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母亲爱牙     
安欣 《新青年》2007,(1):9-10
饭后,我刚坐下来写一篇文章,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断了我的思路。是母亲打来的,她告诉我,她的病牙治好了,要我放心。听着电话里母亲爽朗的笑声,我就知道,又能看见母亲露出满口洁白牙齿的笑了。母亲年轻时是个美到牙齿的美人。古人说的回头一笑百媚生,多是笑不露齿的,而父亲说他  相似文献   

2.
母亲去世后不久,他把父亲接到了城里。父亲一开始不愿意,说城里太远,他一走,怕母亲在乡下孤单。他知道父母感情很好,母亲的去世让父亲很伤心。父亲的年纪也不小了,身体也不太好,他说:“就到城里去散散心,过些日子再回来。”父亲这才没有坚持。他在家陪了父亲两天,然后就上班了。他很忙,在一家很大的公司做着部门经理,事情千头万绪,烦杂缠人。他想请个保姆,但父亲没有同意,说又没有什么事,不必花那个钱,再说,自己还不习惯有人伺候。“要不你下班的时候带份报纸来。”父亲说。他上班的时候,父亲就在家里看电视,有时也会下楼,到附近走走。他生…  相似文献   

3.
真爱无言     
我的父亲母亲都是农民,地地道道的五六十年代的农民。他们没有谈过恋爱,没有度过蜜月,就是那么劳劳碌碌地为了生活打拼,甚至彼此连一句柔情蜜意的话都没有说过。可是我知道,我的父亲母亲之间有爱,而且是刻骨铭心的深爱。母亲嫁给父亲的程式极简单。没有嫁妆,没有彩礼,一身新衣,四个包袱,母亲就成了新人。母亲嫁到父亲家的第七天,就背起包袱,跟着挑着担子的父亲背井离乡,来到举目无亲的大关东,开始了一步三口苦水的闯关东生涯。就在父亲和母亲来到关东的第三年,奶奶来到了我家。那一年的冬天,正当父亲和母亲发愁怎么能让奶奶在我家的第一个年…  相似文献   

4.
父亲的爱情     
别人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我出生时却给我的家庭带来了一样东西——耻辱。我母亲过门六个月生下了我,当然不是父亲造的孽。所以我出生后,爷爷奶奶就不再登我家的门儿,高傲美丽的母亲也成了众人指指点点的对象。而且父亲带我出门时,别人总跟他开这样的玩笑:大夏天,你怎么也戴帽子?我见他头上什么也没有,就反驳说:“我爸爸没戴帽子。”周围的人便哈哈大笑。父亲胀红了脸,也不说什么,拉起我就走,后面的人笑得更欢。  相似文献   

5.
刘德良 《新青年》2004,(2):20-21
事实上,父亲和母亲是没有爱情的,如果说有,那也只能算是一种亲情和责任,是一种自然而又质朴的情感流露。也许,父亲和母亲就像是两株生长在同一块土地上的庄稼。他们相互守望,相互搀扶,然后,再一起走完那艰辛而又坎坷的一生。总之,父亲和母亲不会像现在的人那样甜言蜜语和山盟海誓。他们更不会说“我爱你!我想你想得要死!”之类的话语。在父亲的眼里,母亲只不过是他的一个女人,是一个能够为他生儿育女和同葬在一个坟墓里的人。而在我母亲的眼里,父亲也不过就是她的一个男人,一个能够与她共担风雨和同撑起一个家的人。父亲就像是一片天,能够让我的母亲活得踏实和知足,而我的母亲也会给我的父亲滋养和快乐。  相似文献   

6.
我是位22岁的年轻女性。父亲43岁那年生的我,因此我从小很受父亲的宠爱。我的母亲是父亲的第二位妻子。由于种种原因,父母的关系一直不和睦。从自己记事时起,父母就经常吵架。父亲在我11岁时查出了胃癌,做了手  相似文献   

7.
巴山 《新青年》2005,(4):8-9
打从记事起,我就看出,母亲和父亲的关系不那么好。在家时,母亲总是一副冷冰冰的脸色,很难看到她与父亲说一句话,出了门更没有见她与父亲一起走过,更别说像别的父母每天黄昏时带着孩子散散步、逛逛街什么的。看到同龄的孩子与父母一起欢蹦雀跃、嬉戏打闹,小时的我时常有一种孤独的感觉。当父亲不在的时候,母亲不止一次问我,假如我和你爸分开了,你跟我还跟你爸。我每次都回答说,跟我爸!口气坚决而干脆。那时,我已明白母亲所说的分开过就是她与父亲离婚。楼下的小胖就对我说过,他爸妈是离了婚的,他跟着他爸一起过。我并不是受小胖的影响才那么…  相似文献   

8.
妹妹     
文子 《新青年》2004,(11):13
很小的时候,母亲就离开了我们.家里5口人的重担一下子全落在了父亲一个人的肩上.我是家中老二,妹妹小我一岁,那时弟弟刚刚断奶,父亲只好把他送到河南的姥姥家.等我和哥哥上学的时候,父亲当上了生产队里的小队长,整天在生产队里忙碌而无暇照顾我们.那时,每当放学回来,哥哥和我就自觉地烧火做饭收拾家务,而妹妹总是用她那瘦弱的小手帮助我们.  相似文献   

9.
1…… 他是我的同父异母弟弟. 母亲在我3岁时病逝,我5岁时父亲另娶,一年后的一个细雨绵绵的清晨,他出生了.是剖腹产,所以,他在医院里呆了5天.第六天早上,父亲送我上学时告诉我,今天下午他会去接他回家,可能会迟一些来接我放学,我说好的.但是,那天下午,直到夜色降临,父亲一直没有来接我,是老师把我送回家的,然后,我才知道,父亲出事了.  相似文献   

10.
阿冰 《新青年》2005,(8):17
父亲的肺癌已经到了晚期,家里为了给他治病,几乎花光了所有的积蓄,母亲为了能挣点钱,也不顾我们的劝阻做起了钟点工,去帮一户人家看孩子。家境困窘到了极点,也许,下一笔的医疗费就得向亲朋好友去借了。渐渐地,父亲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有几次说啥也不治了,挣扎着要回家。我们说有钱,母亲也说有钱,有一次还对父亲说,她自己还存着一大笔私房钱呢。父亲的眼光有点迷离,他似乎不相信母亲的话。他看看我,又看看弟弟妹妹,说:“你妈说的是假的,她哪里来的私房钱,我还不知道吗?”我想想也是,母亲没有工作,除了父亲的工资,她有什么私房钱啊!但为了延…  相似文献   

11.
微博     
13岁男子汉 我愿成为父亲的腿 母亲早逝、父亲截肢,他休学在家;为照顾病父,他每晚都睡不踏实。“爸,你先吃吧”,而他的菜只是个咸鸭蛋;他是柔道好苗子,但无法正常训练。“成为柔道队员,我就能得奖为父亲治病了”,这是他最大的心愿。辽宁好少年国大海。懂事得让人心疼。@人民日报  相似文献   

12.
在台北的蒋碧微,与子女只能在照片上见面了。 徐伯阳说:“把我们儿女的情况,告诉我母亲的,是我父亲朋友沈宜甲先生。还是在1927年4月,我母亲发现她怀孕了.我父亲当时在新加坡卖画,我母亲决定回国内生孩子,她把六、七大箱书画交给航空运输公司,直接运到国内来。她一个人从巴黎搬家,沈宜甲帮了很多忙。临走的时候,我母亲很感激他,没什么好东西给他,就指着自己的肚子说:这孩子生下来认你做干爹。1976年沈宜甲回来探亲时找到我,就跟我讲起这段事。我们还一起在我父亲的墓前照了相,他把这张照片辗转到我母亲手里。  相似文献   

13.
牵手     
李黎 《新青年》2005,(4):16
关于父亲母亲的情感世界,我知晓得不多,大概,是他们那个年代的人本来就不擅于表达爱情,亦或是父亲执意要保持一种粗犷坚强的军人形象,母亲则温婉恬静,像所有的军人家属一样,依附于父亲身后,像一株柔美的藤,其实,那藤因吸收了树的刚阳之气,亦具备了军人坚忍的品格,家是母亲独自一人撑起来的,所以父亲这棵树才显得高大苍劲。我想,年轻时候的母亲内心一定是孤独的,同父亲处对象那天起,她就盼望着同父亲的相聚,长相厮守。母亲辞掉很好的工作,随军到父亲身边,但即使这样,父亲仍不能够时时回家,在他心里,部队和牵手他的兵永远是第一位的。儿时有关…  相似文献   

14.
肖峰 《新青年》2007,(7):42
我是位22岁的年轻女性. 父亲43岁那年生的我,因此我从小很受父亲的宠爱.我的母亲是父亲的第二位妻子.由于种种原因,父母的关系一直不和睦.从自己记事时起,父母就经常吵架.  相似文献   

15.
时光像一只手,抚过的地方,就冉也回不去了. 我常常想起父亲唱歌的样子,父亲不是-个喜欢唱歌的人,半生之中只听到过有限的几次.最近的一次是在母亲生日的家宴上,父亲抱着麦,像-个孩子一样带着略微羞涩的笑,很响亮的唱了一首老歌.  相似文献   

16.
整个故事浸透了人性的阴暗,没有白天,只有黑夜,像顾城的诗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但两个想从黑暗中挣扎出来的孩子用黑色的眼睛却寻找不到光明,而是堕向更深的黑夜.雪穗和亮司是同学,他们11岁那年,生活中黑暗的渣滓残酷地浮出水面.亮司的父亲是当铺老板,在性取向上只喜欢幼女,年轻的母亲便与店员一直保持着不正当关系.雪穗出身贫穷,父亲死后母亲让幼小的雪穗卖身,当铺老板明着去找雪穗的母亲,实际是为了雪穗.这一天,亮司发现雪穗卖身的对象竟是自己的父亲,他愤怒之下刺死了父亲.两个孩子憎恨自己的父母,第一个阴谋就这样发生了,11岁的孩子已被煤气熏死,表面看来这是一起杀人、然后自杀的结局,种种迹象都指向雪穗的母亲,她成了杀死亮司父亲的凶手.  相似文献   

17.
大哥生下来就是驼背,后背高高耸起,就像背着一个包袱。大哥比我大3岁,当我上小学的时候,个头就已经比他高了。大哥只上了4年的学就不念了,许多年以后我才明白其中的两个原因:一是大哥在学校里受不了别人歧视的目光,再就是那时我根本不曾意识到的家庭原因。家在大山深处,母亲侍弄那几亩薄地,一年到头填饱肚子都难。父亲便去山上的采石厂拉石头,我家的那头瘦驴几年来立下了大功。父亲对它更是精心喂养,宁可人饿肚子,也要把驴喂饱。可是有一天,父亲却自己拉着小板车回来了,车上躺着被滚下来的石头砸死的驴。父亲几天不吃不喝的,他的心里既悲伤…  相似文献   

18.
马老师:您好!我是一个心中充满恨意的女孩。我在母亲的体内只呆了7个月就来到了世上。出生后我就被外婆带走了,连母亲都没有见过我,也许父亲也不清楚我什么模样。这一切都是因为我是不该活着的人,是多余的女孩。  相似文献   

19.
甜蜜的负担     
父亲是个机关干部,平日工作很忙,很少顾家。母亲是个售货员,虽然少有空闲,但在家的时间还是较多的。在我3岁那年的秋天,父亲出差了,母亲也到外地学习一年。没有办法,只得将我“寄存”在乡下外婆家里。外婆精心呵护着我,但是她不大善于调理幼儿的饮食,所以那两个月里,我经常得病  相似文献   

20.
那时候,我大学毕业刚刚工作一年,工资也不高,我做出这个决定,不是没有压力,但是看到母亲谦卑而企盼的目光,我知道自己别无选择。母亲浑浊的眼睛里涌满了泪水,她揽住我肩头,声音呜咽着说:“好孩子,你这都是代妈受的苦啊!”要给小弟买房子,不仅是因为母亲的要求,还因为小弟,小弟不是个健康的人。小弟小我两岁,母亲说他出生时其实是一个漂亮聪明的小男孩儿,眼睛大,皮肤白,3年前,我和母亲私下约定,由我出资给小弟买套房子。比我还漂亮。小弟3岁那年,突然发高烧,父亲不在家,母亲心急火燎地去村里的诊所找大夫,结果那个大夫用了过量的抗生素,小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