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黄老道家作为一种突出治理主题的政治思想,源出于老子,融合了诸子,它既是战国后期诸子思想渗透融合的产物,也体现了古老的治理传统,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治世学说。在黄老道家的治理思想中,"无为而治"具有特别重要的纲领性作用,集中体现了黄老道家思想中的道家成分。在内容上,"无为而治"的思想内容既集中指向治理者的"政",突出了简政放权的原则;也指向了统治者的自我节制,突出了清心寡欲的要求;同时还指向统治者的权术手腕,突出了不被臣下所趁的防奸意识。"无为而治"的思想作为一种治理的智慧在今天仍然有重要的地位与应用价值。它提醒现代复杂社会的治理者要警惕自己的所谓理性,治理者应自觉地简政无为,淡化宏大的改造社会心理,正确处理国富和民富的关系,实现现代复杂社会的稳健有序,保持社会的充盈活力,实现共同体的持久繁荣。  相似文献   

2.
浅析老子无为而治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为而治是老子政治思想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无为而治思想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有其局限性。我们应用辨证的观点看待这一思想。此外,"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对于当今社会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无为而治"政治思想是老子学说的核心内容。老子认为"道"是无言的存在,天"道"自然无为,因此"治"也应该符合"道"的自然特性,无为而治是唯一可取的道路。无为而治的内容非常丰富,其主要包括:无为即无事,无为即善为,治大国若烹小鲜。  相似文献   

4.
彭清燕 《法学评论》2013,(5):116-121
环境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引人关注的矛头浪尖及影响社会稳定的新因素,而环境群体性事件司法化解以不足1%的数据彰显司法模式的边缘化。环境群体性事件司法治理模式自草创至今大致可以概括为国家追诉模式、当事人诉讼模式与公益诉讼模式,其间典型司法案例流露出环境群体性事件司法实践的多方掣肘与能动性司法的主要走向。环境群体性事件司法治理的法哲学新阐释应定位于生态整体主义世界观之上,环境群体性事件司法治理价值谱系的创新包括民生生态的工具价值、环境正义的目的价值、整体效能的评价价值,环境群体性事件司法治理的制度创新包括亲环境的能动司法与行政治权的平衡、环境群体诉讼模式的修正、司法救助的生态延伸。  相似文献   

5.
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是对动乱时代的一种消极反应.老子为了谋求其思想的推广,使得“无为而治”成为调和“无为”与“有为”的折中产物.老子思想的折中主义取向与时代局限性导致其构建的理想国始终是乌托邦式的存在.尽管老子思想上的保守主义倾向并不能成为当下社会政治建设的主流思想,但是对于中国的政治建设依然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无为"的主张,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而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老子》。然而对于《老子》中的"无为",向来曲解颇多,如指责其消极保守,"人君南面"的谋权术,或是"愚民政策"等等。本文将忠实于《老子》文本,同时结合老子的整体哲学理论体系,针对以上几种误解,对老子的"无为"思想做一个简要但不妄为的辨析。  相似文献   

7.
朱渝 《海峡法学》2013,15(2):86-93
考察我国近30年城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不难发现城镇化在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数量众多的群体性事件。城镇化目的的偏差、农民生存权遭受侵害、行政纠纷解决机制的失灵以及农民群体的非理性维权是导致我国群体性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为了有效防治日益激化的农村群体性事件,稳步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应该从建构失地农民权益保障机制、新型城镇化发展机制以及农民"利益代言人"机制三个方面进行积极努力,实现我国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法治化治理。  相似文献   

8.
刘丹 《法制与社会》2013,(10):175-176
本文把"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看作一个动态的流程,力图对其发生逻辑进行一个动态的分析,对演进流程中的变量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对引起"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的不同层次的原因进行把握,有助于进一步地研究对"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的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9.
曹小妹 《法制与社会》2012,(28):271-272
我国群体性事件呈现出高发趋势,影响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群体性事件的形成、发展及后果,都与法治的存在有一定程度的关联.然而,我国群体性事件存在法律治理上的困境.综观各国对群体性事件的法治模式,都紧紧围绕事前预防和事后处置两个方面.因此,在我国应以现代法治意识为指引,将群体性事件纳入制度化、法治化的轨道,强化和完善法律预防与解决机制,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0.
拥军  缪金祥 《法制与社会》2013,(35):203-204
近年来,大学生群体性事件愈来愈多,关注象牙塔,治理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已成为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对大学生群体性事件成因进行分析,提出合理科学有效的方法对其进行预防,并对大学生群体性事件提出了有效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1.
对于群体性事件可以借用中医上的"望闻问切"的思想来进行应急管理,所谓群体性事件应急管理中的"望诊"则是根据观察群体性事件的特点、规模、参与人群等表征来进行观察,来确定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闻诊"则是根据观察群体性事件的目的、特征和行动指向来确定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的类型和危机程度。"问诊"则是要倾听群众呼声、切实解决群众利益诉求,通过沟通来确定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切诊"确定群体性事件的症结和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的群体性事件呈现高发频发的基本态势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因此如何有效的预防与治理群体性事件成为我国社会管理部门工作的重点之一。但群体性事件归根到底仍然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事件的治理仍然要建立在各利益团体协商以达成共识的基础之上。因此以协商民主为视角,以一种全新的角度去分析治理群体性事件,可以为我们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现阶段我国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并且有愈演愈烈的态势,这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很重要因素。如何有效治理群体性事件成为当前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本文从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规律出发,根据其发生阶段的偶然性、自发性、多变性;发展阶段的演变性、公开性和多元性;结束阶段的复杂性、失范性和危害的严重性三个阶段的特点,来研究群体性事件的治理策略,提出了群体性事件治理的4C模型,即公共参与、协调、沟通和承担责任。  相似文献   

14.
“小国寡民”一词出现于《老子》第八十章。它是老子所推崇的社会理想格局。历来荦者颇为看重这一主张所体现的社会背景及现代意义。它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因此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也没有停止过。其问出现极具新意与深度的理解。小国寡民既是一种治理模式,又是一种理想型的自然社会状态,对当今社会也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当前,频发的环境群体性事件已成为社会关注度极高、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环境群体性事件高发的主要原因在于公众环保意识迅速增强但环保知识缺乏,公众环境参与程度不足,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存在诸多局限,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效果甚微等.本文认为,要通过实现维稳方式由“堵”到“疏”、环境行政治理模式由“压制型”到“回应型”、公众环境参与由“叶公好龙”到“与龙共舞”的三个转变为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化解寻求法治路径.  相似文献   

16.
稳定和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两大主题。我国经济社会能否保持长期稳定和高速发展,关键在于我国能否保持长期的和谐稳定,国内矛盾能否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特别是预防和减少日益频发的群体性事件。鉴于此,本文立足于社会转型这一宏观背景下,考察我国的群体性事件,探究了我国群体性事件频发的原因及其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7.
老子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道法自然”,但是,本文认为“人法自然”才是老子政治思想的精神实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本文从老子的社会理想——小国寡民的状态入手,分析得出老子是典型的君主论者.接着,抓住老子政治思想的几个关键词——道、柔弱胜刚强、治大国若烹小鲜、无为而治分析老子思想中人、道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关系.进而得出,“道”作为抽象、神秘、模糊的存在只是装饰门面的作用.人与自然作为实体性的存在,才具有真正的价值.老子所有的政治要求均围绕“人法自然”而展开.最后,结合当下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际,老子的“人法自然”能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状态.  相似文献   

18.
常娜 《法制与社会》2012,(10):199-200
我国环境立法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惨痛教训,各个国家都争相开始进行环境立法,我国也不例外,但是,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法的第一条规定的立法目的却是促进经济发展,可见,立法者在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的衡量上偏向了前者,再加上受城市中心主义环境立法思想的影响,针对农村的环境立法就处于了边缘的地位,近几年来,农村因环境问题严重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群体性事件,针对这种现象,笔者认为我国农村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立法完善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9.
杨建平 《法制与社会》2013,(14):196-197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转型,各类群体性事件数量不断攀升,已逐渐成为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突出问题。本文试在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大背景下,以新的理念和视角对群体性事件的特征、发生机制及应对之策做出分析,探讨通过提升社会管理水平来实现群体性突发事件有效治理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20.
王菲 《法制与社会》2011,(15):191-191
1994年,互联网来到中国,作为通讯交流工具的网络日益紧密地和中国社会结合起来。近年来网络群体性事件频发,正是虚拟照进现实的生动写照。网络群体性事件逐渐成为当今社会必须直面的一个新生课题。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参与主体试图通过对社会阴暗面的揭露唤起公民的道德感与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