代亚洲》杂志第36卷第4期(2006年)刊登了美国著名左翼学者詹姆斯.彼得拉斯题为《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从半殖民地到世界大国?》的文章,认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对中国的政策未来十年中将迎来一次质变:为了防止全球贸易体系的重大危机、中国的社会动荡以及美国的严重衰退或中美的军事对抗,跨国公司将从局部控制中国转向通过发动一场全方位的经济进攻全面控制中国:控制银行和金融体系;控制关键的生产资料部门;控制中高端的国内消费市场;增加文化、娱乐、宣传和商业市场的份额。这样中国成为一个“世界大国”的努力将会遭遇失败…  相似文献   

12.
美国著名左翼学者爱德华·赛义德于2003年3月17日,伊拉克战争爆发前夕,在美Z杂志网站(http://www.zmag.org)上发表了《全球危机》一文,分析了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政策,认为“9·11”事件刺激了美国爱国主义情绪的高涨,巴勒斯坦要透过这种爱国主义所表现出来的美国表面上的一致性,看到美国内部存在的争端和矛盾,从而采取相应的对策。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3.
小布什政府认为,美国在二战以来所形成的遏制、威慑和均势为特征的现实主义大战略,已无法应对恐怖主义威胁国家安全的现实,因此转而采取以单边主义为核心的新帝国大战略,其内容包括维护单极世界,彻底消灭恐怖主义,实施先发制人,裁定别国主权,轻视国际条约、国际组织和国际准则等。这种作法会成功吗?美国的资深学者也提出了疑问。  相似文献   

14.
1999年11月30日俄罗斯《独立报》发表了普列汉诺夫不为人知的“政治遗嘱”,在俄罗斯立即引起很大反响。围绕“遗嘱”的真伪问题,俄学者展开了热烈讨论。2000年中央编译局的《马恩列斯研究》第2期及以后几期刊登了“遗嘱”及有关争论文章的中译文,也引起我国学术界的关注。我国的一些学者怀着极大的兴趣阅读这份“遗嘱”,并就此写了不少文章。从目前所发表的文章看,几乎所有的作者都认为“遗嘱”确系普列汉诺夫所立,并称赞这是“先哲”的远见卓识。一些学者在不同的地方大量引用所谓“遗嘱”中的语句,并加以发挥,造成了一时的轰动效应。这个…  相似文献   

15.
美国对华战略:战略临界点与限制性竞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战略界认为中美关系已经出现了战略临界点。其原因在于,中美实力对比出现了巨大变化,实力对比的变化也导致了美国对华认知的改变,美国认为中国军力超越了美国在亚太的传统优势,中国经济崛起动摇了美国霸权的基础,而且认为中国正在挑战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对此,美国对华战略正试图寻求调整。在战争、遏制、接触等单一战略均难以奏效的前提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美国很可能采取限制性竞争的对华战略。美国将会试图通过贸易战、金融战、网络战等手段打压和限制中国,"印太战略"也属于对中国的限制性竞争战略。对此,中国应强化战略制衡,加速战略转型,继续推进合作,并以整体战略化解美国的限制性竞争。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对西方文化政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刊《文化政治学》2005年3月号刊登了美国学者安德鲁.罗斯题为《毛泽东对西方文化政治的影响》的文章,认为毛泽东思想中的一些理念如强调自力更生、力主区域平衡发展、提倡来自生活中的“有机专家”、主张自我批评等等对西方的思想界、文化批评界和社会运动有巨大影响。他特别  相似文献   

17.
《南风窗》2005,(14)
6月27日的《时代》以“中国的新革命”为总题刊载了超过20个版的相关文章。该组文章以崛起的中国为主线,从中美之间日益紧密的关系,中国社会的变化,美国大企业对中国的影响等方面,全面解读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社会、人权等方面的情况。文章说,去年美国人购买了价值110亿美元“中国制造”的服装和价值1850亿美元的其它商品。然而,大多数美国人没有认识到中美两国的未来息息相关。把美中两国绑到一起的不仅仅是棉服,也不仅仅是玩具或鞋子。中国持有上千亿美元的美国债券,两国公司围绕石油等资源展开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国在地缘政治中的表现影响着如何解决对美国决策者来说意义重大的问题,比如朝鲜核  相似文献   

18.
编者的话     
中国战略文化的性质是分析和预测中国对外政策取向的重要依据。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学者江忆恩提出“中国战略文化是进攻性文化”的论断,为“中国威胁论”提供了文化上的理论依据。冯惠云的《防御性的中国战略文化》考察的核心问题依然是中国战略文化的性质,但提出了与江忆恩完全不同的判断。论文通  相似文献   

19.
宋芳 《国际展望》2021,(3):76-95,155,156
在中美战略竞争的背景下,美国要求欧盟国家与其联手遏制中国,抵制中国在欧洲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欧盟陷入两难境地,一边是为欧洲诸国提供安全保障的传统盟友美国,另一边是给欧洲带来经济利益的合作伙伴中国。大多数欧洲国家和欧盟实际上在实施一种“蛋糕主义”的平衡策略,即在中美之间“不选边站队”,保持一种矛盾和摇摆的立场,同时它们也希望能够避免因得罪任何一方而遭受重大利益损失。欧盟国家非常清楚这种策略只是一种权宜之计,只有进一步加强战略自主,从根本上提升欧盟的防务能力和外交自主权,才能拯救欧洲,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欧洲。中国需要认识到欧盟目前的骑墙状态无法长期持续,因为美国如果加大对欧盟的施压力度或者对欧盟作出更有利的安全承诺,欧盟国家大概率会回归美国的怀抱,进而联手应对中国。对中国来说,应该鼓励欧盟“不选边站队”,因为总体上让欧盟偏向中国是不现实的,欧盟能够保持中立对中国来说在理论上是一种次优选择,在现实中也可能是最优选择。今后的中美欧三边关系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欧盟的战略空间可能会缩小,需要在中、美两强之间艰难地维持平衡。  相似文献   

20.
2006年6月20日美国极右翼智库主办的“战略预报”网站(http://www.stratfor.com)发表了乔治.弗里德曼(George Friedman)题为《中国:危机及其后果》的文章,认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阶段将结束,未来中国将进入调整阶段,由于调整要损害一些部门、地区和阶层的利益,这种调整的难度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