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法文化观念与现代法治理念的"二元冲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霞 《理论学刊》2004,(4):102-104
法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分支,它表现为与法律有关的文化观念、文化心理、价值取向、制度表现、文化符号等。现代文化学之父、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克鲁克洪在《文化与个人》中将文化分为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两大结构[1]。按克鲁克洪的文化结构  相似文献   

2.
郝诚之  郝松伟 《实践》2008,(9):50-52
作为中华民族三大文化主源之一的草原文化,因思维方式、民族特征和人文追求、价值取向的特异而显示了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有别又互补的艺术活力.  相似文献   

3.
中国地缘文化的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所谓"地缘文化",是指同一空间区域内的社会群体因受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影响而形成的具有共同内容和特殊特征的文化系统。这种文化系统包含了历史、语言、信仰、道德、风俗、艺术、民族精神面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而这种文化系统的共同内容和特殊特征又是以自然地理环境为依托,受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扩大充实在冷战刚结束、苏联解体不  相似文献   

4.
论当代公民道德教育显性与隐性的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萍  林更茂 《探索》2003,(2):89-91
显性教育一直是我国公民道德教育的主体方式,也曾经并一直发挥着育人的重要功能。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多元化时代的到来,隐性教育则成为世界各国道德教育发展的总趋势,我国公民道德教育应把握这一趋势,通过注重显性教育中的隐性渗透,构建渗透式教育模式;加强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和社区文化建设,构建陶冶式教育模式;完善自我管理和社会服务,构建服务式教育模式,来实现教育的显性与隐性的有机整合。  相似文献   

5.
青年接受流行文化的方式与社会发展、时代变迁等息息相关.当代青年接受流行文化的方式呈现出了一些时代特点,包括接受内容的盲目性、接受目的的娱乐性、接受途径的传媒性、接受方式的生活体验性.对当代青年的教育要注重主流意识形态显性引导与隐性渗透相结合,探索适合当代青年特点的引导模式,引导他们客观理性地对待当代流行文化.同时,文化主管部门应健全法律法规来规范文化活动,大众传媒和娱乐名人也应提升自身社会责任感,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6.
心理文化与现代主体意识的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文化,又可称为“文化心理结构”、民族心态或国民性,是指人类悠久文化传统在民族心理上凝结为稳定持久的心理特征和精神状态,属于传统文化的深层结构,它是根植于民族心灵深处的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而人又无时不受其影响的隐形客体。其内在机制主要包括价值取向、情感态度、思维方式等等。心理文化同传统文化一样,随着社会的变动、时代的发展,在多种文化的碰撞、融合中不断地发展变化着。但作为传统文化的深层结构其变化却相当缓慢。诚然,五四时期知识分子激烈地批判封建文化传统,剖析国民劣根性,也触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结构,但由…  相似文献   

7.
政党文化是指政党在长期的组织活动中,以意识形态为核心,其绝大多数成员所表现出的稳定的价值取向、组织心理及行为作风等。它不仅包括一个政党自身的指导思想、价值观念、奋斗目标、纲领路线、思维范畴、制度习惯等,还包括党员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观念、作风等。当今,共产党在某些方面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和危机,归根到底就是党文化的一种危机,即一部分党员干部的文化观念与党文化发生了明显的偏差,甚至相背离,导致他们的行为与党的理念、党的性质和宗旨相冲突。因此,没有全体党员或者绝大多数党员对党文化的认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将是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会建设视野的中国区域文化心理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海钟  姜永志 《理论研究》2010,(3):19-21,29
中国是一个人口超级大国,地理面积大国,地理区域、行政区域、民族区域组成的文化区域众多,不同区域之间存在的隐性文化心理差异和显性文化模式差异是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因素,比如老乡认同观念、区域刻板印象等社会心理现象,客观上造成了区域之间的矛盾冲突。开展中国区域文化心理差异研究,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不可或缺的灵魂,是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思维、心理和行为方式,是企业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烟草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并为全体员工所认可的具有烟草企业特色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和思想意识等因素的总和.在当前形势下,促进烟草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认真抓好以下五点…………  相似文献   

10.
朱晨曦 《世纪桥》2009,(17):43-43,47
作为一场空前的文化盛宴,世博会中文化的展现与演绎、交流与融合是其精华所在。海洋文化是在世博会背后支撑着的文化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支,是世博会文化框架的隐性支撑。世博会的许多文化现象都能用海洋文化的特征进行全面深入的诠释和解读。我们必须去关注这一问题,并发现和利用好海洋文化特征、海洋文化发展规律对世博会文化走向的显性与隐性影响,将上海世博会完美地展现给全世界。  相似文献   

11.
朱晨曦 《世纪桥》2009,(18):43-43,47
作为一场空前的文化盛宴,世博会中文化的展现与演绎、交流与融合是其精华所在。海洋文化是在世博会背后支撑着的文化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支,是世博会文化框架的隐性支撑。世博会的许多文化现象都能用海洋文化的特征进行全面深入的诠释和解读。我们必须去关注这一问题,并发现和利用好海洋文化特征、海洋文化发展规律对世博会文化走向的显性与隐性影响,将上海世博会完美地展现给全世界。  相似文献   

1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隐性课程则是依据当代教育"大课程"观,对高校所有能够发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资源进行整合所构建起来的课程体系,包括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非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大学生自我教育活动.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分相合、相彰相显、相辅相成,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寓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及其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影娟 《世纪桥》2009,(7):146-147
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大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不符合大学生课堂行为规范、违反学校规章制度、影响自身或他人课堂利用率和在校获得利益的行为。大学生课堂问题的类型有三种:显性无意型课堂问题行为、隐性课堂问题行为和显性有意型课堂问题行为。不同类型的课堂问题行为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等人口学变量上表现出来的特征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4.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数字化、高速化、交互性、开放性为特征的网络,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正在拓展我们的知识面和我们的生活空间。高职生作为一群有较高文化层次的群体,伴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而成长,无疑是受网络影响最深的群体之一,他们在网上聊天,网上学习,网上交友。网络对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个性心理都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隐性教育"因其具有教育方法多样、教育方式自然隐蔽、教育效果显著等特征,而为欧美国家所普遍采用。因此,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必须注重教学中的隐性教育,具体措施包括增加实践课时、善于利用各种隐性教育形式、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改革教学评价体系等。  相似文献   

16.
谢琳琳 《世纪桥》2011,(9):29-30
文化从来都是在内在的深层领域对人的言行发挥着作用,它影响着人们的心理、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动。由此,我们可以说金融危机的产生和发展是由其内在的文化因素从深层触发并推动的。在文化范畴内,思维方式与文化密切相关,它体现于文化的所有领域。思维方式的差异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探讨金融风暴产生和发展的文化因素时,思维差异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本文试图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探讨中美思维方式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在金融风暴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20世纪80年代互联网诞生以来,一种新的文化——网络文化应运而生。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个性心理产生着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它既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利用网络文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网络文化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严峻挑战1.网络文化全球性、开放性特征使当代大学生面临西方意识形态的全面渗透和影响。网络文化具有全球性、开放性的特征,它完全打破了国界,联通了地球上任何一个可以联通的角落。…  相似文献   

18.
文化环境蕴含的文化模式和文化传统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和媒介介入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和思维特点,使人的思  相似文献   

19.
和谐精神是和谐文化的核心,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选择、心理取向、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精神。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以后,国内学者围绕和谐精神的内涵与实质、价值与意义、培育和谐精神的基本路径等问题进行了探索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道德话语具有形象性、意会性、情理结合性、以史笔为宗以及富有内在节奏感等特征。究其原因,这和中国独特的伦理型文化类型、整体性和意会性思维模式以及表意性和意会性极强的语言符号密切相关。其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具有以下启示:一是改变意识形态显性语言,增强语言的隐性意义建构;二是防止教条化,充分发挥语言的启发作用;三是避免工具化倾向,强化语言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