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给社区减负是我国转型期社会自治组织能力建设的一个崭新课题。首先要明确城市社区居委会“减负”的前提是减去社区居委会职能“越位”的一些事务。其次要抓好“减负”的要领,包括:转变观念、转换机制、增加经费。  相似文献   

2.
社区建设有行政推动模式与自治模式之争,本文认为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应该遵循责名求实这一简单的路径,先将社区定位于居委会所辖区域,然后再求居委会自治组织角色之复位,这一定位与复位的过程便是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过程。而定位与复位又是在既有法律框架内的高效低耗的理性抉择。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区居委会制度大致经历了在杭州和上海的孕育阶段、在华东区的试点阶段以及立法统一规范几个时期。这一历史过程的启示是:社区居民委员会制度是一项适合我国国情、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政治制度;必须进一步强化社区居委会的自治职能;必须强化城市居民自治必要的外部环境;必须进一步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4.
《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以下简称《居委会组织法》)于1989年颁布,1990年1月1日起实行,至今已20多年。这部法律的实施.充分保障了城市居民的民主权利.对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完善我国城市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基层社会结构和管理体制已经发生深刻变化.现行居委会组织法中的一些条款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社区建设和基层社会发展的实际.对居委会组织法进行修订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5.
<正>我国正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这样的背景下,建设和谐社区有了其必要性。但是,当居民委员会的行政化倾向现象过于严重时,会加重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工作负担,削弱了居委会为社区居民服务的热情,降低了居委会的自治功能。法律上规定为自治组织的社区居委会,在实际中出现了职责、功能不  相似文献   

6.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逐渐从"单位制"走向"社区制"。"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就是要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旨在发展社区自治体制,进一步缓解社会矛盾、推动基层民主建设,从而畅通民意,使社区不稳定因素及时得到协调和解决,最终促成社会和谐。本文以青羊区城市社区为例,结合社区自治的发展方向,对当前城市社区居委会角色定位、居民自治参与意识、城市社区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并提出合理化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建设,从建设和谐社区入手。成都市在和谐社区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形成了一些突出特点。但在如何发挥社区居委会的自治功能方面,还要深入思考,大胆创新,把和谐社区建设不断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8.
霍韵樱 《世纪桥》2007,(10):142-143
社区居民委员会是城市社区的基层自治组织,其两种主要类型——城市社区居委会和转制社区居委会,皆在现今遭遇性源质偏离、职责重合、制度不全的瓶颈。社区居委会未来变革的对策是:居民导向,通过合作协调满足民主诉求;整合资源,强化内部能力;职称剥离,强化外部控制。  相似文献   

9.
宜昌市现有社区居委会250个,其中城区社区居委会136个(社会型87个、单位型36个、村改居13个),县市114个。近几年来,宜昌市社区建设按照中央和省里统一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直接领导下,紧紧围绕创建世界水电旅游名城的目标,夯实基础、创新机制,全方位推进社区建设,社区自治水平不断提升,社区面貌显著改观,社区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我们按照《居委会组织法》的要求,创新管理机制促进社区依法自治积极推行社区直选,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社区依法自治奠定了良好基础。一是全面实行社区直选…  相似文献   

10.
肖伟 《世纪桥》2007,(12):27-27,29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经济和社会转型期的各类矛盾不断显要,而作为社会最基层的组织——居委会,也面临着严竣的挑战,同时也是重新对居委会进行定位和发展的良好机遇。搞好居委会建设应完善以下几方面:在立法上重新确定居委会的性质和职能;在组织上保证居委会的自治地位;在经济上保证居委会的独立地位;在设置上保证居委会的办公条件和福利待遇;将志愿者服务体系融入居委会的组织建设中去。  相似文献   

11.
搞好社区治理的关键是要克服居委会的行政化,制约地方政府的越权行为。首先,社会组织的力量能够制约地方政府的权力;其次,现有社区体制有缺陷,城市社区居委会行政化与单一的居委会体制有关系;最后,整合社区自治组织体系,限制地方政府的越权行为,逐步克服居委会的行政化。  相似文献   

12.
居民委员会是城镇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居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其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稳定和发展。在居委会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并加强建设,有利于党组织在居委会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实现党对居委会工作的领导,促进城市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但是目前现状表明,居委会党组织建设尚不能完全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明显影响着居委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应引起各级党委的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居委会党组织是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组织基础的组成部分,党的路…  相似文献   

13.
城市社区社会管理体制的结构性重塑需要社区党组织、基层政府和社区居委会准确定位好各自的角色。社区党组织应扮演好政治指导者、利益协调者、思想引导者和社区管理统筹者的角色,基层政府应成为城市社区建设和社会管理的主导者、社区自治的管理者和支持者,社区居委会需将角色界定为社区事务的处理者、社区自治活动的组织者、社区自治和社区与社会组织交往平台的搭建者、行政工作的协管者和民意表达的传递者。在城市社区社会管理的这三大主体角色恰当定位的前提下,结构性的体制调整也就能够初步完成。  相似文献   

14.
社区居委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长期以来,社区居委会在服务居民群众、加强城市管理、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起点.基层社会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革.社区居委会承担的社会管理任务更加繁重、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更加突出,居民群众对社区居委会的服务需求更加迫切。  相似文献   

15.
耿百峰 《发展论坛》2001,(12):48-48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整个社会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正是在这种背景下,80年代中期,我国以城市基层组织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为依托的城市社区服务应运而生,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的职能开始朝经济尤其是社会服务的方向转变,相应地,街道成立了社区服务性的机构。从此以后,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的面孔增添了现代化社会中社区的新色彩,我们国家的基层组织开始从政府管理型向社会自治和服务管理型变迁。当前,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是关系到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能否真正实现突破的关键所在。但是我国现行的城市管理体制和运…  相似文献   

16.
格尔木市在2002年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中,依据城市居民住地的地域特征,按照便于管理、便于社区资源配置、便于居民自治的原则。将市区的5个街道办事处原有的34个居委会、10个临时居委会调整为26个社区居委会,同步成立了街道党委和社区党支部。实现了“一街一委”、“一居一支”的目标。几年来,市委、工委、街道社区党组织牢牢抓住创新这个有效手段,在活动场所建设、  相似文献   

17.
在社区建设中,社区居委会行政负担过重。自治权被极度挤压,街道办事处与社区居委会法律上的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已扭曲为事实上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针对上述问题,一些地方以社区工作站来解决,其结果是社区居委会要么被行政化了,要么被边缘化了。因此,要改变目前社区居委会和街道办事处的不合理关系,不是增加一个机构——社区工作站所能解决的。我们可以尝试在理清政府、街道办事处与社区居委会职能,促使成立社区居民大会,社区居委会认真履行自治职能。转变政府职能以及积极培育社区中介组织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公共事务自主治理理论为视角,对当前城市社区中的居民自治与业主自治的运行机制进行比较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增强自治组织的功能,推进社区自治,并提出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建立居委会、业委会互动合作型关系两条建议。  相似文献   

19.
社区自治是在党和政府领导和指导下的自治,即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选举和自我监督层面上的自治,所要达到的是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对于社区的概念和范围有多种不同的定义和划分,本文的社区是指城市中在行政区划基础上设立的基层居民社区,即城市居委会这个层次.  相似文献   

20.
城市社区建设与居民参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中国社会变迁重新调整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在“国家全能主义” (state -tatalirianism)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的同时 ,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嬗变。在城市社区 ,这表现为社区建设过程中社区管理组织 (街道 )和社区自治组织 (居委会 )在自身组织和行动上的变革 ,以及这种变革对于城市居民的内在和外在的影响。在社会多元化、政治民主化和城市现代化的推进下 ,社区居民自治参与逐渐成为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新主题和新动力。在这样的背景下 ,研究城市社区建设与居民参与极具现实意义。一、居民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